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
当天,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食品接触材料专业委员会和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联合发起的中国食品接触材料可持续发展联合工作组在上海宣布正式成立。该组织旨在推动食品接触材料的规范回收和安全使用,以及可生物降解环保材料的有效利用,推进中国食品接触材料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工作组由两大院士出任顾问,除陈君石外,另一位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瞿金平。此外,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食品接触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钟怀宁研究员出任联合工作组主任委员,成员单位包括上中下游企业、高校院所和相关专业机构。
“第一方面是要推动中国的食品接触材料的可持续发展,能够跟国际上比较接近,也就是说能够减少浪费、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第二方面,联合工作组是搭建了一个平台,所有利益相关者都能够在这个平台上一起发挥各自的作用,包括专家、生产和应用包装材料的食品企业。”陈君石认为,这一联合工作组的成立仅仅是一个起点。
国内食品接触材料可持续发展工作刚刚起步
所谓的食品接触材料,通常指塑料、橡胶、纸张、金属、油墨等与食品接触的材料。其中,作为食品包装中使用最多的塑料,其产生的塑料废弃物给环境安全和消费者健康所带来的影响,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讨论中的重要议题。
从国际形势、行业趋势和国家政策等方面来看,食品接触材料的回收再生利用均被视为应对塑料污染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际上在塑料回收、减量和替代,以及材料再生利用等方面都有不少创新和成效。
相比之下,国内食品接触材料可持续发展工作刚刚起步,技术不成熟、法规滞后、消费者接受度差、成本高等问题仍然严峻。
总体而言,尽管已有不少企业在推动rPET等食品接触材料的再生利用和替代产品开发,但国内关于食品级“可再生”的定义和评价并不明确,生物可降解塑料产品在生产、使用、回收和评估等环节,还有不少难点亟需突破,需要全产业链的共同参与。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食品接触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钟怀宁研究员
钟怀宁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首先我想强调一点,中国针对食品接触材料可持续发展从立法和法规层面这几年比较重视,相关部委和地方也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和管理制度来推进食品接触材料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长足的进步。”不过他同时提到,“在一些具体的领域,我们也希望能够看到更明确更具有针对新的法规标准和行业规范的出台。”钟怀宁具体指出,比如再生rPET的食品级应用,现在在法规层面还没有明确,在地方监管层面也存在一些不统一的做法。“行业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希望能够把回收的材料用于食品级应用,但从安全标准层面是尚未明确的,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陈君石则更为直接地澎湃新闻记者进一步解释,“更明确地讲,现在装可乐的塑料瓶回收后,用再生的材料再来装可乐或者其他食品是不允许的。”他直言,“没有标准允许”就等于是“不允许”。
“能落地的回收和再生处理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相关政策和法规层面亟待完善之外,技术也是不小的“拦路虎”。
钟怀宁表示,“为什么食品接触材料用再生塑料还没有在安全标准层面明确,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的安全风险没有很充分的风险评估数据支持,这就涉及到一些具体技术方面的问题。”
以rPET为例,他提到,“整个回收体系如何规范没有明确,这是需要我们后面继续解决的;它的再生利用工艺也没有得到规范,还有生物降解材料安全性、微粒塑料的风险等,都需要通过科学技术的研究能够给予比较明确的评估结论和参考建议。”
钟怀宁同时强调,“回收和再生技术本身从国际角度来说是成熟的,但是在国内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比如说消费者的垃圾分类习惯和消费模式等,因此就存在一个技术如何匹配的问题。”他认为,回收、再生技术是现成的,但是这些技术想要在中国落地,需要各利益相关方从利益、技术和流程方面把关系理顺。
暨南大学包装工程学院副教授林勤保补充道,“总的来说,我们国家在食品接触材料的基础科学研究方面跟欧盟相比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然而,问题在于,“比如说,我们不知道中国的回收PET里面到底有些什么污染,中国这么大,回收的PET种类和来源很多,到底污染物有什么我们不知道,可是欧洲已经做了很长时间,已经做出了他们的东西。”
林勤保表示,这方面的研究并不是什么特别高精尖、难以攻克的技术,“只是这些工作我们没有开始做或者做得比较少。”
陈君石也强调,“技术方面不是我们不会,更确切地讲是我们还没有去做。”他认为,目前整个领域内的环境并没有让科学家有足够的动力,“这就是我们成立联合工作组要来推动的。”
除了回收和再生PET之外,陈君石等人也格外提到了可降解材料。此前的2020年7月,中国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自2021年1月1日起,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袋、餐饮行业中一次性塑料餐具等塑料制品。
在业内看来,未来可降解材料的市场也会需求强大,使用新兴可降解材料替代传统材料,成为当今国内外保护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重大举措。而目前全球可降解塑料产能主要集中于欧美国家,主要企业包括 Nature Works、Total Corbion、巴斯夫等,但总体来看规模不大。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国内法规逐渐明确,国内企业也将迎来快速成长期。
不过,食品接触用生物可降解材料至今仍存争议。除了标准不健全、科学研究存争议、回收与环保处置体系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外,公众和行业对生物可降解材料的概念不清晰和混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由此导致误用、滥用生物可降解标志,甚至虚假宣传的现象时有发生。
钟怀宁最后总结表示,“我们希望联合企业、技术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各方的资源和力量,加强对食品接触用生物降解材料环保性研究,以及食品接触用再生材料的安全性评估,通过宣传教育培养公众良好的垃圾分类和循环使用包装材料的习惯,来引导各界形成统一共识,共推可持续发展。”
1.《陈君石 陈君石院士:中国食品接触材料可持续发展工作刚刚起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陈君石 陈君石院士:中国食品接触材料可持续发展工作刚刚起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352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