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会馆举办传统游戏活动
在南浦大桥西堍、世博浦西园址中还保留着一处纪念地,它就是高敞宏伟、庄重典雅的三山会馆。三山会馆由福建旅沪水果商人集资于1909年兴建,历时5年竣工,正门位于半淞园路239弄31支弄15号。
20世纪20年代三山会馆同人合影
三山会馆是上海唯一保存完整的会馆古建筑。会馆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格局为二进四合院式,占地2800平方米,主体建筑1000平方米。整幢建筑雕梁画栋,富有闽南特色。大门为月洞形,门楣刻“三山会馆”四字;向上有“天后宫”三字,环绕吉祥如意浮雕。门后是戏台,戏台上有螺旋形藻井,下部以上海城楼图形作为装饰,镂刻、镶嵌工艺精美,还具有良好的声音共鸣效果。戏台右侧墙边,竖立“沪南营造三山会馆碑记”。穿过戏台为宽敞天井,石板铺砌地坪。天井北端有大殿5楹,深广各12米。正殿金碧辉煌,抬梁式木构架,柱子下部为粗大花岗石,上部拼接杉木,柱上刻有多副楹联。殿内供奉天后神像。两旁厢房与大殿和戏台连接。西侧为花园,池石亭台,参差掩映,绕以红砖清水墙。
戏台上演出昆曲《琵琶行》
金碧辉煌的戏台藻井
1927年3月21日,上海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举行了第三次武装起义。
工人纠察队在操练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日军多次轰炸南市,三山会馆周边满目疮痍,一片断壁颓垣。
1940年,在三山会馆内创办三山中学和八闽小学并附设幼稚园。1950年中学撤并。1952年,小学由上海市教育局接管,改名“半淞园路小学”。为适应教学,对会馆建筑进行了较大改建,将大殿中神像移走,与天井连成一体作为大礼堂;大殿东西两侧搭建阁楼作为教室,在风火墙上开窗。1960年,在清流街开设半淞园路第二小学,此处改名“半淞园路第一小学”。
1979年7月19日《文汇报》报道称三山会馆是“重要革命遗址”
1979年7月19日《文汇报》头版刊登报道《南市发现重要革命遗址——三山会馆》。经过广泛调查,确定三山会馆为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旧址,三山会馆保护不拆除。三山会馆化险为夷,终于保存下来,1980年重新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早期三山会馆
1985年的三山会馆
1985年辟通中山南路,三山会馆的大殿正处路界。上海市政府拨款将会馆建筑往南移30余米并修复还原,1989年竣工对外开放,入口改为中山南路1551号。1999年5月3日,在三山会馆隆重举行了王若飞塑像落成仪式。2008年,市、区政府拨专款对会馆进行了建馆来最大规模的修缮,重现了古朴浑厚的风采。
1986年三山会馆移建中
2008年三山会馆再次进行大规模修缮
三山会馆常设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史料展、三山会馆古建筑遗址陈列展、妈祖传奇故事展。2010年4月13日,上海会馆史陈列馆在三山会馆东侧落成。陈列馆地下一层,地面二层,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 。陈列馆以实物和文献结合的方式展现了上海会馆公所的发展概貌。三山会馆经常举办京剧、昆曲、越剧、沪剧、淮剧、木偶戏等演出以及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电视剧《上海大风暴》、电影《廉吏于成龙》在三山会馆拍摄了部分场景。
精美的雕刻
三山会馆,这座见证百年风云的历史建筑,如今不仅是民俗文化展示、交流和研究的场所,还被被列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且成为上海新的旅游景点,是黄浦江畔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俯瞰三山会馆
(栏目合作:区档案局 编辑:高磊)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1.《三山会馆:见证百年风云的历史建筑》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三山会馆:见证百年风云的历史建筑》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8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