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
1.定义
比喻就是“类比”。根据两种不同事物的相似性,用一种事物来比较另一种事物是一种修辞手法。
2.结构
隐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隐喻的事物或情境)、喻体(隐喻的事物或情境)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象征词)。
3、成分条件-注意事项
构成隐喻的关键:① A(本体)和B(隐喻)一定是根本不同的东西;②甲、乙双方必须有相似之处(1) (2)两者必须同时成立,否则比喻无法成立。
一个句子是不是隐喻,不能只看隐喻词。
以下例子不是比喻性的句子:
他的性格像个母亲。-比较相似的东西
天很黑,好像要下雨了。-猜猜看
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上班。-词语的隐喻意义
4.隐喻的目的
隐喻旨在用生动的语言阐明观点。即通过隐喻,人们可以认识和理解自己不理解、不理解、不知道、不知道的事物。
所以要用熟悉的事物作为比喻来描述不熟悉的事物(本体),让人们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千万不要用不熟悉的东西来形容熟悉的东西,更不要用不熟悉的东西来形容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如果没有,就会适得其反,适得其反。
隐喻的具体用途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解释本体论的可能性。本体是用一个令人惊奇的东西来装饰的,所以要用比喻来消除这个惊奇。例如:
残酷的战争从文字开始,但你看不到熊熊烈火大多来自微小的火星。
有人年轻的时候很累,老了就休息,就像一只蚂蚁,试图在夏天收集食物,以便在冬天享受。
②明确本体的情况。本体的特性以前是未知的,可以用隐喻来描述。
地球是圆的,像一个橘子。
她的身体软软的,仿佛生来就有藤骨。
③明确本体的度。本来我们只是对本体的特性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并通过隐喻指出了这个特性的程度。这往往是可以感觉到的。例如:
病人吃了苦药,好像是苦瓜。
房子着火了,我感觉地狱好像搬到了人间。
④肯定本体论的情况。叙述本体的东西必须用隐喻来肯定和澄清。这种情况下,理智的东西用来比较理智的东西。例如:
文人的长处,即使不准发挥,也像麝香一样被掩盖,却无法阻止它溢满芬芳。
轻浮的人会不自觉地走向毁灭,就像飞蛾扑火一样。
⑤美化或丑化本体。前者(例1、例2)赞美本体,后者(例3、例4)贬低、贬低本体。例如:
例1:狗就像忠诚的朋友。
例二:老年是人生成熟的果实。
例三:夏天热得要命。
Ex。4:冬天是穷人为之颤抖的幽灵。
5.隐喻的作用
隐喻的主要功能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
6.分类
根据比喻结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藏特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2)每一道坎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从山脚到山脊的顶端都长满了珍贵的树木,却没有一个人鹤立鸡群,霸气十足。(老舍《小花集》)
(3)录音机接受了女主的指令,“哔”的一声,停止了歌唱。(《王蒙·春之声》)
(4)街上很热闹。电车不慌不忙地行驶着,彬彬有礼地按铃。赵无极一点也不心急,仿佛在说:“不好意思。呃,不好意思。”(张云逸《为了孩子,去看电影》)
⑤这时,春风带来了花香,满天的星星闪烁着,笑着,似乎在肯定和鼓励张老师的美好想法...(《刘·的《班主任》)
⑥一捆捆的信纸从角落里的两个袋子里探出头来...(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在上面的例子中,把“浪”、“岭”、“录音机”、“电车”、“星星”、“稿纸”等非生物描述成人类,给它们一些动作和思想感情。
[b]
将生物拟人化。例如:
①就在矮泥墙周围的区域,有无限的趣味。油蝇在此歌唱,蟋蟀在此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池映月》)
(2)鸟把巢放在花和幼叶中间,很开心。他们炫耀他们清脆的喉咙,唱着与微风和流水和谐流动的歌曲。(朱自清《春天》)
(3)青蛙唱情歌,春末暖气里散着嫩蒲的香味。(老舍《月牙儿》)
4高粱像一条“红领巾”,静静地观察着周围的道路;向日葵摇头微笑,望着太阳升起的红色地平线。又矮又高的垂柳抚摸着嫩绿叶子的快熟作物;密集的芦苇,小心翼翼的守护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郭小川《团泊瓦秋》)
⑤风雨可以摧残樱花,但风吹雨打,樱花也能开笑脸吗?(杨朔的樱雨)
⑥甚至每一片草地都在跳舞。(《王蒙·春之声》)
在上面的例子中,把“油鼩鼱”、“蟋蟀”、“鸟”、“青蛙”、“高粱”、“向日葵”、“垂柳”、“芦苇”、“樱花”、“草”等生物描写成人类,给它们一些行动和思想感情。
[c]
将抽象概念拟人化。例如:
①资本正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渗透着血液来到这个世界。(《马克思的资本论》)
②这个地方叫教条式休息,但是有同志叫起来。(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3)你的新中国,人民的中国,你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亲身上成长、成长、成熟,你,东方的巨人,终于诞生了。(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4)祖国搞四个现代化,科技激动参加。你的组长是号,科教文,科工农医都是你的战友和下属。(高士奇《让科技为祖国贡献人才》)
⑤窗户上的冰花已经暴露在阳光下。窗外的雪还厚厚地盖在地上,对面的屋顶也是白色的。冬天,没有离开地球的打算,仿佛要持续很久。(艾菊,《房子里的春天》)
⑥正义被绑在大众身上,真理被蒙住眼睛,连元帅都被陷害,丞相死了,受了委屈。(《艾青·论波前》)
这些例子把“资本”、“教条主义”、“新中国”、“科学技术”、“数学与物理”、“科学技术、农业与医学”、“冬天”、“正义”、“真理”等抽象概念描述为人类,给他们一些行动和思想感情。
拟人是指将非人类的事物拟人化,赋予其人类的思想、感情、行动和语言能力。童话中拟人的范围很广,包括动物、植物等非生物的拟人,各种具体的、抽象的事物、概念、思想、品质的拟人。
拟人化童话中的拟人化人物并不等于生活中的真人。它们具备了人类的一些特征,但仍然保留了物体的许多属性,既是人又是物体。比如《风筝找朋友》里的风和风筝,既有人的特点,又有风和风筝的特点。风对风筝说:“如果你哭了,你会淋湿,变得很重。我推不动你,你也飞不起来!”如果风变成雨,你就不能推风筝。如果把风筝换成汽车,就不会那么怕被水淋湿,也飞不上天。太阳有强烈的光和热,风筝因为强光睁不开眼睛;热度如火,风筝受不了。如果你写月亮和星星也有这样的光和热,那就不符合月亮和星星的属性。文字中的月亮,两端弯而尖,就像一个钩子;星星用眼睛发光...
因此,人格化不仅可以违反被提议对象的原始特征,还可以照顾到对象与人以及其他对象之间的原始关系,以及支配它们的自然和生活规则。如果无缘无故叫鸟去游鱼,鱼飞到天上去找月亮,很难认为这种写法是成功的。
拟人化就是把事物拟人化。也就是把事物当做人,把事物写成像人一样有感情,有言语,有行动。
三行比率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将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相同的短语(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以上)使用,以达到强化语言潜能的效果。一种修辞手法,将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密切相关、声调一致的单词或句子排列成串。
平行的作用
有了排比,就能得到井井有条的效果;排比抒情,节奏和谐,充满情感;用排比来叙述和书写场景,可以使层次清晰,描写细腻生动...(这也是排比)总之排比的写法有节奏,朗朗上口,有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具体应用如下:
“石头”通常用作纪念碑材料。以“石头”为丰碑,含蓄地揭示了反动统治者是人民公敌,要为后代出名的梦想终将破灭。
应用模式
转喻的方式有很多,包括以下几种:
1、部分代整体
即事物的代表部分是本体事物。
比如海峡两岸青山相对,孤帆将至。(《望天门山》)
把船换成“帆”的一部分。
比如:晨雾会歇,猿鸟乱鸣;黄昏渐暗,沉鳞跳跃。(《感谢欣赏之书》)
用鱼鳞代替鱼。
2.特征生成本体
即本体事物的名称被借用者(人或物)的特征和标志所代替。
例如,旗帜100,000削减阎罗。(梅岭三章)
是本体生成的象征,用“标准”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但是比如圆规就很参差不齐,表现出不屑,好像不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鲁迅的故乡)
她借了一个脚很细的“指南针”,而不是杨二极其瘦的嫂子。
3.具体生成抽象
比如南方国家开始抽烟已经十年了。(梅岭三章)
“烽烟”最初在古代边境用作报警的烟火,这里指的是战争,它将抽象的战争概念具体化和可视化。
4.工具代替本体
例如,当土地被耕种时,十个家庭中的八个家庭已经点亮了他们的店面,并且不能打开他们的锅。(范)
“囤”是装载粮食的工具,“囤底亮化”是缺粮;“锅”是烹饪工具,“开不了锅”就是没饭吃。
5.专有名词一般称为
用典型的人或物的专名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如果你杀了一个李公朴,数百万李公朴人将会站起来!(《最后的演讲》)
第二个“李公朴”指的是为民主与和平而战,不怕流血和牺牲的人。
6.用结果代替原因
比如,很爆笑
笑是捂着肚子,笑的原因是有笑话或者搞笑的东西。用“爆笑”的结果代替“笑话”。
7.图像代替本体
比如上面坐着两个高手,一个在东边是夹克,一个在西边是西装。
五次夸大
(a)概念
夸张是为了满足一定的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功能、程度进行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2)类型
夸张可以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减少夸张和引导夸张。
1.放大夸张:故意说客观事物“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比如蜀道难上天庭。
2.减少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成“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比如一个全身黑衣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睛像两把刀,让老栓缩了一半。
五岳兴风作浪,乌蒙取泥丸子。
3.提前夸张:把后面出现的东西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举个例子,农民都说:“看到这么亮的绿荫,就能闻到白面包的香味。
先醉后饮心,血在目,灰在心。
(三)夸张的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迪。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营造氛围。
(四)夸张的使用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夸张,是刻意合理的夸张,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要无缘无故地假装夸大。夸张和夸张是严格不同的。夸张与客观事实和谎言相悖,必须坚决反对;夸张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修辞手法。夸张的道理不在于表面的真实,而在于反映事物的本质。夸张的秘密在于它没有它真实的一面。以下例句没有现实依据,夸大其词:
我们的河网就像另一个地球社会,没日没夜的运行。如果我们把它放在太阳系里,太阳系里会有另一个行星世界。
同志们,看,我们像天堂一样强大。当你在脚下的时候,地球应该是好玩的,海水可以排干。
再比如:“当她谈到自己的痛苦时,眼泪像水管一样涌出来。”这句话的夸张不是真的。
铁锹开火箭,绿龙开云,三山五山听我号令,玉帝卸我鞍。
毛的作品一天不读就有很多问题,两天不读就走下坡路,三天不读就活不下去。
石油工人一喊,地球就震动三次。
第二,夸张不能太贴近事实,否则分不清是在讲事实还是夸大其词。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论述、推理文章等,以免歪曲事实。
六种感觉
通感是沟通不同感官的感受,通过联想传递感受,“以感受写感受”。文艺创作和欣赏中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交流。意思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官可以交流,不分界限。是人共有的生理和心理现象,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在通感中,颜色似乎有温度,声音似乎有形象,温暖和温暖似乎有重量。说“亮”,也说“响”,仿佛视觉和听觉是相通的,如“活泼”和“平静”,感觉和听觉是相通的。用现代心理学或者语言学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通感技巧的运用可以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达情感的审美情趣,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比如欣赏建筑的重复变化会联想到音乐重复变化的节奏;闻到酸味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缥缈温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薄纱;再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面“微风送来淡淡的清香,仿佛是高楼上悠远的歌声”。
其实古诗词里也有“落花似泪,孤鸟吟悲”的,还有《阿房宫赋》里的“月暖春暖”“舞堂寒风雨悲”的
再比如“你笑起来很甜”,就是通感。“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但这里我们用形容味道的词来形容视觉,也就是通感。
“泉州散文作家展”将继续在“丰泽作家”微信平台上推出。投稿人可将个人创作简介(200字以内)、个人生活照片、发表在文学期刊上的散文作品、或获得过文学竞赛奖的散文作品发送至电子邮件:fzsw2012@163.com,感谢您的投稿。
泉州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
丰泽区作家协会
………………………………
丰泽作家
文化公共平台
——————————————
泉州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
丰泽区作家协会
宿主
提交邮件:fzsw2012@163.com
1.《修辞格 六大修辞手法详解》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修辞格 六大修辞手法详解》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627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