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所示,这是一篇学术文章,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看是否要读。
文学理论中的文本:在文本和作品之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文本只是文学批评中的日常词汇,并没有受到文学理论的重视。但二战后,经历了文学先锋理论浪潮的文坛开始有意识地以文本为研究对象,同时作品与文本开始被有意识地区分,“文本”开始成为文学理论的核心词汇。至少在文学领域,对文本的理解依赖于一种语境,文本本身诞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文学领域文本与作品的意识形态张力中。文本和作品只能在一个参照语境中进行解读,即使在某些理论家眼中是对立的,这种参照语境解读也是其前提。
至于什么是“文本”,大多数学者选择的是描述性视角,而不是定义性视角。比如“民间文学艺术大师”罗兰·巴特,就采用宽泛的态度来描述文本。他经常用“texus”、“texere”和“语言组织”来确定文本在表达意义中的作用,即文本使用组织语言。
同时,他还用“固定的”、“断裂的时间空”和“意义的保护者”来描述文本的物质特征,即文本总是作为物质载体(尤其是书写载体)出现,保护和保存语言符号。
正是由于文字在材料特性上的固定性和表意层对意义的网罗作用,使得文字主要指有意义的书写,用来在容易遗忘的口头语言(缺乏材料特性)和漫无目的的符号编织(缺乏表意层次)之间划清界限。
一开始,文本主要承担着工作的固定物质承担者的角色,而工作则承载着文本的泛化角色,这不仅仅是结构意义上的,即工作在结构上是众多文本的集合,更是价值规范层面的。至于价值规范的泛化,一般有以下命题:
A.米克尔·杜夫海纳认为,工作遵循某种文本的内在必然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把工作视为一个整体。当然,很多时候,这种所谓的必然性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没有这种真正的必然性,无法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文字与作品的界限。
B.作品与作者有着很强的联系,作者和作品在价值层面上是相互负责的,因为只有从作品中才能读懂作者的整体想法,作品体现了作者的尊严。相反,作者保留现场解释作品的权利。但是这种辩护也是不成功的,因为作者和文本可以有相同的关系。任性的作者甚至可以宣称作品中的所有文字都是自己的作品,可以互相负责。
虽然A和B可能都站不住脚,但是早期的学者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需要那么严格。很容易的说,相对于文字,作品更有灵性,更有象征性,更有价值。文字是低级的基础,而作品是精神的、整体的,象征着所谓的美感和价值深度。
就像读者可以从《战争与和平》的所有文本中解释它的泛化倾向一样,它的精神主题:“只有知道一切,才能原谅一切”(列夫·托尔斯泰)。
这个论点虽然如此站不住脚,但并不妨碍这个论点一时流行起来,即文学意识形态,指的是在特定历史情境下塑造了文学场域的实践惯习的精神状态,在规范层面上影响着文学理论该谈什么不该谈什么。相比之下,游戏意识形态从来没有离开过。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文本和作者的权力归属
有很多人指责这种文学思想。它在20世纪60年代受到了一群结构主义者和后结构主义学者的批评。
结构主义的早期代表是俄国形式主义,主张从文学语言形式本身的独立性出发。当我们用简单的方式谈论游戏的本质时,其实很久以前,这些前辈们就在苦苦思索文学对于文学来说是什么。
他们的选择是忽略作品和作者,直接上文字。通过信息、编码、组合等方式。,他们研究空之间的位移、隐喻转喻、符号转换等。,并把握文学性的独特结构。
同时,我们可以借鉴语言学和符号学的理论资源和诗学的历史成果来解决文学文学性的本质问题,这种对文本内部组织结构的坚持也为未来的叙事学奠定了基础。
把文本从一开始就定位在一个封闭的领域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文学、电影、游戏中的话语权竞争,大多不是真诚地向外人展示这个主体的伟大,而是展示自我认同的合法性和独立性,构建一个自我认知的地图来影响他人的进出。
关键问题是如何为文本自足提供充足的理论资源和有效的辩护理由。文本没有任何特殊的先验结构,排除了纯粹的先验论证方法。
相反,如果我们考察结构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如列维·施特劳斯,我们会发现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要求通过考察人类文化现象来接近文化现象背后的本质,不管列维·施特劳斯所谓的背后的本质是真是假,但他的考察顺序仍然是从人类复杂的文化实践出发。
如果维护文本的形式主义者仍然坚持文本具有表意功能,那么它至少不能违背结构主义的初衷,即在人类文化实践中接近结构,而不是从一开始就用结构来立法文化实践。因此,对文本结构的考察不应该一开始就自我封闭,而是具有很强的经验依赖性。
形式主义会强调文本到文本来解决这个危机。即便如此,形式主义也要选择文本之间的边界,确定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历史文化断层,技术改造,文本外化(比如“任天堂是民间专家”不能单纯从文本分析的技术手段上把握其文本性和故事性)。
后结构主义选择从作品-作者的角度出发。虽然大部分被学术界强行任命的后结构主义者,对“后结构主义”这个似乎为结构主义洗地的称呼从来就不感兴趣,但这并不妨碍“后结构主义”这个称呼的酷。
按照b的说法,工作总是和作者联系在一起,作者的神圣和崇高与工作高度相关。
我们很难准确界定后结构主义的概念,这取决于这些被称为后结构主义的学者对结构主义采取什么态度。
福柯作为后结构主义的代表,提醒世界作者不具备这样的神圣和崇高,作者(即主体)不是一个超脱的个体,而是一个始终处于社会权力关系中的个体。
以下主要是福柯的思想(X和Y),后面有个人评论和补充,方便读者自由做出自己的判断。
x:按照事物的顺序,福柯讲的是文艺复兴时期和古典时期(17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的知识,而知识在知识考古学中表现为隐藏在特定历史时期话语实践背后的限制性规则,渗透到话语中,决定和规范话语如何陈述、安排和讨论。作为一组匿名规则,可以和其他字段规则巧妙结合。打造一个不言而喻的“爵士音乐会”,每一个参与者都承担着一个话语节点的角色,参与到整个爵士音乐配乐中,也就是整个历史知识型的构建和建模。
角色不仅受制于隐性话语规范,而且以个体为话语节点不断重申自己的话语诉求。话语力量交织在一起,产生了规范的话语和微观权力。权力不断改变姿态,作用于人对世界的认知分类和物理运行。整个爵士音乐没有宏大的主题,也没有控制一切的理性大师,更没有幕后操纵一切的马克思所说的“政府控制的意识形态”,只是人与人之间要唱对唱,互相挟持规范,共同追随知识潮流。
y:文艺复兴和古典时期的知识型追求是文字和物体的紧密联系,人只承担符号中介的角色,随时可以消失。
人不再是象征性的表现手段。启蒙运动后,人们重新获得了理性主体的权力,人们取代符号成为新的认知主体。科学发展增强了人们自身理性的主体认同。与此同时,临床医学、生物学、政治经济学等关于人的生理结构和社会活动的学科逐渐建立起来,人成为知识的主体和客体,重新进入一种严密的知识类型。
在这种状态下,作品作为有价值、有精神、有深度的作者的象征,也高度浓缩了人的主体性,将其地位提升到与人类劳动同等的水平。工作作为个人劳动的产物,最终等于人的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福柯用X来反对Y(也就是按照X的说法,我们不可能对人类高度高尚和理性的主体性有超乎寻常的信心),但并不是基于Y错了或者支持Y的科学错了,而是盲目地认为Y是危险的,因为它忽略了科学之外的一些“知识”, 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纪律性空(如伪知识)它们存在的力量与人们对自我主体性的信心的力量联系在一起,对人的科学研究可以与这些可规训的知识紧密地形成联盟,从而开始对人的个性和身体素质的驯化。
比如性羞耻与男女性别形象的区分,本身并不能算是自然主义的科学知识,但在最近的历史建构中却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日常知识”。性羞耻的建构会不断地从科学理论中提炼出可以利用和自我创造的部分,从而强化自我的合法性和理论性。
从后结构主义“作者已死”的主张出发,我们应该从作者的角度扭转演绎,对文本保持激进的现实批判。无论从什么角度看,福柯理论的警戒价值总是大于指导价值。
从结构主义转向后结构主义的罗兰·巴特也持这种观点。只有消除作者等大写的主观性,文本才能变得开放,才能完成从封闭的“可读文本”到读者参与创作的“可写文本”的过渡。代表作是S/Z。
作者主导的作品是静态的,而文本本身应该是动态的。为了亲身实践文本的动态性,罗兰·巴特提出了乐度零乐写作的写作实践,主要指向一种非侵入式的写作风格。
理想情况下,零度写作要求作者只是文本和语言符号自我延伸和表达控制下的写作个体,在环境层面没有政治动机和功利追求的写作。
这是一个很难完全完成的文学实践。非侵入性写作实践从来没有做出干预与不干预的边界划分,这意味着很多时候,界定边界的权利掌握在这些倡导者手中。请考虑以下论点:
1.白鹿原是一个崇尚非侵扰性写作的人,这也是他自己创作的原则。
2.主编从千禧年提交的最新稿件中发现了对他人格的极强伤害。考虑到实际利益,主编不会错过千禧年。
3.主编对白露负责:“信不信,整个编辑部都把你撕了!”
4.白鹿原坚持自我不干预写作,对自己的文本不承担任何道德或认知责任。但由于别人的“过度”解读,白鹭不得不继续为其辩护或不辩护。
5.如果白鹿原选择防守,只有这几条防守路径:是、否、无关。
6.无论白鹿原坚持捍卫哪条道路,白鹿原都背离了非侵入式写作的原则。即使选择无关紧要,也限制了自己文本的边界,否定了文本的其他可能性。
7.白鹿原选择了沉默,但别忘了沉默本身也算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写作。沉默可以继续被主编解读为默认、否定或者“他听不懂我在说什么”(比如主编说的是另一个世界的语言,双方甚至很难做出共同的指责)。
8.千年一定要为他的沉默做个声明,回到5。
9.还有一种可能是,白璐本人就是主编的老板或者XX部部长,命令主编闭嘴,直接结束了这个查询周期。
10.如果9成立,白鹿原是因为政治权力才完成不干预写作的,违反了不干预写作的原则。
我们发现,如果离开主体之间的解释层面,去谈文本的自由性、异质性和动态性,就会面临自由的边界问题,最终很容易导致作者独裁。
零度绘画练习
福柯希望通过揭露作者不纯粹的主体性来挑战文本的标准化,而罗兰·巴特和一些后现代主义者则希望恢复文本的自由。无论哪条强有力的辩护路径,后结构主义者的实践临界值都远远高于其真理辩护价值(当然,大多数时候他们并不在乎)。
文化研究中的文本
为了便于分析文化现象,文化研究界对文本采取了更广泛的理解。事实上,文化研究的主题源于对全球化语境的警觉和批判,这种批判视角从文学理论中的作者-作品(文本集)-读者视角转变为以文化本身为轴心的作者-读者身份相互渗透的有意义体验。
“文化”是一个很难定义的词,文化研究学者约翰·汤姆林森(John Tomlinson)对文化采用了“意义视角”的定义:文化是关于人们在特定语境中的活动和经历的意义(见文化帝国主义)。汤林森选择了文化的妥协版本:它既不是一种包罗万象的人类活动,也不是一种由某种形式构成的表意实践,而是一种依赖于语境框架和研究人员从什么角度解释它的人类实践。
虽然这个定义不是很吸引人,但总的来说,文化研究中的文化的确是一种在语境中解读人类的有意义的活动。人类的各种有意义的活动都被视为文本,不断地用不局限于文字形式的符号在人们之间传播意义,构建符号秩序和文化认同。至于读者或研究者会依靠什么样的理论语境,如何解读这些千变万化的文化活动,这和读者如何解读文学中的文本是一样的。
有的学者专门只欣赏某一种大众文化内涵的审美,有的则特别擅长分析大众文化对社会互动层面的象征性影响。其他人从全球化的角度解读文化中的殖民和反殖民主义,直至性别批判、文化隔离、身份政治、边缘群体和后现代症状。最后,别忘了还有一种更上镜的精神分析。这是一片广阔的田野,你为我们歌唱,我们从一开始就谈论小麦。
从这个角度来看,文本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甚至与群体本身的利益相关联。这种强烈的关联不会让人在欣赏传统经典作品时像本雅明所想的那样把目光从文本上移开,而是会个人地、慷慨地承认福柯所谈到的微观生产权力。并且争夺自己文化活动的合法化(虽然有些文化群体可能会像游牧民族一样选择逃离合法化秩序,但前提是没有其他群体来挑衅和质疑他们,否则不干涉主义的写作困境也会在这里上演,任何文化理论都不会轻易完全放弃定义权,除非整个世界在文化秩序的建构中已经清晰。)
游戏研究文本
那么我们有几种方式可以选择如何描述游戏文本,或者可以选择沿着文学理论中的文本结构主义的道路去理清游戏的文本结构,也就是说游戏文本是一个文学文本,也就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字符号,肯定是不完整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一般被称为狭义的文本。
电影文本也面临这种尴尬。在这种情况下,电影文本全面拥抱了文化研究文本。电影文本除了基本的文学文本外,还考虑了电影制作过程中基本物质条件带来的特殊文本处理手段(最重要的是摄影技术带来的光影处理,剪辑技术带来的打破线性时间的游戏)。围绕这些特殊文本,影片在一些文本处理手段上也有一套历史经验。
此外,电影本身作为一种文化实践参与了整个文化生产活动,因此电影的文本分析指向了一种基于电影本身独特文本的处理方法和一种基于其历史的更广阔的文化研究视野。
同样的游戏文本(这里的游戏还是指产业化语境下的游戏)也是类似的,因为游戏在本体论层面上并不高于人类活动,并且考虑到游戏产品特殊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生产历史,支持在其上构建一个与人类其他文化领域相链接的文本分析。基于narritve和gameplay这两个原本模糊的概念进行文本分析,可以给游戏带来更大的解释空,同时也不会变得封闭和非侵入性。游戏文本分析不是简单的故事分析,这种偏向不适合传统的文学文本分析(很少有学者持有这样简单的文本观,即文本只等于故事)。
游戏文本分析希望始终把游戏当作一种文化活动和文化场。除了在文本层面上理解游戏制作技术的结构,同时,文本、作品和作者在现实文化活动中的地位,他们的身份假设以及他们在整个文化市场权力关系中的定位。
说到如何进入这个游戏文本分析,回到一个相互竞争对话的语境中,畅谈游戏的规范价值及其与伦理生活的关系,游戏并没有享有超越其他文化活动的崇高地位,更不可能走向非侵入性的游戏实践。
这意味着从文化角度来看,文本不是一个整体。为了不在元层次哲学中引入过多的解释学内容,只强调文本永远是意向文本,永远是解释性文本,每次分析的文本边界由解释者自己在解释中确定。
解说员也可以认为《黑魂》系列的连续重生系统参与叙事构成,共同向玩家呈现意义(再次强调意义不仅仅是故事),或者感叹《逃离生活》最终作者设定的暴力强制的战斗机制的设计破坏了玩家的叙事预期。
同样,以玩家体验中心为重点的MDA框架,也向玩家呈现了这样一种意义(这个游戏让玩家在体验层面上感到舒服)。
游戏文本的每一个解释都取决于解释者在解释中选择什么进入视野,并为主体之间的交流提供一种解释方式来进行自己的基于意义的解释。
1.《消失的符号 关于文学文本、文化文本、游戏文本的概念梳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消失的符号 关于文学文本、文化文本、游戏文本的概念梳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855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