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学余秋雨》读后感

好的书籍就像飞机场的跑道,能帮助我们的思想起飞,在网络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网上获取信息的便捷让我们渐渐忘记了静静的读一本的快乐。大学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我完整读过的书屈指可数,拿到单位发的书后,我给自己定下来一个目标,一个月读一本书,目前我抽空略读了余秋雨的《问学余秋雨》,余秋雨先生的文字力透纸背,有来自历史兴衰感叹,又对当代文化的深深思考,更有对文学改革的独到见解。整本书都渗透着文化能够滋润生命,生命也能够滋润文化的哲理。

阅读的过程,即是我补习中国文化史的过程,在我们初中、高中学习的中国历史主要是革命史,历史书中描述的是以英雄人物为主线的朝代更迭史以及硝烟弥漫的战场厮杀场景,读了《问学余秋雨》这本书后,首先明白了中国除了革命史还有以文化为主线的文化史,除了以历史上的王朝统治者为主,文人为最次的顺序记述历史的模式,中国也有以文化的重大事件为阶段,附着几个对文化有影响的帝王的历史。这很重要,因为在革命的圈子里永远跳不出政治集团的利益博弈,而以文化的魅力感染后人,却能深刻的体会到中国文人骨子里的神和魄,体会到那个百姓能人人参与分享的文化工程。历史上数次政治浩劫下的中国文化的神脉仍旧延续跳动,正是归功于民众力量,这才是人民的历史。有大师的创造、有文人的推动,有街巷出的吟唱和战火时的守护,这样的文化历史同样惊心动魄。其次让我想提的是散落在个个历史分期里的人物和事件。从革命史的的历史中走出来,文化史俨然变得有血有肉真实而感人。从甲骨文的发掘、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到屈原、司马迁、魏晋风骨、陶渊明、颜真卿、云冈石窟、盛唐诗歌及宋元明清的文化符号,让我们从文化的抽象之处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与恢宏。

这本书有很多令我很感动的地方,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文化与人格的阐述:

在第三十九课《多记一个名字》中,余秋雨提到:安史之乱突然爆发时,唐玄宗毫无思想准备,朝廷毫无思想准备,整个军事行政系统毫无思想准备。盛世危机,就在于此。大家全都如痴如醉的进入了另一种习惯性准备:准备当夜的诗会,准备明天的乐舞,准备河边的郊宴,准备山间的论道。在这种情况下,当危机骤然降临时,措不及防的大地只能等待着首先挺立起来的人格支柱,这第一个人格支柱,就是颜真卿。当时唐朝的三分之一军队都掌握在叛乱者安禄山手里时,唐玄宗着急而又凄楚地问道:“河北二十四郡,难道没有一个忠臣吗?”首先回答这个询问的,居然是一个大文人——颜真卿,众所周知的大书法家,是他首先发表了讨伐安的檄文,并且在一天之内募集了一万多士兵。那年他四十六岁。又过了二十八年,七十四岁的他再度临危受命,到遥远的许昌劝诫李希烈不要造反,最终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还有,数学家阿基米德在临死之前,当古罗马的士兵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时,他只平静地说了一句话:“请让我演算完最后一道题再杀死我”。此时,在数学家的心里,人格大于政治。当人格与政治混在一起的时候,真正的文化和捍卫文化的文化人,是宁要完成他人生为之奋斗的使命,也不会向所谓的政治低头的。颜真卿和阿基米德的事迹告诉我们。当危机一旦爆发的时候,最终依赖的,是深明民族兴衰之道的文化人格。这也是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灿烂的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地延续下来,成为世界文明的一面旗帜的原因所在,因此余秋雨先生把文化提升到人格层面。

最后,我来谈一下看完这本书,对我的工作的启发。

1、把善和爱当作生命的根

善良即纯真温厚,没有恶意,和善,心地好。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良、向善之美;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要求,主张独善其身、善心常驻。我们的现实文化过多强调知识技能,对于善良的呼唤,对于爱的呼唤,对于人道主义的呼唤,这些最本质的东西却搁置了,我们的文化缺少“善和爱”这面主要的旗帜。我们现在在各种各样的媒体,各种各样的书店里看到的,永远是“致胜术”,如何赢,怎么战胜别人,这些在某种程度上也需要,但是在这上面一定还需要飘拂着“善和爱”这面旗帜。如果缺少这个,我们的生活将多么让人寒心。对于作为工会工作者的我来说,善和爱在工作中显得更加重要,只有在工作中怀有一颗善、爱之心,才能切实的为职工着想,才能时刻想着为职工谋福利,才能切切实实的做为民服务的实事、好事。这颗善爱之心将贯穿我工作的始终,成为我工作的动力和源泉,如果有一天我丧失了这颗善爱之心,那我肯定不再是一名合格的工会工作者了。

2、把独立和创造当作思想的灵魂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网络文化信息泛滥的社会,信息的真假难辨,我们往往会很盲从的下结论,很容易受传媒误导等,因此,作为机关工作人员,独立的思想显得很重要,只有下到基层,下到一线,才能摸清事实真相,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同时,在《问学》中,余秋雨先生对他的学生提出:“今天的学子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接受者、讲述着、和评论者,更是一个文化的创造者,要以创造为本,把自己快速地转移到一个创造者的立场上来。”我想,作为一名机关工会工作者,更需要有创造性,因为地区不同,发展情况不同,工会工作的发展理念和模式也不同,只有根据我们新区地方特点,不断的创新工会工作发展思路,创新工会工作项目,才能满足职工的发展需求,才能更好的服务职工,服务企业,实现企业发展和人才发展的双赢。

以上是我读《问学余秋雨》的一点感触,我一定会再抽时间细读这本书,以上的理解有不到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

编辑推荐《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读后感《跟着老板一起成长》读后感《人生》读后感6篇《穿越丝路:发现世界的中国方式》读后感读后感 相关范文

1.《问学余秋雨 《问学余秋雨》读后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问学余秋雨 《问学余秋雨》读后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56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