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江县御营镇响石村范家大院,始建于清雍正年间,200余年岁月留下重重谜团,这是不是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子孙的聚居地?

发现范家大院1987年,时任罗江文物普查组组长的刘国梁带领人马,在整个罗江范围内进行文物普查,随着普查的深入,他无意间走进御营镇响石板一个大院子。具有丰富考古经验,在川西民居研究方面颇有建树的他立即感觉到这个院子不一般。

“范家大院保存比较完整,镂空石、木构件相当精美,房屋结构既有川西民居的显著特点,又有很多独特的地方;就其规模和保存完整程度,在德阳难得一见。”据测量,范家大院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米,共有10个院落,10个天井,大院并非经过多年和几代人修建而成,而是同时规划,同时施工,一次建成,由此不难想像范家当时的显赫和昌盛。刘国梁说:“范家大院建于清雍正年间,目前我们看到的院子,应该就是那时的建筑”。

谜团重重的老院子73岁的范荣燮是目前范家大院里年龄最大的范氏后裔,根据家谱,他是范氏38代孙,老人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他们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后代,有清光绪年间家谱为证。在老人家里,我们见到了翻印的《范氏族谱》,老人告诉我们,族谱原件拿去翻印了,随行的当地人都证实,见过那本道光年间的族谱,内容与翻印的一致。在范氏族谱上,清楚地写着:一世祖范仲淹(文正公)。

据史书记载,范仲淹为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后代如何会在罗江出现?据御营范氏族谱记载,二十世祖养源公(四川始祖)于清雍正丁未年春携家人自广东省嘉应州兴宁县入川,至其60岁时,于御营置业于现址。御营所有范氏族人自小都被告知,他们是范仲淹的后人。范家丽告诉我们,他们兄妹自小就被父亲要求背诵《岳阳楼记》、《渔家傲》等范仲淹经典诗文,以示不忘先祖。在范家大院堂屋,供奉着范氏先祖的牌位,正中写着“文正家声”四字,旁边是范仲淹父子画像,范氏族人每年都要举行春分祭祖会,来自各地的范氏族人同聚范家大院,祭祀先祖。

气势恢弘的建筑群沿着屋檐可以顺利地到达大院每一个角落,“雨再大,在院子里走也不会湿脚”。坝子的正中是中堂,房屋上的翘角全部是镂空花砖,屋檐下的压脊精美绝伦,地面全部是一米多长的青石条,房柱也由石料打成,“以前全是雕花木门,解放后被毁坏,改用泥封了”。中堂后是堂屋,里面是范氏族人祭祀先祖的地方。

与常见的古宅院几进几出不同,范家大院只有两进,其他院落并排,但设计相当合理,大家族聚族而居,每个院子都紧密相连,但分割又相当巧妙,彼此来往非常便利,但每个院落间又有很强的独立性和私密性,不会互相影响,这也许正是范氏族人能一直举族而居的原因所在。

待解之谜范家大院最令人费解的是大门问题,范氏后人坚持大院是有正门的,但从未开过。刘国梁回忆,他当年看到的是一个照壁,“有点像文庙的万仞宫墙”,对于范氏后人大门有而未开的问题,刘国梁也百思不得其解,“封建社会礼仪、等级制度森严,除了文庙的大门必须出了状元或者皇帝亲临才能开,范家大院为何会留着大门不开?”同时他认为,范家大院应该有正门,但是四个,叫龙门,当年居住这里的是四户范氏后裔,虽同在大院,但又分家独过,所以各自都有自家的大门,从整体庞大的规模来看,各家自己的大门与大院显然并不匹配,所以形成整个范家大院没有一个全院意义上的大门概念。

不论范家大院是否真是范仲淹后人所建,也不论罗江范氏与范仲淹有无关系,这座历经沧桑的老院子,同样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价值。

1.《一个古老的大院,罗江范家大院》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一个古老的大院,罗江范家大院》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2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