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绛州,今称新绛,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1500多年历史。走近新绛,一眼就可见龙兴塔,它居于县城制高点,高耸挺拔,显得十分显眼。古塔最初建于唐代,清乾隆年间重修,13级,高43米,楼阁式,八面飞檐系铃,风吻铃铛,叮咚作响,宛如优美动听的乐曲。尽管龙兴塔不像法门寺塔埋着舍利子,也不及应县木塔精雕细刻,但自有它的奥妙与特点,那就是,塔顶不止一次屡冒青烟,不知何原因。

史书记载,“光绪己亥年(1899年)间,塔顶腾烟,佥为青云直上”,上世纪40年代、60年代、70年代又有腾烟之奇事,而最近的一次为1993年8月,塔上青烟又起,引来三省八县市数万人一睹为快。塔为何冒烟,国内专家曾多次考证,而不得其解。 上世纪70年代的一次腾烟,有人断定是蚊虫缭绕,塔下一居民孤胆攀铁梯而上,他手执沾有蜂蜜的白布,在腾烟之处扑打,后展开一看,无甚蚊虫。1993年中秋节的那次腾烟,人们借助现代电视摄像机拍摄了近景,但粗看像蚊虫,细一瞅又似是而非。因此争论不休,终没有一个定语。 龙兴塔神,大概就在塔顶的铁身葫芦上。纵观天下之塔,千姿百态,但塔顶冠以几百公斤重的铁体葫芦还孤陋寡闻。当初人们在建塔之时,都埋有镇塔之宝,有佛高祖的舍利,有世稀的金银之物。而龙兴塔把宝置于塔顶之上,使它在特定的条件下频频腾烟,这就是它的绝妙之处。 绛州大堂位居新绛县城西高垣之上,东西长29.20米,南北宽15.40米,占地面积311.28平方米。始建于唐,现存大堂建筑为元代重建遗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绛州大堂始创于唐,现大堂内仍有四块大型石质覆盆式莲花柱础可以炫耀唐代的辉煌。一千多年来,这里一直是州府衙门的正堂,明镜高悬,衙役呐喊,百姓有冤,可以击鼓上堂,是非曲直,全凭知州的良心所裁。难怪在大堂中心,正堂前有一块已碎裂成多块的“鱼儿跪堂石”,意为鱼儿喝水各凭良心。公正与否,只有天知道了。 七星坡 七星坡,也称'衙坡',原是通向绛州州衙必经的道路.坡依地势修建,全用青石铺成,石坡中间嵌有北斗七星,坡方有了名称.但这'七星'的来历是怎么回事呢?

晋献公修建城池后,没过几年便迁都新田(今侯马).而后,灵公又搬迁故绛(今新绛),在长秋百亩桃园修建灵宵楼,又因荒淫无道,被赵穿杀死,再后的几个国君,搬曲沃,搬绛县,这里几年,那里几年,国都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

据说吕洞宾赴东海瀛洲,聚会群仙回来,路过绛州,看到人杰地灵,藏龙卧虎的绛州地面气象黯淡,毫无生机.便踏云步斗.用手中拂尘,扫落天上北斗七星.刹那间,绛州大地重现光彩,抖落在衙坡上的北斗七星,晶莹宝光,日夜可见,远在几十里外的南岭北山遥遥可见.

不知又过了多少年,南方一个叫杨小五的人,来到绛州,盗走了七星.吕洞宾正在洞府下棋,忽然心血来潮,掐指一算,已知七星被盗,立即驾起祥云追赶.这时,杨小五已到漓江.吕洞宾按着云头落下,杨小五一见追赶他的是吕祖上仙,慌忙将七星向江岸的石崖扔出,一颗颗都钉入了石崖,吕洞宾这时候又发了慈悲心,放走了杨小五,将七星留下,为当地渔民做了航标灯,后人称'七星岩'. 而绛州的七星坡只剩七块星石,再也不放光了. 城隍庙 绛州三楼 绛州三楼系指钟楼、鼓楼、乐楼。明清时州府县城多有市楼,俗称鼓楼,唯绛州三楼并峙,南北鼎形排列,钟楼在南,乐楼在东,鼓楼偏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络州三楼位于山西省新绛县城内,包括钟、鼓、乐三楼建筑面积共602.5平方米,都是原绛州衙署大堂的组成部分。钟、鼓、乐楼分别创建于北宋干德元年(963年)、元至正年间(1341-1370年)、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后均有修葺,现存均为明代建筑。三楼相距在百米之内,参差错落,各具特色。

1.《绛州大堂 绛州文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绛州大堂 绛州文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311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