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一】
一、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一篇旧的教材里有的篇目,虽然在新教材中没有出现,但是它对于学生进行散文鉴赏阅读,尤其是在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的鉴赏方面都能称得上是一篇经典的文章,所以我把本篇作为散文鉴赏的示范性课文,重点在整体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在教读中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主旨及情感基调,在对文中重点语句、语段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赏析,体味作者的情感和揣摩优美的语言。
二、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和具体目标
依据:依照教学关于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的精神。
知识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2、领会作者情景交融的表现技巧,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特色。
3、体味本文的语言,领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在诵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情意和基本的分析归纳能力。
2、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能力。
3、在课堂上快速点评文段、品味语言的能力。
德育目标
结合郁达夫的身世、经历和有关背景,让学生理解作者热爱故乡的深情,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怀。
美育目标
通过学习美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感受美、发现美,领悟美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及解决方法
1.重点难点
作者在特定的心境下写本文的,所选取的故都风物都带上了作者苦闷心灵的影子,作者为什么不选取像火一般的红叶、透明的秋水?对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等也是一笔带过,原因何在?作者描写故都的哪些风物?这些风物有哪些特点?从这些故都风物中折射出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这些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而有感情地朗读是体会情感的有效方法,但学生的基础等问题,配乐朗诵便也成为教学的一个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问题。
在课上写点评的文章是一直训练的能力,但要写出高质量的鉴赏文章并非易事,故指导学生写鉴赏也是教学的重点。
2.解决办法
创设意境,引导学生进入到作者特定的心境中去,通过配乐朗诵的熏陶,再加上教师对课文整体内容的引导,行文线索的把握,感知文章的情感基调。
然后由学生自主地对课文的五幅秋景图作一番赏析,经同学、教师的交流、讨论,达成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并再通过学生的配乐情感朗诵来加深理解。
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形成鉴赏的互相交流,同时教师注意指导,作适当有效的点评。
四、教学模式
整体感知品味分析鉴赏练笔对比迁移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课时
2 课时
七、教学思路与设想
用5分钟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中的曹丕的词《燕歌行》:这充满清凉的秋景,这冷清的秋味,这凄冷空荡的秋歌,令人神伤不已。秋风秋雨秋满园,情伤情深情满胸。在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是如何的呢?导入课题。然后解题,重点解决故都寓含了作者对北平深厚的感情。再由散文的特点转入品味文章所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用12分钟听配乐朗诵,思考问题。接着用5分钟感知全文内容:
①秋的景物有哪些?
②这些景物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由此教师引出本文的结构:写其味,抒其醉 === 清、静、悲凉。既然本文的作者是十分喜爱故都的秋,又为何写的是这清、静、悲凉的秋景呢?引出作者的经历与基本情况。然后转入教学的重点内容:品味画面,体会作者情感。由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写鉴赏文章,点评五幅画面中一幅最能体现作者笔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秋景,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点评,引导学生诵读文段,配乐朗诵该段。。按顺序继续评析文段,教师采取同样的方式,若有阻就采取激励的方式鼓励进行。同时也要注意指导。最后教师做一总结。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写作技巧。在堂上做迁移练习:对比阅读《故都的秋》与散文材料《秋天是一支红唇膏》两者在秋天的着色上有何不同?布置作业:完成印发材料后的习题。
八、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曹丕词《燕歌行》
师:这充满清凉的秋景,这冷清的秋味,这凄冷空荡的秋歌,令人神伤不已。秋风秋雨秋满园,情伤情深情满胸。在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是如何的呢?
导入课题:故都的秋
解题
①郁达夫笔下的秋是何处的秋呢?故都北平
②为何作者不说北平的秋?故都对家乡的深厚的情感情感基调:热爱、赞美
整体感知
1、听朗诵,感知课文,思考问题。配乐诵读,入境。
师;散文的写法多为寄情于景,那么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呢?听配乐朗诵,思考问题:*写了秋的哪些景物?
2、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秋的景物有哪些?秋花、秋树、秋蝉、秋雨、秋果
这些景物的总体特点是什么?清、静、悲凉
师:可见本文的作者是要: 写其味 抒其醉情 === 笔下景物特点。
明确
品味画面,从中领悟秋的清、静、悲凉情感
由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写鉴赏文章,点评五幅画面中一幅最能体现作者笔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秋景。
按顺序继续评析文段,教师采取同样的方式,若有阻就采取激励的方式鼓励进行。同时也要注意指导。
最后教师做一总结。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写作技巧。
能力迁移
在堂上做迁移练习:对比阅读《故都的秋》与《秋天是一支红唇膏》两者在秋天的着色上有何不同?
布置作业:完成材料后的习题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教学重点:
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教学方法:
1、 美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组织讨论法。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情景交融的flash朗读课件,制作powerpoint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还会给我们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漫步于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康桥,徐志摩先生轻吟慢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而秋天则是多姿多彩的,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秋天的壮丽。 杜甫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凉秋景。 柳永在秋中辞别、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他笔下的秋是凄苦的。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融入了郁达夫深厚感情的《故都的秋》。
我们主要通过1、美美地听;2、美美地读;3、美美地品;4、美美地练四个环节来品味《故都的秋》的美。
二、美美地听:
听读配乐朗诵,思考: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描写了哪几幅秋景图?
明确:1、课文分四个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
2、绘秋部分有五幅图画:清晨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桥头秋雨、
庭院秋果。
三、美美地读、美美地品:
1、全班齐读思秋、恋秋两部分。
2、学生找出最喜欢的片段,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
A、找出关键词语。B、比较不同句式。C、体会深层含义。D、诵读精彩片段。
四、归纳总结,布置预习:
今天我们通过美美地听,美美地读和美美地品感受到了《故都的秋》之美并总结了品味语言的四种方法。品味语言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呢?请大家回去继续品味本文的语言并归纳其方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主要品味了《故都的秋》精到细腻的语言并总结了四种品味语言的方法,还有没有其它品味语言的方法呢?对了,品味语言还要体会作者的感情。《故都的秋》饱含着郁达夫深厚的感情,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现在我们进入第四个环节美美地练。
二、美美地练:
1、思考讨论:
故都的秋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请用几个词概括。
为什么北国之秋给作者以悲凉之感?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明确:清,静,悲凉。
在作者的心中,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之情和对故都的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全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从课文中的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赞颂之情。
2、单选题:
作者在谈到牵牛花时说: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为佳。对此理由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蓝色和白色都是冷色,最能体现秋的清。
B、表现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
C、像喇叭的颜色,与花名贴切。
D、能使人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作者写对故都的秋的怀念时,重点写了住在最平凡的皇城人海中的一椽破屋时的所见所感,而对于陶然亭等名胜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写的原因是
A、作者想尝试那种宁静的平凡生活。
B、陶然亭的芦花等景物不能体现故都的秋的特点,没有秋味。
C、作者没有去过陶然亭,所以不知道那儿的景色如何。
D、选择这样的地方写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3、根据课后练习题二的要求,用十分钟的时间仿写一个景物片段,把你或喜或悲的感受融入其中。
三、归纳总结,布置预习:
1、 通过对《故都的秋》的学习,我们学会了鉴赏品味一篇散文,除了要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外,还要品味文章的精彩语言,把这些精彩的语言抄到摘抄本上并进行仿写,长期以往,假以时日,相信我们也能写出像《故都的秋》这样优美的散文。
2、用我们今天学习的鉴赏品味散文的方法预习余秋雨的《道士塔》。
返回首页 购买相关教材1.《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优质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汇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优质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汇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42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