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那遥远的地方》,王有了另一个名字——西部歌王。因为是歌手,所以他的人生旅途经历了起起落落——因为歌而起落落,最后因为唱而出名。

谈到王,告诉《中国人民广播电台歌曲精选》记者,在他父亲创作、收集和改编的每一首歌曲背后,都有一段酸甜苦辣参半的轶事。“他的歌里有六盘山下的五个李子,青海湖边的藏族牧女卓玛,兰州监狱的小丽丽,‘青海花’里的八个单身,‘葡萄谷’里的黑汗,昆仑山下的乌尼沙,‘自由女神’萨岱……”

“人们说丝绸之路被骆驼践踏;如果你热爱音乐,你会发现它是用优美的民谣铺成的。”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贯通东西方的经贸之路,也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与交流的融合之路。本期《一带一路音乐故事》将与读者一起聆听《在那遥远的地方》中解读的《丝绸之路与秦韵》。

01

与西方民歌结下不解之缘的王

王,原名王荣廷,1913年12月28日生于北京。

1931年,18岁的王考入北平师范大学音乐系。1934年大学毕业后,在北平扶轮中学当了三年音乐老师。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他和新婚妻子罗山在山西洪洞加入丁玲率领的八路军西北野战军,第一次穿上军装,以音乐为武器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色克的歌词、王的《洗衣歌》、《故乡上战场》、《抗日行军》、《黑龙江》等,是王歌曲创作的开端。

应该说,禾上铺村的“花儿普”是他人生旅途中的一个转折点,开启了他探索民间音乐的道路。原因如下:1938年4月,王、、罗山与作家萧军、戏剧家塞克、舞台美术家朱一道,奉命离开西北野战军,乘坐大卡车赴新疆进行抗日宣传活动。路过宁夏六盘山下的河上铺村时,突然下起了大雨。在一家客栈里宿营时,他们听到客栈老板吴·唱道:“走着走着,离开了家,眼里满是泪水;锅盔腰带轻,菜没了,心里的惆怅加重。那委婉的旋律,朴实的方言,每一句话都弥漫在人们的心里。王被《华尔调》吸引,“最美的音乐在自己的土地上”,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北京,他决定不去巴黎。王对西方民歌的创作和改编进入了一个活跃期。

1938年4月28日,王一行到达兰州,从八路军兰州办事处获悉,盛在新疆的监督下,拒绝文化人物赴新疆宣传抗战。后来,王、、罗山经八路军兰州党代表谢觉哉介绍,加入了国民党甘肃省政府教育厅组建的西北抗战剧团。

《达坂城姑娘》是王编曲的第一首维吾尔族民歌。1938年6月,王的反战戏剧团组织了一次联欢会,向运送苏联援助中国抗战物资的车队表示慰问。一个戴着小花帽留着小胡子的维吾尔族司机唱了一首简短的维吾尔族歌曲。王仔细记录了这首歌的旋律,并找了维吾尔族朋友帮忙翻译,很快就把它配成了一首活泼、机智、简短而流畅的新疆民歌《马车夫的幻想》。后来,王对歌词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将其改名为《马车夫之歌》,后又将其命名为《达坂城姑娘》。

《达坂城姑娘》的成功改编对王是一个很大的启发。“有西北最美的歌,有天边最美的歌。我要找到他们。”就这样,他在西北生活了近六十年,于1996年3月14日在乌鲁木齐去世。

1938年8月,王赴西宁与西北抗战剧团演出。王收藏改编了《马车夫的歌》、《掀开你的盖头》、《阿拉姆汗》、《喀什舞》等西北民歌,深深地被他的艺术魅力所陶醉。

02

在那个遥远的地方有一首原创的民歌?

“在那个遥远的地方,有一个好姑娘;当人们走过她的帐房时,他们不得不回头,每天看着粉红色的笑脸和美丽的金边衣服……”

百度搜索歌曲《在那个遥远的地方》,可以发现有哈萨克民歌、青海民歌、藏族民歌、新疆民歌等等。关于这首歌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版本。无论是少数民族歌曲,还是一首歌曲的改编或创作,学术界仍有分歧。

杭州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杜的文章介绍说,1982年春,他为了编辑歌集,在乌鲁木齐向王请教了这首歌的创作过程。据王回忆,这首歌改编自他从甘肃民乐县哈萨克族人那里收集的哈萨克民歌《想你的人卧在羊里》。当时,王还为杜提供了两个版本的民歌曲调,并解释了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这首歌的原名不是“卧在羊群里想你的人”,而是“阿珂曼黛”。哈萨克语中“Ake”是“白”的意思,“Mundai”是“额”的意思,所以可以翻译为“白额”,是哈萨克民间流行的歌曲。和其他很多哈萨克民歌一样,分为主歌和合唱两部分,主歌要重复一次。

此外,1986年5月1日,王告诉中央音乐学院梁茂春教授,他在创作《在那遥远的地方》时,使用了哈萨克民歌《思念你的人卧在羊里》的调式材料。”但是,王对的原始材料作了相当大的修改和发展。我觉得可以说《在那个遥远的地方》是作曲家们在学习消化哈萨克民歌和藏族民歌之后的创作。”应该说,这是王两年来学习西方民歌的最大收获,也是艺术创作蓬勃智慧的结晶。

《在那遥远的地方》是民谣吗?《在那遥远的地方》是王的代表作。他用哈萨克民歌《怀念你躺在羊群里的人》和藏族民歌《雅鲁藏布江》的一些音乐元素,自己创作了这首歌。“2015年11月15日,当王海成接受中国国家广播电台《广播歌曲精选》采访时,他谈到了这首歌的定性。他的眼里充满了自信,他坚定而明确地说“这是他父亲创造的”。

歌词是王写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金边长袍是藏族妇女的服饰,但哈萨克妇女不穿这种装饰性的衣服。王生前曾说“天天看她笑脸,看她漂亮的金边衣服”,是他思念藏族姑娘卓妈的真实写照。

1992年,《在那个遥远的地方》获文化部和中国唱片公司颁发的“金唱片创作特别奖”。在金唱片的蓝盘上,醒目地刻着一系列烫印文字。"金唱片创作特别奖-在那个遥远的地方"-词曲作者王·--获得者王·. "

从这个角度看,《在那遥远的地方》只吸收了哈萨克民歌的曲调,确实是王创作的歌曲。

众所周知,《在那个遥远的地方》诞生于青海,和哈萨克有什么关系?新疆不是哈萨克人吗?这就引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20世纪30年代,新疆哈密、巴里坤的哈萨克族牧民忍受不了军阀盛蔡氏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从1934年开始,一些被称为“马歌是哈萨克人的翅膀”的哈萨克牧民开始陆续迁徙到甘肃、青海两省。到1939年,已有4万多哈萨克牧民迁入青海游牧,同时也把清新的哈萨克民歌带到了过去。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在甘肃和青海交界处建立了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1952年,逃入格尔木戈壁西南昆仑山的200多名哈萨克族人也被当地政府安置在奥尔顿的曲克。1984年5月,这些哈萨克族人因为思念家乡,回到了新疆的故土。但是由于历史的变迁,这些哈萨克人的家乡已经从畜牧经济变成了农业经济,很难适应返乡牧民的新生活,两年后陆续回到了甘肃和青海。到现在青海海西大柴旦等地还住着不少哈萨克族人。

03

《我愿意当牧羊人》中的一首好歌

草原上有一个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帐房,怀恋地回望。她粉嫩的笑脸像红太阳,活泼的眼睛像夜晚的明月。我想做一个牧羊人,把羊给她。我可以每天看着粉红色的笑脸,听着动人的歌声。我愿做一只小羊跟着她,我愿她用细鞭轻轻打我。

这是三幕轻歌剧《沙漠之歌》中的一首歌——“我愿意当牧羊人”。显然和现在广为传唱的《在那个遥远的地方》的歌词很像。

那么,我想成为一名牧羊人和在那个遥远的地方有什么联系呢?王海成说:《我愿意当一个牧羊人》是他父亲1939年在青海写的《在那遥远的地方》,也叫《草原情歌》的雏形。"

要找出《大漠之歌》的创作原因,我们必须从王第二次访青说起。1938年11月西北抗战剧团解散后,王、、罗山于1939年1月从兰州奔赴西宁。“以前宣传青海抗战演出的时候,父亲的表演才华得到了时任国民党青海省政府主席马步芳的赏识。他希望父亲留在青海工作。”于是他们下定决心去青海谋生。王海成透露,去收集西方民间音乐也是原因之一。“到了西宁后,父亲在惠民中学当音乐老师,罗微在一所女子师范学校当美术老师。”

接下来,在王的组织下,西宁建立了业余抗日战争剧团和儿童抗日战争剧团。有表演团的时候需要大量的节目,于是他重新整理了1938年从甘肃河西走廊收集来的民歌,如《掀你的封面》、《青春华尔兹》、《阿拉木汗》、《喀什舞》,用于表演。

当年,王有空闲暇时,就深入草原、牧场采集民歌。他在西宁市结交了回、藏、维、哈等民族,学习和吸收了许多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海浪之歌,我会等你到天亮,马伊拉等。都是在这段时间收集的。

音乐素材的日积月累,使王熟悉了维、哈、回三个民族的民间音调,萌生了以民歌为背景创作戏曲的想法。以戏曲的形式,让当地民众产生民族危机感,启迪大后方民众的抗日意识。

据周一奎说,他在去世前写了一篇文章,回忆王首先整理了两首民歌《掀你的盖头》和《阿拉穆可汗》,出自维吾尔族阿布杜·海迪尔。后来在维族人开的商店里遇到几个哈萨克歌手,相处,听他们讲草原生活的故事。罗宾想出了写轻歌剧的主意。

王改编的第一首哈萨克民歌《黄昏的烟》。

《大漠之歌》是王创作的第一部歌剧,从取材到编曲、表演,历时一年多。1940年春,王完成了歌剧《西宁大漠之歌》,由青海省儿童抗日战争剧团排演。这部歌剧由15首歌曲组成,包括《我愿意当一个牧羊人》《草原之舞》《青春之舞》《快乐小组欢迎》《黄昏中的烟》《海浪之歌》《奶水翻滚》《我们的爱莎》《我们是抗日远征军》《猎人之歌》《黎明之歌》《流浪哈萨克》等。

1940年8月,西宁儿童抗战剧团赴湟中、大同、互助、海盐等地演出《大漠之歌》。当时的交通工具是一辆大马车,沿途行驶了好几天,有时会遇到雨天,戏班尝尽艰辛。但无论在哪里,群众都是在老幼的帮助下前来观看,反响强烈。

我希望成为牧羊人的曲调是怎么来的?这是王在青海湖附近的祁连山下采集民乐素材时,听到一个哈萨克女人在他住的客栈里哼唱的一首新民歌。歌词大意是:“姑娘,我的马经常回头看我。为什么不回头?”这首歌有两段,歌词不全。尽管如此,王还是深深地记得这首歌的旋律。

《西海都市报》刊登一篇文章说:1938年5月中旬,王邀请两名维吾尔族商人和两名哈萨克阿肯人一起演唱。大一点的阿肯很幽默,声音很好听,唱歌很大声很大胆,感情很投入,速度很随意,弹东不拉,连续唱了六七首哈萨克民谣。王选了两首歌录了下来,分别是《等你到天亮》和《都达尔和玛利亚》。哈萨克青年阿肯在甘肃河西走廊演唱王记录的《羊卧里想你的人》。曲调基本相同,但字数少很多。年轻的维吾尔族歌手听了之后也唱了一首歌,叫《牧羊人之歌》。听起来和《放羊的人和想你》差不多,只是曲调短,翻译出来的歌词完全不一样。老阿肯说这是哈萨克歌,但是唱法不一样。王精心录制《牧歌》并反复修改,成为《在那遥远的地方》所依据的原曲。王当时把它命名为“我愿意当牧羊人”。

04

“在那个遥远的地方”放羊?

虽然《在那遥远的地方》有很多版本,但人们普遍认为,1940年夏天,在拍摄《草原上的民族万岁》时,电影中有这样的场景,要求卓玛和王骑同一匹马吃草,活泼豪迈的卓玛在草原上驰骋。为了不掉下马来,王只好紧紧抱住卓妈的腰...黄昏时分,两个人带着一群羊回来了。夕阳下,卓玛婀娜多姿,粉嫩的笑脸,美丽的眼睛……王陶醉了。卓玛见此情景,就把牧羊人举起来,掼在王的背上。她转身跑了。王呆呆地站在那里,想着刚才那一鞭的跳动...不久,王创作了这首传世的草原情歌。

这个故事美丽而传奇。而且,王死前也证实了这一说法。1988年2月8日,在青海文艺界春节茶话会上,王首先揭开了这首歌的由来。他说:“卓玛姑娘是圣洁的,可是我已经结婚了,我不敢有什么非分之想。我只能把自己强烈的爱深深的埋在心里。我一步一步走回西宁,耳边响起哈萨克民歌的旋律。金银潭中卓玛姑娘的美好形象在我心中升起,形象与旋律完美融合。”在那个遥远的地方“完美地诞生了”

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提出反对。周一奎回忆文章中写道,所谓“在那个遥远的地方”“用鞭子抽打”并不是现实。”可能是王罗宾后来陷入了遐想,在某些场合脱口而出。就算出自罗宾之口,我还是要说不是真的!”周一奎承认王说藏族姑娘天真活泼,她的草原生活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但仅此而已。这个神秘的爱情故事是别人演绎的。

其实《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是郑和王去草原拍戏之前就出的。1939年6月,写了这首歌,但王回到西宁后,在原《草原情歌》的基础上做了很大的修改。歌词如下:

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一个好女孩。人们走过她的帐房,都要怀恋地回望。她粉红色的笑脸像红色的太阳,美丽的眼睛像夜晚的明月。我想在草原上漫步,把羊给她。每天看她金边的笑脸和漂亮的衣服。我想成为一只羔羊,跟随她。我希望她每天拿着鞭子轻轻打我。

从上面的歌词不难发现,改了的歌词和原来的《草原情歌》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把“活泼动人的眼睛”改成“美丽的眼睛”,“她握着一根细细的鞭子”改成“我希望她每天都握着一根鞭子”,“我希望做一个牧羊人”也改成“我希望在草原上漫步”,去掉“每天都能听动人的歌”这句话,加上“还有金边的漂亮衣服”的歌词。

据综合信息,《民族万岁》剧组在青海拍过两次电影。一次是在1939年的秋天。70多年前郑导演的日记里,记录了他和王从9月9日到12月3日,前后近两个月的相处。还有一次是在1940年初夏,草原变绿的时候,郑、等人又到西宁去编一些草原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郑请王去金银潭草原帮忙干活,往返四天。也就是这次王遇到了卓玛,一个藏族姑娘。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浪漫草原情歌》应该是王自己唱的,但实际上是赵启海唱的。中间有个小插曲。

1939年6月,国民党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组织“中央西北巡回教育团”,还配备电影放映队,赴Xi、宁夏、内蒙古、甘肃、青海等地宣传抗战。赵启海,重庆中国电影制片厂郑导演,摄影师姚石泉,艺术家韩尚义等人从重庆乘卡车出发,沿途以演唱、美术、电影放映等形式进行宣传,同时拍摄纪录片《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万岁》。1939年农历十月,赵启海一行在西宁会见了王。他们在郊区的一家骡马店相遇,聊得非常投机。他们谈了半个晚上。赵启海的妻子张先华在回忆录中透露,“那天,王罗宾看上去很年轻,一张黝黑的脸,一副眼镜,一件无脸的羊皮大衣,大棉裤和毡鞋。王边说边唱,郑让赵启海把配乐写下来,用在电影里。”赵启海和王分手后,根据王的意见,他写的歌曲《草原情歌》改名为《在那遥远的地方》。

随后,赵启海又将王的《达坂城姑娘》《爬半月形》《在那遥远的地方》《沙里红坝》《彩虹妹妹》等西部民歌带到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的首都重庆,被赵启海演唱后在山城引起轰动。后来被赵岩、李陵等唱至昆明、成都、缅甸、马来西亚等南亚多个国家。

不仅如此,在20世纪40年代初,赵启海去美国留学,给美国唱了这首歌。1947年,这首歌首次由美国歌手保罗·罗伯逊在上海演唱。

据考证,《在那遥远的地方》修改后的歌词是王在去兰州并登报解除婚姻关系的前一个月寄给赵启海的。所以歌词有不同的版本,歌词在唱的过程中不断的修改,所以现在唱的歌词和原来的版本有些区别。

05

在金银潭草原寻找“好姑娘”卓玛

”说到《在那个遥远的地方》是怎么写的,其实还有一个小秘密,就是我和卓妈姑娘拍戏的时候,不经意间被卓妈姑娘掼在背上,启发了我。今年75岁。如果我20年前就这么说了,我怕我会脸红!”

王和卓玛的传奇故事一直很神秘。用鞭子打“西宋王”的藏族姑娘是谁?现实中有真人吗?女孩的家在哪里...当金银潭草原最后一抹绿色即将褪去的时候,带着一串疑问,我开始了寻找“好姑娘”卓玛的旅程。

那是2011年9月19日,我跟随王一路西行,来到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政府所在地西海镇。当时是黄昏,下了车,高原的寒意向我袭来,我只好把短袖t恤折回去,穿上厚厚的户外衣服。据西宁朋友介绍,这里平均海拔3200米,气压低,氧气稀薄,年平均气温不到零摄氏度,一年穿棉衣八九个月。

到达海盐后的第二天中午,海北藏族自治州宣传部帮助我们找到了老地主的儿子高贝,他在退休前担任海盐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高贝的藏名是关雀姜厝。他告诉中国国家广播电台《广播之歌》的记者,歌曲中的“好女孩”是她的妹妹萨耶·卓玛。老人用带有浓重方言的普通话讲述了塞耶卓玛和王相识的故事。

高贝的父亲同渠是青海著名的七佛夏容的随从。1930年,他受七白大佛之命,与七白大佛之弟罗藏科·步骘在海盐县修建两座院落。时至今日,高贝和卓玛的妹妹卓玛已经老了,还住在当年建的院子里。

“你认识王吗?他去过你吗?”

“是的,他很有学问。当时我们都叫他王先生。我妹妹卓妈,胆大大胆,能驯服凶马,尤其敢在夜间草原上行走,像个男孩子。”高贝说,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一带只有塞耶卓玛和同曲会说汉语。"王一行的电影接待自然就落在了卓玛的身上."

抗日战争纪录片《民族万岁》拍摄时,卓玛只有16岁,高贝只有6岁。

这位藏族老人向记者讲述了他所知道的王和卓玛过去的一些片段。他的妻子只是让卓玛,并不时补充当年的点点滴滴。

“姐姐1922年出生,叫Saye卓妈,家名叫卓妈。我们的母亲叫桑科。1931年,姑姑嫁到海曙一千户人家。当时,萨耶卓玛只有9岁。是我姑姑把海南地区贵德县如玉村的萨耶卓玛带给了千千万万个家庭。长家,给千户人家一首养女的歌。”千头是当地最高领导,相当于现在的乡镇长,家庭也很富裕。

拍电影的日子紧张而有趣。那时,卓玛正处于爱的种子时代。她的头发梳成辫子,披在身后,大眼睛大胆而炯炯有神。“导演让卓玛扮演牧羊女,王扮演帮助卓玛抓羊的帮手。”

相处三天,摄制组回到西宁。次年春,王从西宁来到金银潭草原,挖掘整理民歌,并把石镜、皮衣等物品带到同曲湖家。时至今日,仍清晰地记得王和他的妹妹卓妈正骑着马在草原上奔跑。

让卓玛直言:“王先生走后,蒙古人和藏族的大户人家纷纷来向她求婚,她却不得不嫁给一个汉人。”1944年,卓玛嫁给时任海盐县县长的石张兵,成为他的二奶奶。1945年生下大儿子尼玛多杰。次子生下来就死了。1954年,在草原上拍摄电影《金银潭》时,“姐姐得了一种怪病。她去西宁看病,但是脸色不太好。后来才知道姐姐肠梗阻。”

就这样,1954年,歌中描述的女神去世了。萨耶卓玛死后,按照藏族习俗举行天葬。赛耶卓玛的身体和灵魂与金银滩草原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王·:《在那个遥远的地方——歌曲的产生》,《河湟民间文学集》,1980年8月。

2.周一奎:《回忆60年前罗宾对青海民歌的收集和整理》,《西海都市报》,1985年5月4日。

3.《歌唱的20世纪》编委:《歌唱的20世纪——百年中国歌曲精选》,《在那个遥远的地方》,中国广播国际出版社,1998年12月。

4.王海成:《我的父亲王罗宾》,新疆美术出版社,2003年5月。

5.梁茂春:《皇冠上的明珠——王歌曲欣赏》,《世纪之歌》,2006年3月。

6.郑::《民族万岁——郑李俊日记1939-1940》,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8月。

7.言行1。:歌手王,新疆美术出版社,2013年9月。

《在那个遥远的地方》的歌词

在那个遥远的地方

有一个好女孩

人们走过她的帐房

我得回头看看四周。

她粉红色的笑脸

像红色的太阳

她美丽动人的眼睛

像夜晚的明月

我想在草原上漫步

跟在她身边

每天看着粉红色的笑脸

还有金边的运动服

在那个遥远的地方

有一个好女孩

人们走过她的帐房

我得回头看看四周。

人们走过她的帐房

我得回头看看四周。

news980

1.《在那遥远的地方歌词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个王洛宾》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在那遥远的地方歌词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个王洛宾》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670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