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600~664)俗姓陈,名祎,洛州缑(gou)氏人(今河南偃师缑氏镇),13岁出家,玄奘是其法名。后人称他三藏法师(三藏是对佛教经典的三个部分——佛经、戒律、论述与注解的总称,通晓三藏的僧人被称为三藏法师)。唐初,他在四川、长安研究佛教理论,感到佛教宗派众多,佛经译文多误,自己无所适从,决心到天竺学习佛经,研究解决关于佛教教义的一些疑难问题。627年他从长安出发,杂于返西域的客商中,出玉门关独自西行。经过白天热风如火、夜晚寒风如刀的八百里流沙(即玉门关外的莫贺延碛),由天山南路横穿新疆。他在路上丢失了行李,有五天滴水未沾,几乎昏死,但他战胜千难万险,穿过新疆,越过葱岭,通过中亚,于628年夏末到达天竺西北部。然后沿一条由西向东的路线,参谒访问了恒河流域著名的佛教圣地和许多高僧。631年末,到达摩揭陀国,来到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是天竺佛教的最高学府。该寺住持戒贤是印度的佛学权威。玄奘到达时,一千多人持香、花沿路迎接。90高龄的戒贤,本已不再讲学,为表示对中国的友好情谊,特收玄奘为弟子,用15个月的时间给他讲了最难懂的佛经——《瑜珈论》。他用了5年时间精研佛学理论,取得优异成绩,成为那烂陀寺十大法师之一。接着他外出游学,环游印度半岛,一路多次参加佛学辩论会,战胜许多学者,声誉满天竺。641年返回那烂陀寺,主持寺内讲座。一个反对那烂陀派的人写了一篇论文呈给戒日王,声称无人能驳倒其中一字。戒日王把论文转给戒贤,并决定在国都曲女城举行学术大会,玄奘和一千多僧人代表那烂陀寺参加大会。戒日王非常高兴地会见玄奘,向他问起唐太宗和中国音乐。玄奘介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情况,称颂唐太宗的功业。引起戒日王极大兴趣,随即遣使至长安通好。642年12月辩论大会开始,与会者有天竺18国国王,佛教徒三千多人,婆罗门等教徒二千多人,玄奘担任大会论主(主讲人)。他用梵文写了一篇反驳那个人的论文,作为辩论的主题在会上宣读。同时誊写一份悬挂在会场门口,并依照惯例声明:如有人能据理驳倒一个字,就斩下论主的头以谢罪。可是五天过去了,仍无人前来辩论。大会连续举行18天,大家都为玄奘的精辟议论所折服。结束那天,戒日王和18国王各以厚礼相赠,他全部谢绝了。最后,戒日王恳请玄奘乘坐一头用精美的华幢装饰的大象绕场一周,表示对这位中国大师的尊敬。
643年,玄奘谢绝戒日王的一再挽留,决心回国,戒日王及当地人民送他几十里路才洒泪而别。645年正月,玄奘带着657部佛经回到长安。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龄等出城迎接,长安城成千上万老百姓走出坊门欢迎他,他把带回的佛经陈列在朱雀街南端,请大家参观,观众几十里不绝。唐太宗在洛阳行宫召见了他,极有兴趣地听他介绍了西域及天竺见闻。他随即回长安开始了佛经翻译工作。20年间译出佛经75部1335卷。这些佛经后来在印度大部失传,中译本就成了研究古代印度宗教、哲学、文学、科学的重要文献。由于他有较高的汉文化素养,又精通梵文,所以译文流畅优美,有些专用名词如“印度”、表示时间的词“刹那”就是他确定下来的。
玄奘还根据旅途见闻,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亲历的110国、传闻的28国的情况。涉及地域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他把当时各国的方位、道里、疆域、城市、人口、风俗人情、名胜古迹、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等—一写下来,内容丰富生动,准确可靠,是研究这些地区历史的重要材料。现在《大唐西域记》已译成数国文字,成为一部世界名著。
1.《玄奘西游》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玄奘西游》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0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