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庄选址不合理
1、选址环境不突出
有时候,土地并不像普通商品,有充分的选择空间。在选址的过程中,土地往往独此一家,让你别无其他选择,例如,家乡有限的土地资源,作为开发者只有少数或者是唯一的选择,这就造成所选的地块可能环境并不突出,与周边环境相比并不具特色,甚至还会有一些工业的污染在项目地,这样的选址就严重影响后期的开发建设,以及运营环节。
2、距离市场群体路程远,交通不便
业界有句话叫"选址定生死",许多投资者拿地心切,可能在没有考虑好土地的用途,也没有对土地周边市场做一定的调研就就匆匆拿地,看中休闲农业的市场就开始做休闲农庄,或者是自己做园林,本身种苗木就有块地,之后改做休闲农庄,无论是哪一种情况 都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消费群体距离农庄的距离,以一产为支撑的苗木或者荒地丘陵一般处在中远郊,而休闲农庄的盈利要依靠市区的客源,中远郊动辄2小时以上的车程显然阻碍了客人进入农庄的积极性。
二、缺乏产业支撑,营收渠道单一
1、忽视产业支撑,缺乏发展后劲
有不少农庄业主是房产建筑和采矿冶炼,以及宾馆酒店等行业转行过来的,他们认为农业投资回报率低,因此不重视农业产业的发展,结果造成收益渠道单一,缺乏发展后劲,最重要的是缺乏农业景观和农事体验项目,不能形成农业与休闲互动的优势。其实农业产业链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产前和产后的回报率还是很高的。产前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可与科研院校合作,产后可以依托农庄品牌建立销售渠道,产中可与当地农民联合建立合作社。
2、缺乏产业融合,产业链延伸不足
目前的休闲农庄,虽然整体业态比较丰富,但由于运营主体多数缺乏产业整合能力,有的休闲农庄由种养基地发展,一产发展成熟,但是缺乏二产,三产,农庄的休闲功能也没有充分实现,有的休闲农庄是以餐饮休闲之类的三产服务业为核心盈利点,几乎没有一产作为支撑,极度依赖游客的到访人数,这样依赖节假日客流的农庄就极易形成"做2休5"的窘境,产业之间没有深度的融合,一产没有得到延伸,这与最初休闲农业的初衷显然相去甚远。
三、缺乏适应的经营模式
1、投融资渠道不畅通
完全依靠政府的政策资金来打造的休闲农业项目将很难获得持续性的生存,更谈不上后续高远的发展,农庄要想发展就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融资难,已成为目前制约"三农"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主要症结在于农村土地抵押担保融资难。根据现行《农村土地承包法》、《担保法》和《土地管理法》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要求,我国农村土地不能抵押的基本原则尚不能突破。
2、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经营模式
许多人做的是农家乐,但对外都叫农庄。如何起名是个人的自由,但改名叫农庄并不会让你的经营得以改善,因为骨子里还是做农家乐的思维方式,想的还是菜地、果园、鱼塘、土菜馆等。单单起名叫休闲农庄而没有真正理解农庄的基本内涵,没有了解农庄的经营与盈利模式就仓促下单,最后只是一个大规模的农家乐,所造成的资金损失与浪费是不可估量的,其经营效果也是难以预测的。
四、农业与文化融合的欠缺
1、缺乏本土乡村文化
很多农庄一味地追求"美景"与"高大上",做漂亮景观想的就是做园林景观,栽长青树,做花海。更有甚者生搬硬套欧美小镇风、中式古典风或是日系清新风,结果农庄做的不伦不类,或者是一提做乡村文化就是破木头、碎瓦片、粗麻绳、旧布片、烂陶罐、坏农具。这种先入为主的悲悯情怀,貌似对乡村的尊重,实质上是对乡村的曲解!
2、特色民俗文化挖掘不充分
休闲农庄一般处于城郊或者乡村地带,这些地方的民俗文化往往保留的最为原始,休闲农庄需要特色民宿文化丰富其内涵,民宿文化也需要借助休闲农庄传承与发展。
五、对村民、政府关系认识不恰当
1、缺少对农民利益的兼顾
休闲农业的开发本身是为了更好建设新农村,但由于缺少对农民利益的充分尊重,利益主要集中在政府或开发商手中,在开发过程中矛盾突出,土地流转问题、合作方式问题、农民就业问题等矛盾日益突出。通过发展休闲农庄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产业助力脱贫,乡村振兴的积极影响都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
2、未能充分理解政府相关政策,未能对接好政府的扶持项目
无论是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场,还是生态园、采摘园、农庄等等,都会在用地、补贴、金融等等方面受到政策的影响。近几年国家和政府对休闲农业的重视和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休闲农庄是休闲农业实现的载体之一,很多农庄主在自己的农庄搞农业,但由于对国家扶持政策,补贴政策不够了解,都没有利用好这些有利于农庄发展的政策。
六、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准确
1、农庄项目与市场需求不够吻合
近年来,由于休闲农业在发展经济、增加当地收入方面的作用,一些地区的领导、经营者和农户完全不做市场调查,对于客源的类型、客源的分布、市场的规模、客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完全不了解,看到别的地方休闲农业搞得很红火,就盲目发展休闲农业。其结果可想而知,项目设计没有特色,不契合市场需求,不能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游客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最终导致农庄门可罗雀,达不到预期的盈利目标。
2、缺乏市场细分,单一依托景区发展
当下我国现有的很多休闲农庄,都是依托于附近的景区而发展起来的,比如湖南、北京等郊区的诸多农家院等。在农庄发展固然可以分流景区的游客,一味依靠景区客流具有不稳定性,但是长远考虑,农庄项目设计没有根据细分市场针对的目标客群,终将走不远。
七、主题混乱不明确,缺乏核心产品
1、主题特色不明显
农庄的主题定位就象一篇作文的题目,所有的表达方式都不能离题,文章是否精彩,全看其中内容是否丰富与语言表达是否清晰。需要说明的是,农庄的主题定位与文章的题目相似,宜小不宜大,太大了,一般都难以达到应有的深度。
许多投资者一开始都雄心勃勃,有很多美好的想法,一上来就想做成规模,一步到位。住宿、餐饮、娱乐等一条龙服务,这样才会吸引人。但现实的情况却是,投资项目越多花钱越多,到头来项目很杂,没有主题特色,还是 没有人来。
2、缺乏品牌意识
无论是建筑风格,经营项目,还是服务方式与营销模式基本趋同,同一区域的农庄同质化带来的是恶性竞争,而难以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这一点要向台湾农庄学习,台湾的农庄主非常注意营造农庄的特色,推介农庄的拳头产品,进而建立农庄个性鲜明的品牌识别形象。
八、项目更新迭代滞缓
不少农庄在开门进入市场前期门庭若市,农庄收入也不断增加,但是前几年的发展之后,农庄游客量下降,收入减少,究其原因,项目一成不变,农庄主不懂得休闲体验活动要不断创新创意,更不会开展节庆活动创意设计与组织,没有体验活动就吸引不了游客,体验活动不能满足游客求真、求知、求趣的需求,就不会有回头客,因而最后只能关门歇业。
九、缺乏专业运营管理团队
1、营销意识淡薄,营销方式单一
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今的时代,营销已成为产品走向客户的重要环节,没有营销就没有产品在客户群体中的知名度,更深层次的消费也就谈不上。许多的农庄没有自己的营销团队,缺乏营销人才,自然在营销方式,营销力度方面要薄弱许多,对于运用互联网新媒体的营销也就不够系统。
2、内部管理与服务质量不规范
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农庄的道路建设、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服务用房等用地结构和布局还比较散乱,没有一套统一的标准和要求,餐饮、住宿、娱乐在安全、卫生等方面还不规范。
服务人员缺少培训,素质还不高目前,休闲农庄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当地村民工作人员,对休闲农庄缺乏管理经验,服务人员也大多没有接受过相关的系统学习,有的虽然进行了短期培训,但是由于时间短,不够规范,缺乏服务意识,从整体上来看素质仍然偏低。
十、缺乏顶层设计合理规划
部分农庄开发建设之前虽然做了规划,却不尽合理,不够科学,很多休闲农业项目没有认识到策划咨询与规划设计的价值,不愿意花代价邀请专业机构编制具有指导价值的策划咨询与规划设计方案,项目可操作性、盈利性和落地性不强,导致整体开发品质低下。不少农庄是依照农庄老板个人的构思,请相关部门的熟人画几张图应付一下,结果不仅造成投资浪费,还影响了以后的发展,农庄经营两三年后又不得不重新规划,调整布局。还有一些农庄是找规划公司做了相应的规划,但是由于规划设计团队对当地了解不够清楚或者本身不是专业做休闲农庄,作出的规划就不能因地制宜,适应市场需求。对照规划建设,落地性较差。
1.《主题农庄 休闲农庄发展的十大问题,想做的一定要了解》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主题农庄 休闲农庄发展的十大问题,想做的一定要了解》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46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