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新
一个
作家米兰·昆德拉有句话:老人是对老年一无所知的孩子。很多老人没有做好面对老年的准备,认为这条路和以前的童年、青年、青年、中年的路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是他们不知道,虽然路面还是原来的路面,但是这段路沿途的风景已经和以前大不一样了。
多年前的一个早晨,周大新从一栋四层小楼走下楼,看见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婆婆,网兜里提着两个洋葱,在单元门口喘着粗气,问为什么,才知道她担心那两个洋葱不会再被带到楼上来。
周大昕帮忙拎了根葱,跑上楼放在她家门前。当她下楼时,老妇人正拄着拐杖艰难地爬楼梯。“有一天,我会像她一样,连两个洋葱都提不起来吗?”周大新说,就是那天他第一次想到老。
母亲90岁卧病在床,直到92岁去世,才彻底失忆。就算周大昕上床,她也会问:你是谁?或者说些奇怪的话。这时,周大新才真正意识到,人老了,可能会变得痴呆。
衰老让周大新对时间产生了真正的恐惧。但时间并不在乎他的感受,日复一日,他无情地把周大新推入旧世界。
2017年,中国老年人数量达到2.4亿。整个社会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周大新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有类似的经历。他有一种通过文字来书写和反映老年人生活的冲动。这就是“天慢慢黑”的由来。周大新想用这部作品安慰世界上的老人和自己——人从60岁开始进入旧世界,在完全黑暗的时候呆在黑暗的世界里。这段时间,有些风景要记住。如果你记得,你就知道你在做什么,你就不会恐慌。
2
周大新住在公园附近,公园是老年人夏天乘凉的好地方,尤其是黄昏时分,那里有很多活动,比如打牌下棋,推荐保健品。他想,小说用黄昏结构应该更有趣。
《天慢慢黑了》是万寿公园七个晚上的系列。周大新用详细的叙述,涵盖了一个老人在生命最后阶段可能遇到的各种可能。“老年生活是一个巨大的话语空,普通叙述发出的低分贝声音在这个空里没有回音。最后我决定把我想说的话捆成一堆手榴弹,黄昏的时候扔出去,这样就能发出很大的响声,引起人们的注意。”周大新说。天黑得很慢,叙事节奏紧凑,叙事语言也不华丽,能很快到达老读者的心里。
“小说的前四章扮演着类似惊堂木的角色。我用这种方法来吸引观众。就像在农村演戏一样,打锣打鼓需要很长时间,演出才开始。这里有很多技术,相信科技的发展会带来延年益寿的好消息。就“道”而言,我尽量符合道家传统。专治阿尔茨海默病的专家看了之后说,周大鑫的书不是科学著作,但是有些道理。接受过心理干预的患者会好起来的。”周大新说。
这是中国第一部充分关注“老龄化”的小说。通过伴侣在家庭生活中的密切观察和个人参与,反映了当今中国的各种社会问题,如养老、就医、亲子关系、暗恋等。小说不仅描写了人到中年时变老、接近死亡的过程,还描写了老年人的精神孤独。
小说从故事和人物开始,逐渐获得哲学的高度和深度。每一个生命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接近衰老和死亡。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一切活动和情感,人类保存的一切文明和记忆,都在与它们对抗。正如电影《梦之旅》所说:“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没有人记得你。”只要有人记得,只要有爱,只要有生命的痕迹,活着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变老不可怕,死亡也不那么悲伤。
三
近年来,他的儿子和母亲相继去世。周大新感受到了生活的残酷。这些特殊的生活经历也使他的作品发生了一些变化。“以前我们讲的是别人的故事,不是个人经历,感情也不是特别真实。很难避免写得轻而无重。我们只是努力编故事,很多事情没有上升到哲学层面。只有经历过的事情,才能有真正深刻的体会,才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
周大新说,天黑之前,人生最后一程的光线会逐渐变得越来越暗,这自然增加了行走的难度。这需要一束光来照明。这种爱情之光的光源不外乎三种。一个是其他人,包括老人的亲属;第一,社会,包括政府和慈善组织;还有就是老人本人。每一个老人,经过一生的历练,心里都或多或少积累了爱。三源释放的爱情相遇后,散发出七彩光芒,为人生最后的旅程奠定了温暖的背景。这可能有助于老年人顺利走到生命的尽头,然后换乘其他交通工具进入另一个世界而不后悔。”“天黑得很慢”形容这种五颜六色的光。比如陪护钟小彤主动请缨陪伴孤独的老晓曼成山,肖成山对钟小彤父亲的关爱曾经感动过我拿着笔。希望也能感动一下读者,给正在走向老龄化社会的老年人送一点温暖。”
虽然写了40多年,但他的写作经验和技巧还是比较成熟的,每一部作品的展开对于周大新来说,仍然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他以什么样的叙事视角、叙事节奏、叙事风格,要求与之前的作品和其他作品有所不同。而一旦确定了叙事节奏,就要不断实验。“天慢慢黑了”好几次一开始就放弃了,直到他找到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周大新的做法是选择最熟悉的,最好是经历过的,让他心动的街景,放在脑海里,与生活经历混合,浇上情感的纸浆,让它们发酵变化,最后变成一幅既像真实街景又像海市蜃楼的朦胧画面。之后,试着用笔在纸上画出来。
“我拒绝听从消息灵通人士的指导,把街头新闻移植到小说里。那不符合我的创作习惯。之所以写《天黑得很慢》,是因为我已经开始亲身体验这种生活了。它让我感到悲伤和苦恼,不写它我就不安宁。”周大新说,每个老人在写作的过程中都有过很长时间的犹豫。写字会触犯很多老人的禁忌,让大家尴尬;不写就觉得不真实。最后,我决定毫无保留地写下并向读者呈现老晓曼成山的困境。
四
用评论家陈的话说,周大新是一个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作家。虽然中外经典都有借鉴,但周大昕的写法还是比较保守的。对于那些可能被译者打磨的作品,他总是有一种“防备心理”。“因为你写的是中国题材,中国文字,中国故事,所以你要学习中国传统,然后和现代语言交叉。”周大新吸收了西方文学对生活、人生、人性和社会的观察,观察的角度和态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性的手法。他认为这是最重要的。
无论是《宁静》、《音乐的尽头》还是《慢慢黑暗》,周大昕的作品里总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和伤感。这和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关。
“人生的过程对人来说是悲剧,所以我的很多作品都是悲剧的结局:长大,学习,努力,最后老死——我连爷爷的名字都不知道,也不知道曾祖父和曾高祖葬在哪里。连最亲的后代都不记得了,他们的人生意义是什么?我经常问自己,总觉得有一种荒诞感。”周大新觉得,从一无所有到一无所有。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他经常询问活着的意义,希望能给老人和老人带来一些帮助,提醒老人。
周大新作品中的很多人物,比如《音乐的尽头》中的省长欧阳万通,《慢慢地黑暗》中的小杨,都是近乎完美的。周大新不否认自己的理想主义情结。他说:“我相信生活中一定有这么美好的人。没有我我也要创造。我确实有一种理想主义情结。生活中邪恶的事情已经够多了。我想为人们画一幅美丽的图画。”
周大新说,这种价值观受列夫·托尔斯泰的影响。“他主张爱所有人。世界上每个人活着都不容易。即使是坏人,也需要怜悯来观察一生。怜悯也是一种爱。爱与被爱,是我们活着就应该去争取的。”
1.《周大新 周大新:爱和被爱都应该争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周大新 周大新:爱和被爱都应该争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327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