中国消费者协会29日发布了《2017年双十一网购商品价格跟踪调查体验报告》,称在双十一整个体验周期中,先涨价后降价、“原价”虚构、乱标价等情况更加突出。
图表数据来自中国消费者协会2017年“双11”网购商品价格跟踪调查体验报告。
根据调查经验,不同平台、不同业务的预售规则、定金支付、最终支付时间不同。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八十九条规定,接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根据对129种预售商品价格行为的调查经验,预售商品价格相对规范。但也发现四种商品存在价格问题,如以“交叉价格”形式虚构所谓“原价”,预售价格不如当天双11优惠,预售价格变化频繁,定金随机变动。
比如11月10日、11月12日、11月15日某品牌毛衣在电商平台和天猫平台上“恒源祥”的交叉价格为508元,但11月11日交叉价格调整为专柜价格1280元。但是专柜价格的声明只出现在11月11日的产品页面,并没有连续出现,也没有注明出处。如果消费者只看到11月11日的价格,就会因为强烈的优惠而被误导消费。
图表数据来自中国消费者协会2017年“双11”网购商品价格跟踪调查体验报告。
另外,非预售商品的调查经验发现,今年的“双11”促销活动中,部分平台和商家的优惠活动规则比较复杂,叠加了折扣、全折扣、红包、优惠券、津贴等各种“优惠”方式,并附加了各种限制和使用顺序。结果促销规则晦涩难懂,消费者很难计算出商品的实际销售价格,降低了消费者的网上购物消费体验。
在539种非预售产品中,11月11日“双11”或更低价格可购买的产品比例达到78.1%,其中部分平台和商家产品存在先涨价后降价等问题,“双11”价格不降反升。比如某品牌女装在当当平台上名为“汉都一舍”的价格在11月7日前为152元,11月10日上调至288元,11月11日又降至136元,涉嫌通过虚假折扣诱导消费。
中国消费者协会建议相关部门完善网上购物价格监管体系,依法惩处价格误导行为;加强平台商品价格管理,电子商务平台和商家需要落实诚信经营责任;消费者需要培养良好的价格意识,坚持精明理性的消费。
1.《双11降价情况 双11调查:涨价后降价、虚构原价等情况突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双11降价情况 双11调查:涨价后降价、虚构原价等情况突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445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