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天公是闽南地区、台湾省汉族的民间节日。每年正月初九举行。当地群众视这一天为最高神天公的生日,非常重视。 天公生的由来  闽南民间传说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用寿桃祭拜为其庆祝生日,而玉皇大帝在闽南被百姓尊称为“天公”,所以才有初九拜天公的说法。 民间俗称的“天公”即玉皇大帝,也是道教传统上所尊称的“昊天上帝”或“玄穹高上帝”。玉皇上帝在天庭统领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众神,由于祂的地位至为尊贵,所以民间习俗在祭拜天公生时,也是非常慎重,民间俗谚说:“天上天公,地下母舅公”,便道出天公神格的高贵。  中国的传统易理对数字的认识,是以一到九为实数;以一为阳数之始,以九为原始之。在道教,玉皇天尊被认为是天界的大罗天界的主宰,尊贵非凡,因此,以象征“始”和“终”的日子作为其神诞。同时,卦象中“一”和“九”,象征了人间必需的“水”和“火”。   由于原始社会人们对风云莫测自然灾害的恐惧,所以对主宰万物的上苍称之为“天公”,因此就有了人类思想中这位至高无上的拟人神明。汉族的敬天思想是非常突出的,认为天乃宇宙的主宰者,对万物具有强大的统治力、正是基于这种观念,皇帝被称为“天子”。天子也必须顺应天意,如果违反了,就丧失天命,就会有一位真命天子来取代他。   无形的“天”同时也被具体化了,称为玉皇大帝,俗称“天公”。对“天公”的崇拜是闽南人继承河洛文化和中原文明最具体的体现,在这项风俗的流传演变中,敬天公不仅仅指道教上单纯意义上的神明,而又融合了儒家文化和佛教的信仰,这项风俗具有了典型的闽南传统文化特色,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 两岸同源 共祭天公 出于对“天公”的敬畏,闽台民间极少供奉玉皇大帝的雕像。但是,始建于唐代的漳州天宝玉尊宫和二战末新建的台湾宜兰草湖玉尊宫,不仅同名,而且同样供有威严的玉帝金身。尤其是在海峡两岸各自建立的天公庙中,命名为“玉尊宫”的,仅有两座,即漳州天宝玉尊宫和台湾宜兰草湖玉尊宫。 玉尊宫初名开元观,唐高宗年间肇建于漳浦县李澳川。唐贞元二年(公元786年)迁建于州城西隅做荞巷,明洪武二十年改为今名。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援闽粤军陈炯明部驻在漳州,玉尊宫被毁。后经信众商议在天宝镇五里沙村后坑社建简易庙宇。20世纪90年代,台湾宜兰草湖玉尊宫管委会主任李炳南教授几次率团前来考察、参香。随后,该会捐资600多万元人民币重建玉尊宫主殿,并于1999年1月9日落成。 从1999年台湾草湖玉尊宫援建天宝玉尊宫后,这“两宫”几乎每年正月初九都会同时举办相同的“天公诞”大型祭拜仪式,每到此时,台湾、香港以及海外华人信众、在闽在漳台商纷纷前来祭拜,规模盛大,参拜人数逐年递增。 祭天公仪式  敬天公是闽南地区最盛行的闽南民俗之一,再穷的人家每年正月也要祭祀一次,初九是天公祖玉皇大帝的诞辰老百姓杀猪倒羊来敬天公。  每年的正月初九为天公生日。一般祭拜天公的时间约在农历正月初九凌晨子时一到(十一点至一点)便可开始,直到翌日清晨七点以前均可,但俗传因为天公的神格非常尊贵,因此越早敬供越有诚意,有些天公信仰盛行地区的信众更会慎重的在半夜先于家中敬拜天公后,再前往邻近的天公庙上香献敬。猪开膛破肚宰杀洗干净后,用棍子撑起,嘴里都含着一颗柑橘,寓意吉祥如意。  祭拜时要向“天公”行祭拜礼、上香膜拜、奠烛、敬供品、献鲜花等9个礼节,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四季平安。

1.《拜天公 闽南习俗“拜天公”》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拜天公 闽南习俗“拜天公”》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323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