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543”部队是辉煌的

王源智库高级研究员杨俊伟

1958年10月6日,第空导弹部队第一营在北京清河成立。今年是迪空导弹部队成立60周年。

在过去的几年里,陆空导弹部队逐渐从神秘的“543”部队成长为祖国保卫者空。

“543”是当时特定高度机密环境下空导弹部队的代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苏联向中国提供大规模援助。1956年10月10日,中国和苏联签署了《国防新技术协定》。苏方将在1957年至1961年的五年间向中国提供P-1短程地对地导弹、C-2飞行岸舰导弹、C-75地面空导弹和K-5 M/导弹实际上击落了世界上第一架敌机

新中国成立后,中情局控制并唆使台湾国民党空军对大陆进行战略侦察。国民党空军装备RB-57A。1958年2月18日,台湾国民党的侦察机RB-57A空被我海军空击落。此后,美国向台湾提供了RB-57D高空侦察机。RB-57D在飞行性能和机载设备上优于RB-57A,飞行高度18000 ~ 20000m,配有四个航拍空相机。18500m高度的侦察,可以捕捉长度约4000km,宽度约70km的地面目标。

RB-57D

当时我军装备的歼5、米格19战斗机没有上升到18000m的高度,在RB-57D入侵期间,我军战斗机虽然起飞了109批,拦截了202架次,但由于飞行高度不够,无法对其进行攻击。

1959年10月7日,“543”部队使用当时最先进的SAM-2地面空导弹,在北京通县击落一架RB-57D。空,并赢得了第一场战斗,在世界上开辟了一个使用场所。/[/K0

1959年10月7日,北京通县击落RB-57D空

这场战斗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萨姆-2陆地空导弹,射击高度可达22公里。国民党空军队对此一无所知,仍然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以“高度优势”闯入大陆。战斗是严格按照苏联的军事命令进行的。135公里制导雷达天线开启,100公里导弹上电,70公里发射器同步,导弹35公里发射3次,三点法制导。28公里的导弹遇到了目标。通过这场战斗,我们积累了三级作战指挥关系和集中统一指挥的经验。

2机动伏击,开创了重型机动作战的世界先例

RB-57D击落后,国民党空部队停摆两年多,不敢在大陆进行侦察活动。在此期间,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开始自主发展核武器。为了探查我国核武器发展的情报,中情局向台湾提供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U-2C侦察机。U-2C的飞行高度可达25900m,续航时间可达8-9 h,最高时速可达850 km/h。

U-2

U-2吸取了RB-57D在北京被击落的教训,闯入大陆进行侦察,绕北京飞行。因为我军只有几套地面空导弹武器部署在北京周边,存在雷达能看见但不能打,高射炮和战斗机能打但不能到达,地面空导弹能打但不能动的被动局面。

SAM-2地面空导弹武器系统是按照地面防御空的概念设计的,重量大,机动困难。空军队首长和广大指战员集思广益,创造性地提出了地面空导弹在机动游击战中的作战使用,开创了机动作战使用重型装备的世界先例。

1962年9月9日,地面空导弹部队在南昌空用机动战法击落一架U-2C飞机。

1962年9月9日,在南昌空,U-2C被击落

这次行动中,对武器进行了机动,在预测的路线点设置了伏击,行动仍然按照苏联的军事命令进行。102km导弹上电,78km制导雷达打开天线,39km导弹三轮发射,前法制导,29km导弹遭遇目标。

击落的U-2C上缴获了两种电子侦察设备:一种是通信侦察设备,用于截获陆地空通信和空通信的电子信号。系统能准确测量工作频率,记录通信内容和密码及信号;另一种是雷达侦察装置,可以截获各种地面雷达信号,记录雷达电磁波波段和频率。当这两个侦察装置被国防科工委所属的电子研究所修复测试时,发现其中有新的信号。当时我找了军事技术部空总参谋部田在金鉴定,发现敌机截获了我军空导弹雷达的天线扫描频率,从而能够分析我军空导弹雷达与同波段其他雷达的特点,判断敌人很可能是获取的,根据这个侦察信息,美国研制了雷达预警系统——“12系统”。这说明了电磁保密在和平时期的重要性。

3接近快速战术,突破苏联作战规则

U-2在mainland China被击落后,美国人在U-2飞机上安装了电子预警设备——“12系统”,导致我军数次作战失利。地面空导弹目标指示雷达捕捉到目标,敌机没有反应。制导雷达一打开天线,U-2立即转向远离该位置的方向,并掉头离去。

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部队突破了苏联的宗教命令,采用了“近快战”,利用其他目标指示雷达的信息推测U-2的航线。U-2进入导弹杀伤区后,开启制导雷达,迅速捕捉目标,发射导弹,没有给U-2机动和规避的机会。1963年11月1日,地面空导弹部队在江西上饶击落一架U-2C飞机,并活捉飞行员叶。

1963年11月1日,U-2C在江西上饶被击落

在这场战斗中,从制导雷达天线打开到发射第一枚导弹只花了8秒钟。电子警告设备——“12系统”,英文名IDF-2,在这次被击落的U-2上被缴获。“12系统”在同时检测到SAM-2制导雷达射频、脉冲重复频率和天线扫描频率三个特征信号时,利用灯光显示和音频报警提醒飞行员,并指示导弹位置的方位和大概位置。飞行员立即操纵飞机离开该位置。

在捕获“12系统”后,对其进行修复并装载到伊尔-28上进行功能试飞。地面空导弹制导雷达的天线一打开,“12系统”就被触发,“12系统”的接收机就开始工作。距离位置60km,绿灯亮,耳机发出低频声音;60公里内红灯亮,耳机里发出高频尖叫声。同时,显示器上有一条绿色标记线,指示陆基制导雷达的方位和大致距离。

“12系统”之所以能够探测和发现萨姆-2导弹的位置,主要是基于萨姆-2制导雷达不同于其他雷达的三个特征信号:

制导雷达的方位角和高低角天线的扫描频率,天线的扫描波束按照这个频率像扇面一样扫描;

⑵制导雷达两个距离区块射频脉冲重复频率;

⑶制导雷达射频波段。

如果其中一个信号不匹配,“12系统”将不会报警。

U-2被“近快战术”击落,获得“12制”。“12系统”的研究在我军电子对抗中开了先河。

一般情况下,雷达的探测距离是导弹的1.5 ~ 2倍。因此,根据苏联法令,SAM-2 空导弹武器系统制导雷达最近的启动距离不应小于70km,在此距离启动时,U-2的“12系统”探测到制导雷达的信号,有时间通过机动规避的方式逃离导弹杀伤区。如果“近快战”在35公里左右开启制导雷达,导弹快速发射,即使U-2的“12系统”报警,也来不及机动规避。

4电子对抗形成了我军信息化作战的雏形

针对“12系统”的技术特点,高手指技术师主任钱文和参谋田在金提出,天线打开后,制导雷达的真实重复频率不是用来探测和发现目标的,而是使用虚假重复频率, 然后在第一枚导弹发射后使用真实频率,这种假重复频率在技术上很容易实现,只需要直接从制导雷达的分频器组合中提取,而不影响武器的性能。

对付“12系统”的第二个技术措施是改变天线的扫描频率,使用附加的照射天线照射目标,仍然使用制导雷达原有的扫描天线接收目标的回波信号。这样“12系统”就无法采集到SAM-2天线的扫描频率,所以不发出报警信号。

1964年7月7日,地面空导弹部队在福建漳州击落一架U-2飞机,飞行员李南平遇难。

1964年7月7日福建漳州击落U-2的案例分析

随后,中情局在U-2上安装了“13系统”,这是一种欺骗性的电子干扰系统。1964年11月26日,U-2再次闯入大陆进行侦察,抵达甘肃兰州上中堡。当敌机距离阵地34公里时,地面空导弹部队的制导雷达首先开启假重复频率天线,捕捉目标,转向自动跟踪。敌机距离阵地33.5公里时,发射第一枚导弹。3秒后,制导雷达切换到真实重复频率,然后发射第二枚和第三枚导弹。制导雷达切换到真重复频率3 ~ 4 s后,发现目标信号失真、畸变,无法自动跟踪角度,改为人工跟踪。三枚导弹穿越目标后自毁,敌机逃窜,战无不胜。

1964年11月26日甘肃兰州上中堡大败一例

通过对作战现象的分析,认为U-2对应答机电子干扰施加角度欺骗,推断U-2可能装有应答机电子干扰机。

1965年1月10日,地面空导弹部队利用“近快战术”和照明天线击落了内蒙古萨拉兹河上的一架U-2飞机,并活捉了飞行员张力伊。在这次行动中,缴获了完整的“13系统”和红外摄像设备。

1965年1月10日,内蒙古萨拉齐击落U-2

根据被俘飞行员的叙述,地面空导弹制导雷达开启时,“系统13”亮,“系统12”没反应。当他在犹豫要不要开启“系统13”的时候,导弹已经接近爆炸,他不得不立即跳伞。这场战斗考验了照明天线对抗U-2“12系统”的有效性。

“13系统”的电子干扰吊舱安装在飞机的右翼下方,“13系统”装有自毁装置。因为导弹弹头碎片切断了U-2机翼,切断了与“13系统”自毁装置相连的引爆线,“13系统”没有引爆。“13系统”修复后,安装在伊尔-12飞机上进行验证,显示1964年11月26日战斗失败的目标信号。

针对“13系统”应答欺骗干扰,研制了信号切割法“26抗干扰电路”对抗“13系统”应答欺骗干扰。

1966年8月24日,在广州沙堤,地面空导弹部队以“26号抗干扰回路”伏击U-2,败仗。

1966年8月24日广州沙堤溃败一例

后续防御空作战未能采用“26号抗干扰电路”,是由于敌方“13号系统”的改进和我军“26号抗干扰电路”的技术不足。然后将“26号抗干扰电路”进一步改进为“28号抗干扰电路”。

1967年9月8日,在浙江嘉兴,地面空导弹部队采用“近快作战法”,利用“28号抗干扰电路”在5秒内消除干扰,击落一架U-2飞机。飞机被撞后,“13系”系统自毁。飞机残骸中,设备残骸被标注为“13系统C型”,证明了“13系统”的改进。初步判断这个系统是直接从实验室拿出来安装在飞机上的。

1967年9月8日在浙江嘉兴击落U-2的案例

从U-2飞机电子对抗作战的成功和失败案例来看,电子对抗作战是一个技术改进和战术灵活运用的高度集成的作战过程。单靠战术或技术措施很难解决问题,必须将两者有机结合。战术创新是针对敌方情况和变化的改变。战术创新是战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对策。在技术保障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战术,是赢得战斗的基本保证。

被击落的U-2飞机残骸在军事博物馆展出

展望未来,任忠任重道远

五六十年代“543”部队与U-2的较量,实质是年轻的地面空导弹部队与世界上军事技术力量最强大的美国的较量,是他们与强大敌人在高科技战场上的较量。

过去的60年是辉煌的60年。经过60年的训练,我们培养出了一支英勇的军队,一支能够取胜并不断完善自己的军队。随着技术装备的发展,地面空导弹部队的武器装备逐步升级,地面防御空的作战任务大大扩展,在空日保卫国家安全的作战能力大大提高。

地面空导弹部队的武器装备从当年的红-2发展到今天的红-6、红-9、红-12、C-300系列等先进装备,具有高、中、低覆盖、远中衔接紧密的火力分配体系,形成了系统的作战体系。地面防御空的作战使命也从单纯的防御空扩展到防御空、反导、反高超、反天基目标等领域。

与此同时,空日中国的威胁形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威胁目标从过去的高空扩大到低空、隐身、弹道导弹、超高空飞机等领域;电子对抗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项目,从报警和电子干扰扩展到电子诱饵、拖曳诱饵和反辐射攻击;系统对抗已经成为常态,从现有的编队攻击扩展到“分布式”攻击、“蜂群”攻击等新的作战样式。

面对新的威胁,只有不断提高自己,面对新的形势,认真研究对手,掌握手中的先进装备,创新战术,灵活运用战术,才能在新的对抗中取胜。回顾过去,成绩辉煌,但成绩已经过去,过去的成绩不代表未来的能力。导弹部队将继承“543”部队的优良传统,不断完善自己,不辜负祖国的信任。

1.《神秘543部队 神秘“543”部队辉煌一甲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神秘543部队 神秘“543”部队辉煌一甲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763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