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不是一个可以「放肆」的时间,手机屏保上显示的时间刚刚到4月20日,看似寻常的工作日周五,凌晨。

这一天,电影《21克拉》正式首映。导演何念忙着回复好友们来自四面八方的祝贺,时不时瞄一眼猫眼专业版app。直到凌晨一点多,电影实时票房数据基本不再跳动,意识到刷不出来新的东西了,何念这才放下手机,一切趋于平静。

回忆起那天凌晨,何念不觉得特别,本以为自己会紧张,其实还是比较平静。唯一一次觉得有点什么是在电影上映后的7天13时50分——《21克拉》票房过亿。

从拍电影的念头诞生至今七八年,期间有两三部电影夭折,何念在每一个可能倒下的地方都倒下过,包括投资、找不到演员、剧本写得不够好……从舞台转向电影,从话剧导演成为大荧幕的导演,《21克拉》是何念第一部真正意义上拍成的电影。

过亿好几天,从何念的声音中依旧能感到情绪上的波动,「感觉还是挺不容易的。过亿不是很大的成绩,但是至少证明了第一步算是迈出去了。」

▲ 《21克拉》破亿海报

如果不是《资本·论》复排,何念就「不回来了」。

彼时距电影《21克拉》上映还有一周,整个电影剧组都在各地路演,西安、重庆、成都、丽江、深圳、广州跑了个遍,何念是专程为了《资本·论》赶回上海,与此同时,他的另一部戏《原野》也在上海大剧院上演。

与何念的见面有点突兀。前一天跟工作人员提出了采访需求,估摸着会排到一周之后,没想到只给我两个选择:当天或是第二天。

只有这两天,我才能有在上海与何念面对面聊天的机会。果然,见完何念后隔了一天,他的朋友圈定位在大理。

▲ 电影上映第三天,何念终于抽空一练

让何念前段时间忙到没空健身的《21克拉》本不在计划当中。三年前他正在筹备其他电影,《21克拉》的版权即将到期,版权方于是又找回了「亲爹」何念。

总归是自己的孩子,再加上何念也有感情,于是放下了手头所有事情来拍摄这部电影。何念和另两位编剧重写了剧本,男主角是与自己合作过多部作品的演员郭京飞,女主角是以亲民吃货路线吸粉无数的迪丽热巴。

▲ 电影《21克拉》海报

电影4月20日上映,一周后票房过亿,猫眼电影专业版当时显示预测票房1.22亿,目前调整到了1.10亿。用户画像显示,这部电影的受众一线城市仅占比12.5%,二三四线城市数据均优于此。它是一部典型的商业电影,面向更普遍意义上的「大众」。

电影的原型——话剧《21克拉》早在2010年上演,是何念导演爱情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武林外传》、《罗密欧与祝英台》、《21克拉》均由宁财神编剧、何念导演,还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演员郭京飞从莫小宝演到黄包车夫罗锅,再到王继伟,三个角色都是绝对男主角。

八年后,郭京飞在电影中再次诠释同一个角色,而导演何念面对的舞台,也从一场数千人的剧场,扩大到了全国数万块银幕。

这是何念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作品,也是郭京飞第一次作为电影的主角,在某种程度上,他们都第一次成为数千戏剧人向往的产业链完备的电影工业的某个舆论焦点。

▲ 电影《21克拉》剧照

上海那日天气闷而不热,预报说有雨,美琪大戏院后台的化妆间没有开灯,昏暗的日光中隐约能看到一个「头」,起初以为是哪个演员午休趴在桌子上,当日光灯打开的一瞬间,才发现真相:桌子上摆了一排「头」,全都是顶着假发的模具。

周五下午的高德地图显示上海城区的地面交通全线飘红,制作人被堵在了路上,坐定,问何念要等吗,得到的回复干脆利落:「不用,我们聊。」

郭京飞跟何念是合作了多年的熟人,他的豆瓣条目一共有六部话剧,其中五部都由何念导演,告别舞台的作品就是《21克拉》。

在郭京飞2004年进入上话后的短短六年时间中,拿到了佐临、白玉兰、金狮奖在内的四个分量极重的表演类奖项。

▲ 《21克拉》电影剧照

「关键在于,他们去了之后还会不会回来。」

「像之前,我们几个都抱在一块演舞台剧,多少年啊,对吧,后来就……我觉得这些年他们不会回来了,他们在电影上发挥更大一点。」

那些从戏剧出身的演员们这些年境遇各不相同。有人因现象级作品一炮而红,至今都算得上生涯代表作,也有人没有爆款,但也凭借扎实的演技贡献出了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站稳了脚跟。

▲ 雷佳音《绣春刀·修罗战场》饰演裴纶

有人回来过。

2010年,徐峥主演的《人在囧途》上映没多久,说是要休息一段时间,结果跑回来跟何念一起做《资本·论》,两个人不懂金融,何念内心又不想拍马克思的故事,于是和徐峥北上广深跑了一圈,每个地方做期货做银行做对冲基金的都吃了顿饭,问了一下金融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什么是泡沫,什么叫对冲。

将近20天的时间,两个人天天喝,回来之后发现可能要做一个现实-荒诞剧,从现实出发走向荒诞,但没想到变成了一部真的成为了现实的作品。

《资本·论》是一部戏中戏,故事的主人公以向观众众筹五百万、再找来五百万投资的方式做了一部戏,全剧有50多个关于戏剧和上话的梗,讲的是创作者自己的故事。梦想和饭哪个更好吃?句句诘问。

▲ 《资本·论》2010年演出剧照

如今随便打开一个资讯类公众号,融资类新闻稀松平常,上亿的数目也不算少见,可在八年前,《资本·论》的构想如同一场魔幻现实主义,「如果那时候真的开个公司,现在都上市了。」

以为是笑谈,调侃了一句「真的吗?」得到的回答不像是玩笑,「真的。」

新一轮《资本·论》中徐峥的角色由刘炫锐代替,剧中的台词也因人物的调整相应变化。在刘炫锐拿到500w的投资后,杨院背后翻脸不认人:「马上给徐峥打电话,请他回来演《资本·论》,价格就按他开的来。」(剧中台词)

▲ 2018年《资本·论》剧照 摄影:尹雪峰

当年的《资本·论》为何念和徐峥分别摘得了金狮奖最佳导演和最佳演员奖,外界的关注度也非同一般。

「我觉得有时候话剧挺可怜的,但凡是有才华的都转影视就不回来了……」

「舞台剧有才华的人,不是没有才华,而是有才华的人走了,都去电影电视了,所以舞台这个圈子到最后,就变成了永远是新人新人新人,和没有才华的人没有才华的人没有才华的人……唉,反正怪怪的,留不住人。」

何念自己拍了很多电视剧,这几年也开始拍电影,但戏剧对他仍然具有很大的诱惑。很多电影上实现不了的东西,舞台可以实现——比如说那些有巨大想象力和空间的东西。讲到自己的创作幻想,何念忍不住声调上扬,将幻想变成现实,依旧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成批的戏剧演员在寻找电影、电视剧的机会,同样也有明星愿意在舞台上尝试。何念去年监制了一部话剧,由阚清子主演,7.1分的豆瓣评分算是IP话剧中的高分。

演完之后,阚清子对何念说,虽然用了很多时间,没有拍电视剧赚那么多钱,但是在舞台上,职业属性都不一样了,「面对1000名观众,然后掌握他们的情绪,觉得这太厉害了。」

▲ 《我与世界只差一个你》剧照

但这样的明星还是太少。

「慢慢来吧。我觉得中国正在转型,叫做物质为大还是精神为大,前几年都是物质为大。『结婚了吗,挣多少钱,又买房了么?』不是买房,是『又』买房了吗。换车了么?是『换』车,不是买车。现在不是,每年有多少时间是留给自己的,健康怎么样,每天、每周有多少时间是陪家人的,这些年变得越来越重要。」

想演电视剧挣钱的明星,想来尝试戏剧的明星,何念都遇到过。赚钱和演戏,其实都是用来证明自己的一种方式。不能说谁对谁错,只是大家在每个阶段想要的不一样。

对何念来说,做戏剧,反而是现在最纯粹的一件事——不以此赚钱,不以此成名。

2003年何念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进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先开始做话剧,紧接着跟了一个电视剧剧组做副导演。那部剧的导演是沈严——也是《我的前半生》的导演,执行导演是宁浩——当时距离他导演的《疯狂的石头》上映还有两年。何念跟两人玩得很好,电视剧拍了一大半,何念不想跟了,觉得电视剧有些混乱,自己学不到东西,想回剧团。

何念本身也不太喜欢电视剧,觉得电视剧没文化,过了十多年,现在的评价也只是「稍微有点文化了」。加上父亲是业内知名的电视剧制作人,年轻时候的叛逆劲儿也让何念总喜欢和老爸对着干,「他说让我做电视剧我就不想做电视剧,我要做舞台剧,然后我也不想跟他有什么关系。」

回到上话之后,何念做了一个戏《人模狗样》,以新颖的肢体剧形式探讨职场关系,得了不少奖,去了很多艺术节。十五年的时间中,何念拍了不少电视剧,也开始尝试电影,但每年都有新的戏剧作品,按何念的话说,就算电影电视剧赚了钱,隔三差五想回来弄一下戏剧,就是手痒。

▲ 《人模狗样》2014年剧照

去年在创作上的手痒之一就是《原野》。

恰逢上海大戏院翻修完毕,也正好是曹禺先生的《原野》发表80周年,天时地利人和,没有理由不做一版新的《原野》。筹备初期,何念跟领导们「打」过一架,争论什么是传统,什么是经典,什么是实验,甚至什么是现代的舞台剧。

「你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呢?」

「他们主要怕我弄得太飞,把曹禺先生的东西弄得太飞,然后我就跟他们说,何为经典,我对经典的认识是,通过时间来检验他的价值观和哲学思考,放在现在我们大家还能有共同言语,这个就是经典,而不是当时的作品在那个年代和观众交流的方式,因为跟观众交流的方式每个时代都不一样。」

在新版的《原野》中,何念删减了台词,并重新加工和拼接,用三段轮回的方式诠释了这一经典。接受其他媒体采访的时候,何念曾说,想做出一部90后甚至95后都会喜欢的《原野》。当经典给年轻人看,而年轻人不再喜欢的时候,经典就会失去它的生命力。

▲ 《原野》剧照 摄影:尹雪峰

「《原野》这么一个故事,37年写的,这么多年过去了,如果你还在用同样的方式反复跟我说三小时,我真的很烦很烦。那我们用什么样的现代的语汇来说这样一个复仇的故事呢?」

「当时有人说要让大家放下仇恨,我说这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你爸被人砍死了,我跟你说你别报仇,你是不是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所以我们选取有过这样一次经历的仇虎对下一个将要来的仇虎说让你放下,这是有可能的。」

去年第一次见到何念,是在《原野》首演前围观他接受一档电视节目的采访。那时《原野》还未上演,一切都是个未知数,何念在重构经典上的野心已经初现,他说如果《原野》的反响不错,可能会有「经典三部曲」的诞生——对应的是十年前的「爱情三部曲」。

▲ 《原野》剧照 摄影:尹雪峰

在过去的一年中,《原野》上演了三轮,从200多座的上海大戏院移到500多座的上话艺术剧院,再到上个月的上海大剧院中剧场,每一场的人数越来越多,舞台也越来越大,《原野》有过售罄,甚至应观众要求加了场,但如此「大卖」却并不在何念预期之中。

何念去年投资了一部《微微一笑很倾城》,导演是自己的合作伙伴马达,本以为会复制12年监制《步步惊心》的成功,没想到却亏得很惨。反倒是没想着赚钱,只想研究传统、研究艺术的《原野》却卖爆,原话是「像神经病一样卖爆」。

问何念回过头来有没有想清楚这是为什么,他坦承没有,但《原野》的成功让他重新对市场有了认识。如果明年有时间,他想做的另一部经典是《茶馆》。

▲ 《原野》剧照 摄影:尹雪峰

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原野》,有人认为它飞了,有人认为解构只是个噱头,何念都不在意。有人喜欢教科书式的经典,有人也可以喜欢自己的解读方式,甚至两个都不喜欢也行,不矛盾,最怕的是没有真实的态度。

跟何念提起,有人坐进剧场,看了一分钟觉得是烂戏,立马就走,何念顿了顿,「一分钟有些夸张,三分钟差不多。」

很多时候何念的苦恼在于走不掉,「五排正中间,怎么走?」好不容易遇到有的戏有中场休息,赶紧开溜,制作人和导演在后面看着背影喊他,「哎,还会来吗?」何念也不打哈哈,诚恳回答,「嗯……不回来了。」

小心问了一句,「不会担心大家关系不好吗?」

他没有任何顾虑,「其实创作这种事,如果大家都是同行的话,只要你用你的真实态度对大家,我的戏你不喜欢你就告诉我不喜欢,我就知道了,但是你打一哈哈等于就是害我。我的实际反应对他们其实是标准的,正确的,不会让你误入歧途,在自己情绪当中自嗨。」

做戏剧十几年,任何好的评价对何念而言都可以预知,自己这样做有多少人夸,哪几类人夸,夸哪几个点,都在预料之中……「他们说我还蛮作的。有时候有人夸我,我就想,这个人不是很行,就我挺作的。」

当年的《资本·论》中拿何念调侃,壮志凌云、融资顺利的徐峥和总经理展望这部戏的未来,「到时候像何念这样的小导演,直接开除。」

▲ 《资本·论》2010年剧照

八年过去,这句台词没了,徐峥不演了,只有何念还在舞台上努力地实现自己的幻想,一如当年上学时。

「现在很多小孩都不想当演员,想当明星,考学的目的就是,当明星,我觉得现在小孩在戏剧学院都不看话剧。」

何念在上戏读书是千禧年初,上海的剧场掰着指头都能数过来,戏不多,但热闹。学生们常去两家剧场:兰心和美琪。名字洋气,都从英文译来,一为Lyceum,一为Majestic,两家都叫「戏院」而不是「剧院」,建筑风格古色古香,历史可追溯到建国前。

▲ 兰心大戏院

那时候不是每部戏学校都给票,所以学生们跟看门的关系特别好,只要有戏就去蹭。有一次在兰心,何念还蒙过人家,说自己是哪个领导的侄子,结果当天这位领导就在,索性直接跟人家讲都是上戏的学生,对方问几人,何念答四位,对方回等会儿,没多久就放他们进去了。

学校里的氛围也不一样。

表演系的同学挑选余地大,可以挑戏,可以挑角色,好的挑主要角色,一般些的演演配角,人人都有机会。可要是导演系的同学一人一部作品,那是肯定演不过来的,时间精力都有限,于是导演系竞争尤为惨烈,都得争着自己的戏能上台演。一个学期,期中期末各自有上台的机会,稍微有点问题的当做作业,在课堂上演。

好的作品有上台的机会,导演自然是被选中的同学,其余的人做舞台监督、做音效、做灯光。何念还记得,有一次班里有个男生被宣布自己的作品不能上台,当场晕了过去,手忙脚乱地被抬到华山医院——出校门左拐第一个路口就是,比叫救护车还快。

「他其实很在乎的。」

「像我们这个专业如果你不在乎不喜欢,更不好做了。编、导、演,任何一个职业。而且你应该是幸福的。把你的兴趣爱好当成职业,还想怎样?」

「真的幸福吗?」

得到的回答毫不迟疑:「我觉得是的。」

1.《何念:电影过后,戏剧却更纯粹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何念:电影过后,戏剧却更纯粹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22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