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藏前,我想象过许多画面——天蓝白相间,高山深谷,险峻的河流和山峰。然而,其他图片——平谷的桃树在3800米的温室里收割,顺义的养猪技术让高原母猪生活在“月亮中心”。中国最大的单一计算中心正在使用人工智能测试汽车驾驶。西藏中学生参加全国机器人比赛,品尝种植在高科技温室里的航天品种“香蕉西葫芦”...像科幻小说的情节一样,北京的科技援藏扶贫成果,比如一帧一帧的电影,都成了动画。
王荣华为大棚里的桃树精心修剪枝杈。安旭东 摄3800米高原种出平谷桃这是平谷桃吗?
五个记者手里各塞了一个桃子,面面相觑。没人吃。
工作人员从树上摘了几个桃子,看到我们犹豫不决,赶紧解释说是有机种植的,很干净。我低头一看,发现这个桃子比我在北京吃过的平谷桃小了一圈。它是橙色而不是桃红色。乍一看,人们误以为是杏。
我咬了一口。为什么这个桃子这么甜?后来才知道,这里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环境恶劣,冬天风大,桃子不容易长太大,但是含糖量很高,有桃子的味道。如果你咬它,你会“爆浆”。从《恶心脸》到《真香》,只差一口。
我们在一个面积超过30摄氏度,面积一公顷的桃温室里。外面是凉爽的高原夏季,但温室里潮湿温暖,让人微微出汗。汪荣华是拉萨市尼木县卡鲁乡党委委员,他穿着一件被洗得发白变形的迷彩服,给我们介绍了不同品种的桃树。在这里,紫外线一年可以强腐两套迷彩服。
根据专业名称,有9种桃树,龙光35、早玉、梅雨、潘瑞15、潘瑞19、金秋盘、早九、中九、白玉桃。树上目前没有多少水果,因为从7月中旬开始已经有几轮采摘了。以前在青藏高原想吃桃子,必须用卡车和公路运输。一旦你在六七天内遇到山体滑坡或交通堵塞,整辆车的桃子就很难避免腐烂。当我们参观超市时,我们看到包括水果在内的大多数商品的价格都高于内地。虽然青藏公路大大改善了高原的交通条件,但鲜果运输仍存在许多问题。在高原上种植平谷桃,成了一次大胆果断的冒险。
这些平谷桃树是2017年开始种植的。虽然干部们以前见过当地的野桃,但没人知道该怎么办。2017年春天,汪荣华去平谷区学习种桃,又去平谷种桃人家看大家都是种蔬菜水果的能手!他突然有了向老师学习艺术的想法。“当时我就想,北京这么支持,我们基层干部什么都不会做,真的对不起这些人。”汪荣华想在卡鲁乡打造自己的种植团队,让桃种植像平谷一样家喻户晓。
回到尼木后,汪荣华教桃种植技术,开车送当地人种树,练习场覆盖了当地所有立卡的贫困家庭。然而,概念反转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大部分人最初对高原种桃持观望态度,甚至有人反对把种粮食的地改成种树的地。“你知道刚刚种下的桃树长什么样吗?筷子好细啊!一根光杆!”汪荣华告诉我们,他不怪人民反抗。“连地方领导都问我们能不能这样?”
“起初,许多树无法生存。我们和北京的专家反复交流试验,在桃树上放了遮阳网。幸存的桃树正在不断改进种植方法以适应高原气候。今年桃子全上市了。”汪荣华带着桃学徒们穿过一排排桃树,传授修剪技巧。他告诉我们,桃树需要改变,人更需要改变,贫困家庭的传统耕作理念需要扭转,从依赖天气到掌握现代种植技术。“没有北京援藏资金、人才、技术的大力支持,这里的人还靠种青稞、养牦牛为生。2017年,每户年收入只有2800元。种完桃树后,每户收入达到11570元,翻了两番。”
人民的态度从怀疑变成了急于学习技术和种植。短短三年,世界发生了变化。当地人把桃树移植到家里种植,3800米高原上的平谷桃树硕果累累。
养殖场的“月子中心”由于今年夏天这个山谷降水丰富,高原草地显得更加绿色。在这一望无际的绿色中,有几颗宝蓝色点缀着它。越来越近,蓝点变成了蓝房子。“这是我们正在建设的生猪屠宰加工厂,即将投入使用。”坐在副驾驶上的尼木县农业和农村局副局长张江指着远处的那个。十分钟后,我们来到了尼木县徐麦乡安岗村的“蓝家”养猪场。
大门锁上了,我们走进门边狭窄的房间消毒。从管子里喷出的雾状消毒剂充满了整个房间。“消毒至少五分钟。”借此机会,养猪场主任支介绍了养猪场的情况。农场总投资约2200万元。最近新建了两个养猪育肥房,一个育婴室,一个产房,一个育婴室,以及配套工程。停车场、粮库、生猪转运道路、水路等配套设施;购买相关设施和设备,如养猪、粪便清理等。,设计年产量将达到4000头。
进院子不代表面试开始。工人们带上了防护服、鞋套和口罩。“至于这么大的阵仗吗?我们不觉得猪脏。”我们开玩笑。对方是认真的。"穿防护服是为了保护猪免受细菌侵害."真相大白了——猪觉得我们脏。
全副武装,我们走进另一个消毒通道,在消毒剂的迷雾中再次徘徊。五分钟后,张姜和罗领着我们进了猪圈。这个长长的猪圈里满是母猪。来拉萨之前,张江在北京市顺义区农业局高丽营兽医卫生检查站工作。他接受了采访,并检查了猪的健康状况。
青藏高原自古就吃牛羊肉,因为在高原养猪真的是个难题。“这些猪是山南市引进的,不敢从内地引进。原来的养猪场只敢买育肥猪,育肥后再卖,只赚一点差价。为什么?小猪死亡率太高。”张江告诉我,北京援建干部来了养猪场后,决定自己尝试养殖养活自己,降低成本。产房和哺乳室建成后,母猪就可以在这里分娩了。
我们走进了另一座蓝色的房子,仿佛走进了猪的“禁闭中心”——这是一个新建的托儿所。每个房间有六张“大床”,是给刚生完孩子的母猪休息的。每张大床连接两个恒温箱,恒温箱设计有地暖,保持30摄氏度以上恒温,供新生仔猪休息。保育箱侧面有一个小门。小猪出门可以去母猪那里吃奶,吃完奶可以马上睡在保温箱里。蓝屋屋顶内衬太阳能板,充分利用高原日照充足的自然资源,为“子曰中心”提供地暖。附近的配餐房为每只怀孕母猪准备了一套精确调节的饲养设备,可以根据不同猪的发育情况进行饮食和烹饪。孕期太大的猪也会控制饮食,防止难产。
张江告诉我,今年为了克服疫情的影响,他与顺义区发改委、顺义区农业农村局、北京顺信农业有限公司对接,6月份安排3名来自尼木县的生猪养殖学生到顺义区的大型养猪场接受为期4个月的专业培训,为尼木县储备生猪养殖人才,提升尼木县生猪养殖业的发展潜力。8月15日,养殖场将继续派6人到顺义顺信集团养猪场学习4到6个月。养猪场还会安排附近的藏族村民学习技术,练习养猪——不仅不用交学费,每天还要交100元。目前这些现代化的养殖设备告诉我,这件防护服穿的还不错。
张江在猪舍检查饲料投放设备。 安旭东摄机器人落户新校区我们目睹了拉萨北京中学自22年前成立以来的第一次“搬迁”。因为气候原因,西藏自治区的学校寒假长暑假短,和大陆正好相反。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暑假,拉萨北京中学就要完成“举校搬迁”任务,开学时全校师生都要向新校区报到。
教学楼二楼的机器人实验室也落户新居了。所有这些复杂的机器人都需要在新校区的实验室里进行拆卸和重组。机器人实验室的负责老师季广辉正在调试机器人的“手臂”,以测试它是否能举起一个球大小的塑料方块。在北京援藏指挥部的支持下,学校拨款30多万元建设机器人实验室。
在过去的三年里,机器人实验室每年都有许多学生报名学习。这不是简单的课外兴趣班。除了每隔一天上课,放学后他们还花很多时间组装机器人和编辑程序。“要做机器人,就要不断的拆卸,熟悉每个电机的功能,同学们一定要一起努力。”自2017年以来,季广辉一直带着学生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我不能反而安排它。比赛时老师不让进,只能靠自己。”
新校区位于拉萨市中心20公里的郊区。原拉萨北京中学位于太阳岛。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对学校建筑的尺寸和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拉萨北京中学校长刘杰,来自北京十五中。在搬到新校园之前,他正在做最后的调整。
据刘杰介绍,20多年的老校区校舍里有40多个教学班,没有厕所。新校区功能齐全,普通教室50多间,专业教室30多间。“原来学生没有自习区。我去新校区的第一个想法就是给孩子弄个阅览室。考试前,学生们坐在草坪上看书,散落在各个角落。只要有灯,就有学生,没有自习的地方。新校区开的阅览室可以同时坐两三百人,还有一个沙发区。”刘杰说。原来宿舍条件差,人多,12个学生住一个宿舍。新校区有六栋宿舍楼,可同时容纳2400名学生,一室八人绰绰有余。餐厅有两层,可容纳1500人。学校还向北京援藏指挥部申请资金,22年来第一次建了教师餐厅。新校区建了6个186周转房,够一个老师用了。此外,新校区还为教师修建了健身房,购买了按摩椅,并配备了价值10多万元的制氧设备。
负责教学的副校长张增奎来自北京市宣武外国语中学。他告诉我们今年高考成绩不错,最高分641,重点率57%;本科率80%以上,藏文文理课上线率100%,本科率90%以上,重点率67%。
目前,拉萨市北京中学包括刘杰校长和张增奎副校长在内,拥有一批9人的援藏队伍,4名教学管理人员和5名一线教师。“我们九次访问的目的是互相合作,把北京的教学方法和具体的当地条件结合起来,在这里扎根。”刘杰说。他们的第二个身份是桥梁,把北京优质的教学资源带到拉萨。在派老师来北京留学的同时,学校把北京的社会资源引进了学校。去年12月,13名教研组长去北京十五中了解新课改情况。西藏还没有进入新课改,他们就利用这十天的交流学习机会,让拉萨的北京中学的老师为新课改做准备。之后,团队将利用他们在北京原有的教学资源,邀请北京市西城区的骨干教师来拉萨进行短期援藏、讲学、上课。
姬广辉帮机器人“搬家”。安旭东 摄人工智能服务拉萨前面那辆黑色的车慢慢拐了两个S型弯,转过身,以非常缓慢的速度向我们走来。它停在我们面前,工作人员把手推车推到车后面,后备箱门慢慢抬起。突然发现不对劲。车里没人!谁在开车?差点跳出恐怖电影情节。原来这是宁算科技在测试人工智能。
宁算科技的一项重要业务是为汽车提供人工智能试驾。宁算科技的施工控制中心在北京,R&D基地在南京,但其大型数据中心建在拉萨。宁算科技还为地方政府提供云平台和云服务的技术支持,为拉萨政府部门提供大数据计算的结果,为地方企业提供相关计算服务和技术支持。
宁算科技拉萨数据中心7万柜投产后,将通过建设离岸数据中心推动国际网信局在拉萨落地。届时,拉萨将成为北京、上海、广州以外面向南亚的国际数据核心节点,拓展20亿人口的南亚市场,打造喜马拉雅山周边经济合作带枢纽。高科技企业的出现,的确为拉萨提供了新的视野。企业一方面为本地计算机专业等高科技人才的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为拉萨当地政府和企业提供一系列云计算和云服务。他们无需购买大型设备即可享受完整快速的数据服务。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工业计算将变得越来越重要。西藏电力资源极其丰富,工业计算的耗电量是普通云计算和普通存储的5倍。我们刚参观的大型机房采用新风降温,风扇负责从外面吹入凉爽空的空气,绿色节能。我们穿梭在浓密的宿主海中,但并不觉得热。
“拉萨数据中心承载的工业计算越多,我们的能源优势就越大。”计算机专业的宁算科技副总裁萧炎告诉我们,在3000多米的高空建立大型数据中心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事情。“北京援藏指挥部的每一届领导都非常支持我们。我们的新技术也为当地政府提供了新的思路。拉萨除了特色农产品和旅游,还有一条高科技的路要走。”
1.《郑州牧专新校区 3800米高原种出平谷桃,科技让拉萨种植业和畜牧业发生巨大变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郑州牧专新校区 3800米高原种出平谷桃,科技让拉萨种植业和畜牧业发生巨大变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828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