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科学》7月26日电7月26日,远洋综合科研船“科学”号上的遥控无人潜水器“发现号”和自主水下机器人“发现号”同时在南海北部潜水,这是中国首次同时运行两种类型的无人潜水器。

26日凌晨1点左右,探险队员将自主潜水器“发现号”打捞到甲板上。在水下连续工作16小时,8小时地形扫描,8小时光学拍照,探测范围约8平方公里。

探险队员不顾疲劳,立即为下一次潜水做准备。6点40分,他们在海里重新部署了发现号。“这一次,根据上一次的调查数据和数据,将在一个典型的冷泉地区拍摄光学照片。工作时间10小时左右,检测范围600米×600米。”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赵红宇说。

当天9时30分左右,探险队将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部署到水中。发现号的主要任务是利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拉曼光谱仪进行冷泉探测,是一种探测目标成分的探测设备。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杜增峰介绍,这是中国第一台用于深海冷泉和热液探测的探针型拉曼光谱仪。操作人员使用“发现”遥控无人潜水器上的机械手来固定探头,并灵活检测海底目标。

据科研小组成员介绍,自主水下机器人入水后,母船一直保持跟踪监测,无法进行其他科研作业。随着国产自主水下机器人的可靠性大大提高,不再需要母船的支持,机器人按照计划独立完成探测作业并上浮。在此期间,母船可以同时使用其他设备进行作业,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

自主水下航行器与遥控无人潜水器的区别在于,自主水下航行器没有缆绳,调查范围大;水下机器人通过电缆与母船连接,可以携带更多的作业设备,善于进行精细调查和作业。

“科学”正在开展中科院战略试点项目“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2017南海综合考察航行。“探索号”是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自主研发的自主水下机器人,最大工作深度4500米。

1.《我国首次开展两类无人潜水器同时海底作业》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我国首次开展两类无人潜水器同时海底作业》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1796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