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内容及图片据醴陵发布

这个夏天,一个小名叫“琼宝”、网名叫“飞花“的湖南女孩张培祥的励志故事,像一颗催泪弹,投进人群里,让数以千万计的人泪流成河。而她,也在去世15年之后,因为互联网的力量,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短短两天之内,国内数以百家的公众号转载了《东篱社》首发的题为《北大才女<卖米>写哭整个朋友圈,但你们知道她是怎样一个人吗》这篇推文,其中不乏很多粉丝数在200万以上的大号,包括《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青年报》等重量级官微。如果按照这些公号的阅读量计算,有几千万的读者在短短两天内知道了“琼宝”的故事。同时,《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等多家媒体也在辗转寻找各种线索,想要让张培祥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

这件事的巨大影响,同样也波及到了张培祥的家乡——湖南醴陵。近日,醴陵当地媒体纷纷前往张培祥的老家醴陵市茶山镇(原转步乡)筱溪村和她的母校醴陵四中,寻访她生活过的痕迹,并采访了她的弟弟和老师,了解到她很多鲜为人知的往事,也勾起了更多人的回忆。

弟弟回忆:

姐姐临终前要求父母坐飞机将她“带”回家

谈到大家最关心的《卖米》一文中的细节,在张毅记忆中显得比较模糊。比姐姐张培祥小了5岁的张毅回忆说:“作为长女,姐姐在承担家务等方面付出了更多,文中卖米的情节应该发生在我10岁、姐姐15岁的时候。

▲张培祥毕业照

张毅说,姐姐爱看书、会读书是远近皆知的事情。她会在每年寒暑假,自己主动找高年级的哥哥姐姐借来课本,提前学习下个学期的知识要点。中学的时候,周末只有一天假的姐姐很少回家,而是装一大瓶水,花一块钱买个面包,去附近的新华书店看书,经常一坐就是一整天。

身为自带光环的“才女”弟弟,张毅说,压力很大,大家会不自觉地拿自己与姐姐对比。但是姐姐像是明白他的压力似的,经常会有意无意开解他。

2002年,首次参加高考,张毅发挥失常,顶着“北大才女”弟弟的帽子,张毅更是心灰意冷。姐姐当时没有说太多话,而是带着他来到当时的醴泉高考补习学校,了解学校的学习环境,同行的还有姐姐的朋友、往年的高考理科状元谭志。张毅现在依然记得:那个夏天,就在醴陵的西山上,两位北大的学子对他进行一遍又一遍的耐心开解,终于让他放下了思想包袱,全身心地投入到第二年的高考复习中去。

▲张毅回忆姐姐

在张毅的记忆中,家里的经济条件改善就是从张培祥上大学开始的。一方面因为张培祥能力超群,另一方面是张培祥对贫困家庭生活不易的深刻理解,从2000年开始,她就能经常寄钱回家。从那时候开始,母亲的药费、自己上学的生活费、家庭的开支,不再像一颗巨石一样压着这个贫困家庭了。

就在那段时间,张培祥给家里装上了电话,让家人随时可以联系到她。因为母亲手不大方便,她专门寄钱回家买了台洗衣机,让母亲不再用手搓洗衣服。2000年,张培祥把从来没出过远门的母亲接到了北京玩了一圈。第二年,她又把弟弟张毅带到了北京,看看她学习、生活的地方。

▲张培祥一家

在临终前,张培祥曾交代父母说,她这辈子没有坐过飞机,嘱咐他们回家的时候,带着她的骨灰从北京坐飞机回家。张毅回想到这一幕仍是声音哽咽,多年后他才明白,其实姐姐提出这一要求,还是在为父母着想,当时经济状况并不差的姐姐,希望能让父母有一次坐飞机的体验,但又担心父母太省而舍不得,所以才提出那样的要求。

张毅现在回忆起如此种种,依然是泪光闪闪。曾经是家里顶梁柱的姐姐,曾经凭借自己能力不断改善家庭情况的姐姐,如今已经离开十多年了。“张培祥”也是家里不大愿意提及的三个字,他也恳请记者不要再打扰父母,不要再揭开他们的伤痛。

所幸的是,弟弟张毅已经参加工作多年,也结婚生子了,现在生活状况还不错,父母的生活平淡而温馨。小编想,那个一直牵挂家庭的张培祥,在天堂应该能安息吧!

班主任汤金怀:

她的每一篇作文都能当范文

醴陵四中的汤金怀老师,曾经担任过张培祥高一、高二的班主任。

“她上课非常认真,老师的每句话都会听进去,但是下课了就从来不看书了,大部分精力是看课外书。”汤金怀老师说。张培祥爱看书、看书快几乎是所有老师对她的一致评价,一般2天就能看完一本,有时,10万字的书她一下午就能看完。

▲班主任汤金怀

在一次模拟考试时,她还因为爱书入迷闹了一个“笑话”。当时考试快开始了,监考老师发现还有一名学生在看书,他以为那名学生在临时抱佛脚,便催促着学生把书收起来,但是那名学生仿佛没听到似的,自顾自的一页一页翻看着书。监考老师无奈,便走过去提醒她,原来那名学生正是张培祥,而她只是在看一本与考试无关的课外书。

▲张培祥寄给汤老师的信件和卡片

▲张培祥的学籍表和成绩单

因为有丰富的阅读经验,所以张培祥的作文写得非常好。那时候每一次考试后,语文组的老师们都迫不及待地想传阅她的作文,她的每一篇作文都能当作范文供学生们学习。

由于家庭的原因,张培祥曾在外打工几个月,后来被老师接回来直接参加考试,她照样考了年级第一名。汤金怀感叹“这样的学生可遇不可求”。

时任校长罗定中:

从教40余年,遇到的天资最好的学生

张培祥中学时代的校长罗定中,是改变她命运轨迹的一个人。

中考前夕,考虑到家庭经济状况,张培祥选择了考中专,希望早一点参加工作,减轻家里的负担。

考试前,罗定中发现了这一情况,认为这样的好苗子考中专太可惜了,便想办法做工作,让张培祥选择考高中,并计划以后培养她考大学。罗定中费尽千辛万苦才把张培祥从中专考场拉到了高中考场。虽然经历了这一波动,但张培祥还是考取了727分的高分。

▲大学时期的张培祥(右一)

罗定中说,张培祥后来能顺利考上北大,并在大学期间取得诸多成就,其实早就有了端倪。他说,从教40多年,这是他遇到过天资最好的学生。

因为最近《卖米》一文刷屏,又勾起了四中老师周庆东对张培祥的点滴回忆。在周庆东的回忆日记中,我们看到了热情开朗、积极上进的张培祥。

“我清楚地记得2002年的暑假,她又一次来到了学校。中午,我们一起在瓷城大道的紫靖阁餐馆吃饭,她穿了件红衣服,面容洁白姣好,头发乌黑发亮。她非常高兴,谈到了她在北大BBS的火热度,谈到了男朋友是当时北大的同学、学生会主席,谈到了毕业后的志向……”

▲周庆东老师的回忆日记

谁也不曾想到,日记中描述的这一次见面,竟成了永别。谁也不曾想到,仅仅一年后,这个鲜活的生命就永远地离开了。

短短24年,她出版了长篇作品《大话红楼》,译著有《所向披靡》、《你像你的狗一样快乐吗?》等作品,创作和译著有百万字之巨。而这些,全部是她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的。

《大话红楼》是怎样一本书?

文|吕进

2004年3月,笔者准备推出一套“名著别解”的系列作品,并将目光迅速集中到了《西游记》和《红楼梦》身上。于是,笔者上网到处找寻作者以及相关的灵感。很幸运,我来到了“夜看红楼”论坛,正是在这里,我翻看到了飞花的几部作品。其中,便有让笔者倍感孤陋寡闻的《大话红楼》。

《大话红楼》做了一个堪称精绝的构思,将《红楼梦》的人物、《西游记》的取经路和《大话西游》的时空感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创造了另外一种怪诞但又不失各原作品真实性的场景。在书中,神瑛侍者、贾宝玉、孙悟空原身都是女娲补天所剩的一块“无才补天”的顽石,林黛玉以及本书中的“紫霞仙子”都是顽石身旁的一棵绛珠仙草,二人情缘未了,在《红楼梦》、《大话西游》之后,又来到了《大话红楼》的现场。

值得称颂的是,《大话红楼》尽管语言继承了《红楼梦》细腻形象的描写、激扬的文采以及“白话文”的语体,但是整体构思和场景设置却是采用了“无厘头”的一些成分。如本书在对如来佛和观音的描写中,稿费、署名(情僧)一事又分明体现了作者对于某些官僚者的丑化、揶揄,批判的风格和搞笑的本领可见一斑。

同时,作品中又有一种深重的时空感,飞花将女娲补天之后的一系列场景一字铺开并间而回环,却没有慌乱、稀松之感。木石前缘、红楼一梦、大闹天宫、穿越时空(大话西游)、西游取经,各个场景的继承合情合理,归于一体。

我不是一个钱钟书那样的能解世间百味的高人,我看到作品便希望看到作者。然而,我向“夜看红楼”论坛一位积极的版主忠靖侯史鼎(史江月)君问起《读红笔记》作者情况的时候,却得到了作者飞花(真名张培祥)已经仙去的消息。

这是一位才女,生前系北大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是北大未名bbs的资深站友,网名flyingflower,一般称其为飞花。她是一位标准的超级红迷。作品《大话红楼》曾风靡全国各高校bbs红版,短篇《卖米》也被“夜看红楼论坛第一呆霸王”——方金前辈誉为“可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佳作。网上经行数年来,写下《飞花读红笔记》、《大话红楼》、《红楼十日谈》、《七种乐器》等或长或短的文集,多不乏思想性与娱乐性并重的好文。然天妒英才,飞花于2003年5月末非典期间罹患血癌,并在三个月后与世长辞。她最后留在网上的只有两个字:花谢。

而在赴湖南醴陵飞花的老家途中,笔者又得到了有关飞花的另外一些信息。送我到飞花家中的周飞跃老师告诉我,飞花的父母都是很普通的农民,然而飞花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才女。她原来在醴陵转步乡的“龙虎中学”(这个中学如今也不存在了)读初中,“过目不忘”。后来考入醴陵四中,成绩仍极其优异。因家贫,飞花高二时曾赴广州打工几个月,以贴补家用,然而,回到学校考试时依旧为第一名。后来,飞花以全省第五名的身份考入北京大学。在我去飞花家的时候,稍觉空荡的新房中孤零零地挂着醴陵四中颁给她的奖状。

后来翻看飞花影集,照片上的飞花笑靥如花。

觉得可惜,很可惜。回来路上周老师的话中和我的思绪中同时回荡着这句话。

所幸,湖南之行很顺利,一路上得到了所有认识或者不认识但对飞花有所闻诸人的帮助,我想,这也是飞花暗中护佑吧。

出版的事情很快提上日程。

回到北京,我便寻找作者希望能够续写飞花的《大话红楼》,以创造一个与当年高鹗续写曹雪芹之《红楼梦》一样的传奇。然而网上应者寥寥,很多人认为无法续写。遂生一念,将本书作为一部“未完成的书”先行出版。

2004-5-2

吕进于332室中(一个100分钟写出的东西,希望见谅)

作者简介

张培祥,女,系北大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未名bbs资深站友,网名flyingflower,通译为飞花,超级红迷。戏作《大话红楼》曾风靡全国高校bbs红版,短篇《卖米》亦被“夜看红楼论坛第一呆霸王”——方金前辈誉为“可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佳作。网上经行数年来,写下《飞花读红笔记》、《大话红楼》、《红楼十日谈》、《七种乐器》等或长或短的文集,多不乏思想性与娱乐性并重的好文。然天妒英才,飞花于2003年5月末非典期间罹患白血病,并在三个月后与世长辞。

履 历

1979年10月6日出生于湖南醴陵转步乡小溪村老屋组,家境困窘,自高中起就一直打工自养,甚至补贴家用。

1997年以湖南省文科第五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本科期间,长期打工以综合成绩在100多名同学中排名第九,并多次获得奖学金。

2001年获法学学士学位,并继续在法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2003年5月30日因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住进医院。

2003年8月27日晚与世长辞。

请关注我

许来日方长

有几人来往

如果你也是只刺猬

戳原文,更有料!

1.《《卖米》的背后:张培祥弟弟接受采访,卖米的情节发生在姐姐15岁时》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卖米》的背后:张培祥弟弟接受采访,卖米的情节发生在姐姐15岁时》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4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