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考研人数达到238万人,比2017年增加37万人;2019年申请人数285万人(招生计划约72万人),比2018年增加47万人。社会在进步,文明在发展,这个数字还会上升。
但是,为什么考研的人那么多?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是现实条件。最重要的原因是,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许多人敏锐地意识到,将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和生活质量的所有渠道都已经打开。
一个与众不同的标志是2018年最高科技奖,奖金数额从500万增加到800万,个人获奖者控制的比例从10%跃升到100%。这不仅是数量上的变化,更是本质上的转变。这次体制改革意味着在国家层面,对个人知识贡献的尊重达到了极致。另外,个人价值在人才市场的变化更为显著。
所以在大趋势下,很多人追求知识技能的深造,提高自己的研究创新能力是很自然的。
超越宏观趋势,从个人思维来看,考研和研究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这280多万年轻人中,很多人担心考什么,怎么考,怎么选方向,怎么选导师,然后就会担心怎么选题,怎么做研究,怎么写研究论文,等等。所以,如果一个成年人只是为了推迟就业,拖延在社会上创造价值,获得经济独立,建立人格独立,承担责任,那么考研和后续的科研生涯可能就是一场苦役,甚至得不偿失。追根溯源,很多人都没有想过什么是“研究”。
比如“研”字,左石右石,意思是石开诚意。从动作上看,磨直接就是磨。
在古代,人们写毛笔字是一种仪式。过去没有像今天这样可以打开的墨水。取而代之的是用墨棒在砚台上反复磨墨。古人想写,磨墨只用了半天。不需要烧香泡手,就能感觉到自己要开始写作了。如果要写一篇很长的内容,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完成墨迹研究。不然笔上的墨水还没写完就快干了。
除了墨迹研究,日常饮食也需要研究。比如磨粒。我们反复使用巨大滚筒的压力将谷物碾碎,磨成粉末,然后制成食物,便于吸收和消化。
总之,“研究”就是精细加工,再创造。磨墨是把石头磨成粉末,磨粒是把颗粒变成粉末。显然,打磨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古代磨粮是驴驮的,人累得磨不动。
“研究”是比研究更高的层次,已经超越了体力劳动。
据《说文》记载,“研穷”,即精疲力尽。从这个角度,很多人说考研很难,因为坐标错了。按照“研究”的初衷,比如要考英语,就必须把考研英语所需的基础词汇全部用完;比如你上专业课,一定要穷尽所有的基本概念、基本案例、基本逻辑推理、各种图表、流程等。专业课参考书中;数学考试也是一样,必须穷尽所有的基本定义,基本规则,基本算法,基本命题,以及各种相关问题,至少在过去是这样。而这些都不是那么高,而是“研究”的基本要求。
进入研究机构做研究也是如此。很多人说写论文难,其实坐标错了。十篇我研究方向的文章,每篇都穷尽了它所有的细节和逻辑。那就不会那么难了。而这只是“研究”的基本标准。很多研究生都读完了,但都没能在娴熟中写出一篇经典的文章,在认知上也没有明显的突破。写论文就是为了补人数。虽然拿到了学位,但是浪费了时间。
老干妈陶华碧研究了人们喜欢吃的辣酱,也研究了如何开店,如何开厂,如何白手起家经营一个集团。那是真正的研究,是高水平的研究。虽然陶华碧没有去上学。
再比如,二月河没上过大学。自从他选择写作并听取了冯其庸关于写小说的建议后,他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为了写夕阳三部曲的第一部,他花了两年时间只是搜集资料。从康乾时期皇帝的日常生活和休息,到当铺的日常生活,从朝廷军政事务到日常生活用品,他都尽力搜集详细可靠的资料。然后,又过了四年,完成了康熙皇帝的创作。
这些人虽然没读过研究生,但知道什么是研究;他们的认知水平远高于普通研究生。伴随而来的社会贡献和回报也大了几个数量级。
“研究”的高境界是开始理解。
“研”是形声字。从点,从九。“九”是从1到9的九个自然数中的最后一个,引申为“最后”。“洞穴”是指“洞穴”。“穴”与“九”的组合,意为“穴的终点”。洞穴的尽头是什么?很轻。所以“研究”的初衷是要穿越一个长长的洞穴,最终见光。
柏拉图《理想国》第七卷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
假设一些从小被捆绑,无法转身的犯人,坐在一个对着洞壁的山洞里。洞口有一堆火,映出一些木偶来往的影子。这些犯人一直以为影子是真的,直到有一个犯人挣脱枷锁,转过头去看火下的木偶,才知道自己之前看到的只是影子。
当他走出山洞,看到阳光下的一切时,他意识到木偶本身并不是真实的东西,而是复制品。最后,他看到了太阳,意识到一切都可以被太阳的光芒看到。太阳是最真实的东西。
挣脱束缚的男人已经适应了光明世界的万千真实的态度,却再也适应不了阴影世界。当他再次回到山洞,想要告诉人们真相的时候,那些还被束缚着的人以为他疯了。
在对话中,苏格拉底希望通过这个比喻,格劳肯能够理解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受教育的人。他突出了灵魂的转折。他认为,与后天训练出来的身体素质不同,人的心智对知识和真理的感知是与生俱来的,关键在于“转”的动作。灵魂要从影子世界变成影子背后的现实。显然,在他决定转身的那一刻,犯人已经“开始明白”或“觉醒”。否则他没有太多的动力去挣脱。
在现实生活中,仅仅“转身”,仅仅摆脱束缚是不够的。在洞穴比喻中,囚犯摆脱束缚后穿过洞穴就能看到光明,而大仲马和斯蒂芬·金则认为洞穴的隧道必须自己挖掘。于是,大仲马让唐·黛丝神父和基督山伯爵法利亚神父挖了几十年的隧道重获自由,斯蒂芬·金让安迪完成了《肖申克的救赎》几十年。
这些人确切地知道什么是研究,他们知道希望和自由的起源和价值。
对于研究的难度,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是什么,《礼记·中庸》给出了最准确的总结,“一个人可以做到,自己有一百个;人无所不能,但却无所不能。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虽然你很笨,但你会很坚强。”
只有当一个人意识到他必须洞察宇宙的生命时,他才能踏上旅程,下定决心去尝试并尽一切努力。最终,反复的磨砺,让迟钝的人变成聪明的人,让软弱的人变得坚强。知识、技能、自律、格局都在里面。研究,终于让人脱胎换骨。
关注一个认知片段。人面对任何一篇文章,一个话题,一个具体的指令,也能进入研究状态。它的特点是沉思,千变万化,突然开悟。但是,大多数人感受不到豁然开朗的喜悦,是因为受不了思维旅途的艰辛。
所以,今天只有在研究机构工作的人才会经常提到“研究”这个词,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被提及。
一旦有人在日常对话中提到他在“研究”什么。那么,你要小心,最好和他相处,因为这样的人很可能掌握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他很可能进入一个很多人都没有进入过的思维深层世界。
“研究”这个词本身就是一种方法,一种学习的方法,一种研究的方法,一种创造的方法,一种改变生活的方法。
1.《什么是研究 什么是研究?》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什么是研究 什么是研究?》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708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