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在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
一位网友前段时间经历了这样一件事:
一群刚毕业的学员登上了开往各个地方的火车,网友们也恰好乘坐了这列火车。
当时的火车拥挤不堪,一些没有座位的乘客开始抱怨,有的甚至大喊:为什么军人不给人让座?
还有人附和,“你觉得军人还会像电视剧里的那些人吗?”好人没那么多。
最后,所有的官兵都站起来,给站着的乘客让座。但是整个事件味道怪怪的。
事件被媒体报道后,全社会展开了一场关于军人是否应该让座的大讨论。
先不说结论,像这样,只是因为人家有身份有角色,他才会这样上纲上线,随时随地要求对方无尽的奉献和牺牲,而享受自己成功的做法,就是以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以泼妇的标准衡量自己。
这是从道德制高点去评判别人的心态造成的。这是一种“巨婴”心态,也是一种道德绑架。说白了,其实就是一种利用别人的想法。
事实上,在生活中,人们从道德制高点来评判他人是很常见的,比如:
一个老人去看医生,回来在医院骂人:一个小检查就花了几百块钱,说明医生都是心肠不好的。
但是,我建议儿子以后也当医生,理由是红包和提成软。
一个老太太去坐卧铺,要求和一个小女孩换铺位,小女孩拒绝了。围观的中年妇女劝小女孩:换铺位有什么意义?很简单。
当小女孩建议和中年妇女换床时,她拒绝了。
网上总有人谴责明星不做慈善,给的钱少,但如果别人背弃了自己的利益,就会骂人。
人们不禁要问,上述现象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避免类似的情况?
批评他人是由“道德许可效应”造成的
所谓道德许可效应是指: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做了好事,就会获得一种道德优越感,仿佛获得了“道德许可证”,可以心安理得地批评指责别人。
而我们的大脑有一个很搞笑的特点,就是即使你实际上没有采取行动,你只是嘴上自得其乐,说点好听的,默认你就已经做到了。
二者结合的产物就是从道德制高点去判断,用圣人的标准去要求别人。
想起一个故事:
有记者采访一位农民:如果你有一百亩地,你愿意捐给国家吗?
农民:是的。
记者:如果你有一百万,你愿意捐给国家吗?
农民:是的。
记者:如果你有一头牛,你愿意捐给国家吗?
农民:我不想,因为我真的有一头牛。
你看,一个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人,就像采访前半段的农民。不需要太多的努力,但是他可以通过轻描淡写的话,虚假的承诺,展现他高尚的道德。但是一旦放在现实场景中,他的原型就暴露了,所以他应该是自私吝啬的。
所以,如果有人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判别人,那只是一种手段和心理策略,去获得一个道德执照,假装高人一等,显示自己的高人一等。
这些言行往往会阻碍有效沟通,造成情感对立,不利于矛盾的解决,那么如何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呢?
拒绝成为“批判”的圣人:意识比纠正更重要
首先要认识到,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判别人,是每个人都可能犯的错误。
重要的不是急于纠正,而是意识到。
例如:
有个新闻故事:一个游客在加拿大的一个码头拍了一个海狮拖着一个小女孩下水的视频,引起了广泛关注。
有记者注意到,视频中,一个小女孩在水边被海狮拖下水,然后一个老人迅速潜入水中营救女孩,然后离开。
这条新闻下面,有两条值得回味的评论。
第一:看完原视频,我的第一反应是家里人太没礼貌了,连对老人说谢谢都没有。后来了解后发现老人是孩子的爷爷。
但值得反思的是,为什么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庆幸一条生命得救,而是先谴责它?
第二篇:@写了第一篇:看到你对以上内容的前半段回复,我觉得很气愤,因为你在没有完全理解的情况下谴责了别人。
但是看到下半场的时候,我也觉得自责。为什么我看完你的评论后主观认为你一定是另一种互联网喷雾器?我想为我的行为道歉。
不得不说,这是我见过的最客观,最公正,最内省的两个评论。
它们证明了两件事:
第一,有时候,我们不必因为不由自主地评判别人而内疚自责。这可能是进化遗留下来的特征,是人类独有的。它代表着自己的存在,人有一种证明自己比别人更正确的倾向,这在心理学上也叫利己偏见。
第二,但根本问题在于,有的人能及时察觉到自己的倾向,从而防止盲目谴责,而有的人却察觉不到人性的这种弱点,让它发展。
所以,在矫正之前,觉知意味着矫正正在发生。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家的孩子开始学葫芦丝。
朋友们总是嫌弃孩子呼吸短促,手指不灵活,动作不充分,一直在耳边窃窃私语。孩子反驳不了,只好说:妈,你怎么不报个班?让我们一起学习。
我朋友觉得不容易,所以他们是同学。因此,任何行动看似容易,但却不容易上手。
我的朋友并不比她的孩子做得更好。她逃不开匆忙,这让她笑了,故意问她,妈妈,你感觉怎么样?
经过这件事,我的朋友意识到一个事实:
凡事总是最容易判断,也总是最容易挑毛病,但是如果你把自己放在同样的情况下,你也做不到比被你批评指责的人更好。
而人一旦只说不练,占领制高点后,就会毫不留情地轻易批判嘲讽,而不去想会发生什么。
所以要学会觉察,不要习惯从道德的最高点去评判别人。毕竟大家都不是圣人,难免有一天会打自己的脸。
-结束-
负责编辑:辛
图片及内容版权归原客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号:pantanyun123。
1.《道德制高点 总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人,内心长什么样?》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道德制高点 总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人,内心长什么样?》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676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