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晦涩 为什么晦涩的学术语言是必须的?

长江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朱国华

要回答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进行学术表达的问题,可能并不容易找到积极的解决办法,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可能意味着一个语言陷阱——我们假设可以有一个具有规范性质的普遍的学术语言体系。但我们很难说这是一个伪问题。显然,不能认为学术语言表达与学术讨论本身的意义无关。而且,我们不能假装不在乎别人对我们语言的看法。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不管我们有多自恋,我们还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被别人阅读。对于大多数学者来说,更紧迫的情况是,我们的表达必须得到杂志或出版社编辑的认可。如果编辑讨厌我们的说话方式,我们可能连学者都当不了。至少在中国大陆,根据我有限的认知,专家匿名审稿制度目前还没有被广泛实施,所以学术杂志的编辑有生死发言权。换句话说,编辑对学术语言的偏好实际上影响了我们对学术表达的自我意识。这里我不是说编辑是代表特殊利益的学术人,他们所欣赏的学术语言风格也因此具有特殊利益,因为编辑的学术视野毕竟也是某个学术领域的结果——我想说,考虑到编辑在作者和读者之间不可替代的中介作用,我们可以暂时把编辑对学术语言的期待看作是我们今天学术共同体集体无意识的外在表现。虽然这种简单的推论可能会降低学术语言的复杂度,但我们不妨把很多编辑对学术语言的要求作为一个方便的出发点。编辑当然不统一,喜好也不一样,但就我所熟悉的情况来看,我觉得他们大多讨厌学术著作的晦涩难懂。对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人文编辑部主任赵明阶先生有如下看法:

“长期以来,我有一种清晰的感觉,我们的学术著作大多是严肃甚至刻板的,语言单薄生硬。尤其是涉及西方学术著作的,很多不仅“涩”,而且“钝”,让人很纳闷到底是怎么回事。大概是作者没有真正理解,只是引用推导,越来越混乱。这仍然不包括所谓的“作品”,就内容优秀的作品而言,这些作品只是为了出版而经营的。我在想:这些作者是不是真的让人气馁,深不可测?不然为什么要让自己仔细研究的结果看起来云雾障碍,甚至恶心?难道他们不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大众接受吗?真的怀疑有些作者是不是故意的,似乎光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一直觉得,即使是专业的学术问题,难道不能用读者愿意接受的形式来表达吗?什么原因不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换句话说,我们的专家学者在热衷于学习的同时,能否磨练自己的文笔,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学习能力?”“我很喜欢那些知识好文章好的大学提问者。学术理论再复杂难懂,他也能清晰明了的告诉你,表达起来也没有痕迹,读者接受起来也不难。”

里面其实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可以理解为文体层面上的一种比较简单的批评,即故意制造今天很多学术作品的晦涩,目的是通过表达上的“陌生化”手段欺骗读者(借用新批评的词汇),获得非法认可。其实古人经常用这种话语体系来批判一些文人的不诚实、故弄玄虚的修辞风格。比如苏轼在《赏民师书》中写道:“杨雄是个难词,说起来容易。如果有理,大家都知道。”文远名人宋濂说:“偷奇天下作文学的人不多,但善于猎奇、勾挑隐、变庸、连句都看不懂的人,就说,别咬牙切齿,这不是古代文学。那些快乐而陈腐的人,一个假房子,迷茫而迷茫,看不到尽头,不容易也不温柔,也不是古文。”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文体批评在目前的学术写作中不能不切入正题。的确,我们有些学者的文章刻意模仿那种拙劣的翻译语言,结果就是“用汉字写外来词”,有时他们生硬的欧化语句简直让人无法理解。除了那些文风差到难以阅读的文章之外,一些文笔好的学者也不由自主地喜欢到处传播各种陌生的、陌生的、自己可能听不懂的词语概念,认为这是修饰自己外貌、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一种手段。布迪厄分析了这种“拉话”行为的潜在动机。他指出,教授们故意使用一些高深莫测的概念范畴,旨在引起学生的理解困难。通过将这种学术语言设定为学术领域难以通过的高门槛,并将其设定为预测学术水平的区分工具,他们拒绝学生轻易进入,从而维护了自己的学术权威形象,获得了象征性的利益。然而矛盾的是,布尔迪厄本人在学术写作中也经常使用这种极其尴尬的语言。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他在采访中简单直白的口头表达和一丝不苟凝重的文字书写,我们会发现后者的逻辑顶多更严谨一些,传达的意思也未必有很大的不同。那么,布迪厄为什么要用这么复杂冗长的句式来进行他斥之为暗示教授象征力量的学术表达呢?

这涉及到另一个方面。这第二个方面正好对应着赵明阶先生所表达的第二个意思。从先生的话中,我们可以推断出他认为“任是一个复杂难懂的学术理论”,如果有幸遇到一位有好文章的大儒,原则上可以“讲得明白,表达得不留痕迹,读者也能毫无困难地接受”。换句话说,学术语言作为一种表达媒介,本身就是一种空透明媒介,作为一种工具性存在,没有独立的意义和价值。用透明的语言来表达,在不丧失思想的深刻性的前提下,我觉得牟宗三先生对“玄学”的“玄”的解释还是挺适合这个意思的:“玄是黑的,但只有水深了,所以玄就是深的深刻。也意味着没有单独说的那么清晰浅薄,反而好像晦涩难懂。其实玄不浅不隐。”牟宗三先生在这里没有提到学术语言的表达,但在这里他无意中预设了学术语言是一种如水般清澈的媒介:思想的表达可以很清晰,但只有达到一定深度才能让人感到晦涩难懂。学术语言的美在于让人忘记它的存在吗?从老庄以脱名说为目的的禅宗理论来看,就是这么一回事。在这里,我们似乎不需要引用“在木筏上着陆”、“忘了带鱼”、“忘了说点什么”等熟悉的词语。

语言从它所代表的思想内容上被无情地抛弃了,但语言真的无足轻重吗?一个深层次的思考,能否不依靠特定的说话方式,成功的传达自己?再者,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语言,尤其是以把握人类社会整体为目标的社会理论,是否可以像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一样准确清晰,自身的风格特征可以忽略?我觉得不是这样。相对来说,可以把概念强加的同一性称为自然或物理的东西,保持言语的相对有效性。但是,对于人类的各种社会,我们会发现,任何给定的语言系统,都不一定足以把握社会的个体、社会实践或社会整体,其表征功能永远不能完全满足客观解释的需要。但是,任何社会,总有一整套用来描述现实的话语体系。无论是欧洲中世纪的牧师,中国古代的儒生,还是当代美国的新保守主义者,都可以用一个清晰、简化、简单的词汇来描述这个世界。在系统的支持下,他们的文字不断被复制和重新解读,成为日常和自然语言,被公认为普遍、中立、客观、共享的交流语言,从而难以摆脱意识形态。换句话说,简单、通俗、统一的日常语言往往隐藏着权力关系(请想想“农民工”或“白领”这类常见词汇造成的联想),其表征能力有限,但却以“清晰明了”的方式伪装成一种理想的纯语言,自以为能代表一切。因此,在追求学术研究的科学性时,要摆脱意识形态的操纵,首先要打破日常语言可以自然代表现实的神话和默契(doxa),必须走出看似透明的语言假象。事实上,“关于社会世界的论述几乎总是表现性的:它包含希望、劝诫、责备、秩序等等。”语言以不言而喻和隐蔽的方式参与社会现实的建构。

为了打破语言受制于意识形态的魔咒,为了抵制日常话语背后的压迫性符号系统,我们必须拒绝它的清晰承诺。因此,一个有效的社会理论必须人为地创造一些概念术语和特殊的表达方式,才能突破既定规则体系的无意识操纵,代表日常语言无法代表的现实。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布迪厄采用莫名其妙的学术话语是有意的。

“虚假清晰往往是主导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认为一切都不言而喻的人的话语,因为一切恰好都是那么美好。保守的语言总是求助于常识的权威。”

与此同时,“对社会世界进行过于简单化和极度简单化的讨论,不可避免地意味着你提供了可以用来危险地操纵世界的武器。”

这样,布尔迪厄刻意创作到某种程度的艰涩文章就不像葛兰西那样,避免了黑暗的政治权威以碎片化的语言关注他们的红色书写,也不仅仅是拒绝别人漫不经心地阅读自己。最重要的原因其实是这种政治批判意识的战略考量。

但所谓的战略考量难道不是另一种工具主义的观察学术语言的方式吗?将这种现代主义叙事手法移植到学术领域,如何以自己的文体语言技术,颠覆依附于意识形态的日常简单的学术语言,保证其爆破作品的有效性,并保证其不被纳入另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工具?事实上,在西方社会,一直坚持意识形态批判的左翼知识分子,他们的作品已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文化复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置于教育体系的背景下,作为知识被师生传播,从而抵消了他们指向实践的政治冲动效应。因此,我们应该去另一个层面,思考学术语言本身是否是学术内容的一部分,或者学术语言所采用的形式是否意味着学术话语的内部要素。

那么,我们说学术语言转化为学术内容是什么意思呢?在我看来,这意味着某些学术思想总是呼应着相应的、独特的话语表达。比如庄禅哲学虽然强调对语言的不信任,但实际上,即使对它来说,语言也绝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中介。这个表达”...,即“不庄严,但庄严”在金刚经中出现28次,也就5000字。好像是说金刚经的般若智慧,没有这种奇特句式的帮助,不仅不能表现出它的和谐与辩证,也很难传达佛教本身的真理,因为很显然,没有看似矛盾的双重否定的帮助,意识到没有分离是不可想象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简单的事实对应着简单的话语方式,而社会现实实际上是复杂的,所以它也促使我们用复杂的方式来表征它。数学或物理事实是经过提纯、模拟、理想化后构造的简单事实,因为除了任何偶然或主观因素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线性公式的形式表征;但是,如果把社会事实剥离出偶然的或主观的变量,形式化抽象成一些定理或规则,就可能不再是原来的社会事实。

在《德国丧剧的起源》的开篇,本雅明尖锐地批判了19世纪以来哲学试图通过系统的概念和几何学来捕捉真理的努力。在他看来,这种数学哲学写作越是清楚地表明,一劳永逸地解决表象问题是真正知识的标志,就越是表明它与真理领域没有联系。因为哲学写作的特点是不断面对表征的问题。把握真理本身的语言绝非无关紧要:“如果哲学是真理的表征,而不是获得知识的先导,如果哲学仍然必须忠实于自己的形式规则,那么形式的实践——而不是系统中的预测——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那么,这个表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本杰明认为中世纪神学研究中使用的论文可以作为例子,因为它们隐藏着神秘的性质。数学领域追求的是知识,知识是一种占有,即意识把握对象;真理必须是一种自我表征,所以必须是形式上的。真理作为一种绝对的、神圣的、纯粹的本质,它不同于知识,不能用任何科学演绎或逻辑推理轻易接近。所以为了表现真实,必然要以迂回的分支、分支、片段的形式来写。没有目的,没有意图,没有线性逻辑控制的写作,就像失去了那串散落的念珠。每一个被解放的念珠都呼吁读者停下来沉思它的光辉。只有这种跳跃式的方式,才能打破知识的连续性带来的对真理的错觉:“思维过程不知疲倦地创造各种新的开端,迂回地回到原来的对象。这种持续的停顿是为了换口气,是最适合于思辨过程的模式。”换句话说,把时间推进的线性句式划分成簇空,也就是所谓的星座或一元文风,是促使我们领悟真理的恰当的表征方法。本雅明深刻的语言风格实践了他的理论观点,他的追随者和批评家阿多诺也在许多著作中采用了这种写作风格,如《启蒙辩证法》、《最低限度道德》或《美学理论》。所以“晦涩”一词可以分解为两个方面:平淡,因为我们不能清晰地形象化真理,促使我们更深入地去接近它;生,因为增加感觉的难度可以警醒我们,让我们停下来陷入冥想。这样,清晰的文字对应的是不经思考的常识,晦涩的文字则意味着代表真理的可能性,其对简单清晰的排斥则是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清晰:“描述清晰的最佳方式在于以复杂的方式做出的叙述。”

来做个小总结。学术界对晦涩风格的流行批评,仅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意义——文体修辞的角度来看,是完全合理的。学术语言之所以在布迪厄等一些理论家看来常常令人费解,是因为简单易懂的常识性语言背后可能隐藏着权力支配关系,所以有必要用炸毁日常语言的技术手段来唤醒被意识形态催眠的读者。在这里,晦涩的语言是一种政治批判的策略;对于其他理论家,如本杰明,语言不是工具,而是真理本身表征的内部成分。知识可能不得不求助于同质、空洞和同样的数学语言,因为它的目的是占有对象;真理只能被表征,但与连续的、线性的、逻辑的推理论证不同,真理的表征是断裂的、迂回的、神秘的、碎片化的、没有固定意图的操纵形式,引起读者的反思。我想补充的是,清晰透明的学术语言对于处理一些涉及实证定量分析、强调实证主义的社会科学更有意义,而对于更远离自然科学的人文学科,尤其是处理社会世界的理论命题,布迪厄或本杰明对晦涩语言的辩护至少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结束-

点击底部广告一次相当于赞助这个数字0.3元↓

1.《晦涩 为什么晦涩的学术语言是必须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晦涩 为什么晦涩的学术语言是必须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173860.html

上一篇

星际精灵蓝多多全集 《星际精灵蓝多多》的蔡小豆长大了,如今20岁出演了这么多电视剧

下一篇

如何选择基金 一招教你如何挑选行业主题基金

inf R语言初级教程: NA、Inf、NaN、NULL 特殊值

作者简介: 杨光慧,汉语社区专栏作家,中国科学院现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目前的研究方向是知识图谱。知乎专栏:R语言初级教程,个人微信官方账号:R语言和Python学校。 这些是R语言中的特殊值,是R的保留词,它们的含义是: NA:表示缺失值(Mi...

贫乏 语言的贫乏是终极的贫乏

听了这一期的《吴栋的相对论》,我对这句话颇有感触—— “语言的贫乏是终极的贫乏” 第一,过于简单化的口号让思维贫瘠。 我们的语言太差了,只剩下六个俗字。 看到什么东西很惊讶的时候,你说我是X; 看到大事,就说牛x; 看到很讨厌的人或事,就说傻x...

人生啊 每一句感动我们的电影台词,演的全是我们自己的人生啊

restrained 做学术,大牛给年轻学者的11条军规!

restrained 做学术,大牛给年轻学者的11条军规!

迈克尔·史崔克是UCSF·桑德勒神经病学中心的一名大公牛教授。在一次午餐会上,他分享了年轻学者成为学术大牛的11条军事规则。虽然其中一些观点与世俗的不同,但它们有一种使命感和谚语,直接击中了我们年轻人的心。  ▲原始照片 在朋友圈看到有人用微信...

殴飞 默默耕耘,为自己的爱好去决择 || 欧飞

  • 殴飞 默默耕耘,为自己的爱好去决择 || 欧飞
  • 殴飞 默默耕耘,为自己的爱好去决择 || 欧飞
  • 殴飞 默默耕耘,为自己的爱好去决择 || 欧飞

欧飞 默默耕耘,为自己的爱好去决择 || 欧飞

  • 欧飞 默默耕耘,为自己的爱好去决择 || 欧飞
  • 欧飞 默默耕耘,为自己的爱好去决择 || 欧飞
  • 欧飞 默默耕耘,为自己的爱好去决择 || 欧飞

与青春相关的日子 《芳华》:冯小刚自己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 与青春相关的日子 《芳华》:冯小刚自己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 与青春相关的日子 《芳华》:冯小刚自己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 与青春相关的日子 《芳华》:冯小刚自己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芳华》:冯小刚自己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芳华》:冯小刚自己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芳华》:冯小刚自己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芳华》:冯小刚自己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