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毛选》的朋友,请关注本都号“生存税”

什么是真正的知识?

也许大多数知识分子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进入名牌大学,考研,拿到博士学位,有知识吗?读了很多书,即使有知识?

要知道你对知识的态度,要决定你的人生高度!

01

此前,著名财经作家参加了在深圳举行的主题演讲会,在以“增长”为主题的演讲会现场,主办方分别邀请了00后、90后、80后、70后4名代表发表了演讲。

老鹰这位70多岁的代表和我们分享了他的成长故事,我到现在也感慨地想。(莎士比亚)。

作为1978年出身的鹰派,正好在出生的那一年遇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幕年,但当时他并没有感觉到改革开放给他带来了多大的好处和变化。

在那个封闭落后的乡村,他和大多数同龄孩子一样,每天都可以做的事情,只是回家捕鸟偷鸟蛋,下河摸鱼抓野兔。(莎士比亚)。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很多人都崇尚参军的热情岁月,只有他的母亲告诉他,你必须考上大学。(莎士比亚)。

所以有一天,当他的老师问起所有同学的理想时,大多数人都说我想当老师,我想当军人。我当警察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说要考大学。

如果你听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上大学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那时在那片土地上,要实现一个人的梦想,需要全家的让步和奉献。(莎士比亚)。

当然,最后的鹰同学受到全班同学的嘲笑和嘲笑,后来资质平平的他经过两次复读复试,考上了重点高中。(莎士比亚)。

接着,他在3年后的高考中考入了省城的大学,毕业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今天的成果。

最让我感动的是鹰同学说。

事实上,我妈妈说的“大学”不是今天我们学生就读的本科大学。

她母亲理解的“大学”是村里的普通中学。初中毕业可以去学习,三年毕业可以回村里学校教小学。

当时对他们来说是响当当的“铁饭碗”,所以我妈妈举起全家的力量去参加了“大学考试”。

在他的演讲结束时,他说得如此直白和诚实。

在那个连肉都吃不到的年月,在那个连知识都不知道的环境中,她能坚持给我接触知识的机会。让我能用知识改变我的命运,让我今天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成长经历。我很感激我母亲对待知识的态度,她让知识以那么诚实善良的态度今天和我在一起。(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剧),Northern Exposure)

如果说对待文化的态度正在考验这个民族的良心和道德。

那么,对知识的态度象征着一个民族的文明和精神高度。

毕业后的时间里,在我遇到的人当中,人生导向越高,精神世界丰富,社会地位崇尚的人越多,对知识的态度越渴望和尊重。(莎士比亚)。

因为他们总是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自己人生的正确位置,明确自己的未来和目标,用时间和实践实现知识的方法论,从而在这个世界上进取地走向更高水平的圈子。(莎士比亚)。

他们对知识的态度已经反映了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的态度。

因为越是拥有高水平和高净值的人,越注重知识的普及和重复,他们在不断变化的时代里,可以继续走在大多数人面前。(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这个时代最可怕的不是没有要输入的知识,而是有人干脆拒绝所有知识的输入。

02

期间,在“OXX频道”会员专栏中,听到了吴老师关于全国新中产阶层的调整问卷调查报告,其中一些可以给我们今天所有的警惕和启发。

在过去的一年里,新中产阶层在各种知识产权消费中买书的比率为第一位(83%),高于观看电影(74%),第三位是在线课程或知识类产品(62.9%)。

新中产阶级消费的核心主题是消费升级,消费排行榜上的第一位是学习和自我提高,一半以上的新中产阶级人士增加了这方面的支出。

除此之外,新中产阶级对体验式学习的投资也逐渐增加,可以去各个景点、省会名牌、人文景观玩,感受这个世界。

从数据可以看出,83%的新中产阶级在知识产权产品上增加了支出费用。

资料显示,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比较、看电影、知识付费,为知识付费。(莎士比亚。温斯顿。)

本身也说明尊重知识、重视知识的新趋势已经悄然诞生。

这个新中产阶级的83%

有三分之二的人有固定书籍阅读的习惯,这就意味着有超过一半的新中产对于知识无不是持有一种尊重知识、乐于自我学习的积极态度。

存在即价值,而知识的存在更将会在重视知识的人群里,产生不可估量的价值。

终身学习的习惯早已经在高净值、高层次的人群中普及开来,而很多人却将自己的未来输在不尊重知识的行为上。

我记得每年的春节,我总能在阔别已久的故乡里,发现那些未曾谋面的儿时伙伴。

有的人是早早结婚生子,在闭塞落后的村落里带着孩子。有的人是早早辍学务工,在繁华而又落寞的大都市里艰难求生。

而他们今天生活的起源,尽皆来自于对知识的不尊重和不认同。

莉莉的爸妈经常对自己说,

女孩子没必要读这么多书,能写对自己的名字就行了,女孩子家的读这么多书做什么,以后迟早是要嫁人生子的,能给婆家生个大胖小子比你会读书强多了。

而小震的爸妈经常在牌桌上教训小震,

老子一年到头在外面辛苦打工,不是让你去学校玩的,你读的进就去读,读不进就别浪费老子的钱,读这么多书还不是一样去工地给人打工。

越是生活在物质和精神底层的人,越是不尊重知识。

因为在他们看来,知识和学习是一门长期需要投入的支出,而且回报率极低,低到还不如出去打工挣钱或者嫁个女儿换点彩礼。

越是在意这些短期回报的人,越是不能体会知识和学习带来的精神愉悦和变现价值。

所以更多的人才会不在意也不尊重知识,因为在他们的生活环境中根本没办法去体会知识的重要和价值。

所以你到如今的乡村中去看看,大多数人终日如同一滩烂泥一般赖在牌桌上,孩子的学业全然不管,最会做的事就是坐在牌桌上对着来要学费的孩子破口大骂,老子的钱都让你拿到学校败光了。

在我成长的环境里,我时常能听见一边有人骂着孩子说不好好上学还不如回家种田,一边又说谁谁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家人如何风光云云。

一面是对知识毫不保留地嘲讽和蔑视,一面又是渴望能通过知识来改变阶层与命运,这本身的矛盾与冲突就已经不能用知识来解决了。

他们的误解与无知,本就是因为不尊重知识造成的。

我并不是有意贬低和抹黑谁,因为我就是在这样一个不尊重知识的环境里长大。

而我也很感激我的父母能够给与我继续求学的机会,才能在今天的此刻用冷静的思考去剖析他们今天生活现状的根源与差别。

不去尊重知识,也不去接纳知识,他们这一代人或者几代人注定要在知识的荒原里无尽地耕耘与劳作,才能重新收获物质的丰腴与精神的饱满。

03

在如今这个时代里,很多人非常乐意把知识挂在嘴边,开口必是知识付费,言谈必称知识变现。

至于知识能不能变现抑或说知识应该如何变现,我不太清楚。我知道,有人比我更清楚。

在写这篇文章前,我曾经就“知识”的话题寻求我的大学老师的理解和看法。

在如今这个大谈“知识”的年代,或许还能出她的身上,看出一丝对于知识贯穿半生的理解与追随,老师很理智而又简练地说,

少年的时候认为书上的都是知识,是用来考试的换取前程的工具;

成年以后认为知识或者技能是用来提升身价,自我营销的手段;

现在认为知识是文化,根植于骨髓和灵魂的基因。

当时看到这段话倒不以为然,随着时间慢慢的推移和对这个话题的深挖与体会,才明白老师和我说的本就是我们大多数人要经历的前半生。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这是寒窗苦读求取功名时对知识的理解。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人生得意平步青云时对知识的看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历经千辛格物求真时对知识的感悟。

每个人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对知识都应该有着不同的看法,这才是一个人真正成长的轨迹和经历。

我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我选择的专业是工程造价审计专业,在那个武汉还处于基建大开发的年代这无疑是一个很热门的专业。

但是与我而言就真的是每一天都度日如年,每一堂课都如闻天书。但是我并没有就此为借口去翘课去睡觉,至少我要尊重每一个给我上课的老师们。

就在后来,我还和教授我工程计量计价的大学老师保持联系,她总是无不欣慰地和我说,

看到你能够选择到自己喜欢的事业,能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作为老师我真的很为你感到骄傲。

其实后来想来,我想如果我和当初其他小伙伴一样早早辍学外出务工,可能很难见识到如今的局面,更不谈何以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与目标。

在很大程度上,我很感激自己能在知识的层面上不断地去汲取与输入,不断地去观察与体会。

04

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知识与文化传递的故事。

1932年,出版教科书最多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突遭日军轰炸,印刷所和5层楼的东方图书馆藏书尽毁,其中中文书26.8万余册,外文书8万余册。

创始人张元济先生看着废墟上漫天的纸灰,含泪而泣说:“工厂机器设备都可重建,唯独我数十年辛勤搜集所得的几十万册书籍,今日毁于敌人炮火,从此在地球上消失了”。

但是商务应书馆各位同胞并未就是放弃,而是在当年就恢复生产,并对外号称“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

到当年年底即已经恢复到“日出一书”的工作效率。而也是这一壮举,被美国的《纽约时报》称赞,“为苦难的中国提供书本,而非子弹”。

时至今日,在商务应书馆总部还挂着张元济老先生的一副对联,读来依然叫人为之动容,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有些事情,有些人忘记了,但是书本在记载着,知识在演绎着,文化在传承着。

今天在这个知识丰腴甚至过剩的时代,其实并不影响我们对待知识的态度,你尊重知识保护知识传承知识。

而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与举措,在漫长的知识洋流中,足以让你留下让人寻觅的踪迹。

乔斯坦贾德在《苏菲的世界》中说道,

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同时,唯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真正的智慧。


如果我们结合马克思主义,从读毛选中毛主席对知识的解释来看看,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有知识?

还得回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上来说起,即《实践论》的观点来说吧。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认为:“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对存在具有反作用”,“思想是客观实践在人脑的反映”。人作为接受知识的主体,即思想来源于客观实践,客观世界的矛盾运动反映到人的头脑,就形成了概念思想的差异。

从这个世界观出发,我们就知道了,原来我们知识的根源来自于“实践”,

实践是什么呢?

实践是人这一主体作用于客观物质的过程。简单的理解:“实践即是主体人和客体物质之间的互动关系”。

我写文章,是个实践的过程,我去钓鱼,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我们每天都要做很多工作,这都是实践的过程,国家要建设一个机场,建设一座城市,发展经济,都是实践的过程。

一切的劳动成果都是靠实践得来的。

所以,“实践观”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离开了实践观,去单纯的学知识,单纯的玩概念游戏,这是马克思主义者绝对批判的。

马克思一句话就把他和以往的哲学家或思想家彻底划清了界限:“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如果不能用来实践, 不能去改造世界,仅仅停留在书本或思想里,那这个知识就可以说没有多大意义。所以,学知识都是为了“实践”,纯粹的理论家,空洞的思想家,空谈误国的学院派,唯心主义的哲学家,这是马克思主义所批判的,因为他们就概念理论谈的头头是道,却对现实社会的实践毫无用处,这样的知识,我们不学也罢。

有了“实践观”为目标,那我们学知识就绝不会只学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什么有用学什么,需要什么学什么,学的目的很明确,学是为了用,用也是学。

学用结合,用学结合。如果我们都是抱着这样的态度学习,那我们接受的知识都是有用的知识。

去掉那些华而不实的花架子,要学就要学真功夫,绝不做花拳绣腿。在实战派的基础上,学习发展理论,达到理论是实践的统一,知和行的统一。

说到这里,就可以总结一下了,那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知识?

掌握知识的人大体有两种:一部分人是有书本理论,一部分人是有实践经验。

这两种人只能叫做“半知识分子”,也可以叫“半吊子”或“半罐子”。

所以,如果只有理论知识,没啥了不起的,也不算真正的知识分子,或者说你有丰富的实践知识,也没啥骄傲的,也不算真正的知识分子。

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这两部分人的知识都是残缺不全的,而真正的知识是:既有书本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知识。

简单的总结下: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理论得到了实践的检验,而实践又得到了理论的升华。总之,“知行合一”才是真知。这才是比较完全的知识。

下面,我们来看看毛主席是如何说的?

什么是比较完全的知识呢?一切比较完全的知识都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第一阶段是感性知识,第二阶段是理性知识,理性知识是感性知识的高级发展阶段。学生们的书本知识是什么知识呢?假定他们的知识都是真理,也是他们的前人总结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经验写成的理论,不是他们自己亲身得来的知识。他们接受这种知识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必须知道,就一定的情况说来,这种知识对于他们还是片面性的,这种知识是人家证明了,而在他们则还没有证明的。最重要的,是善于将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和实际中去。所以我劝那些只有书本知识但还没有接触实际的人,或者实际经验尚少的人,应该明白自己的缺点,将自己的态度放谦虚一些。—(《毛选》之‘整顿党的作风’)。

所以,只重视书本理论的人,就容易学成了教条主义,只重视实践经验的人,就容易导致经验狭隘主义,那么“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是“主观主义”。

这是毛选中,反反复复批判的,因为曾经这两大主义给中国红军造成了几近毁灭性的灾难,特别是教条主义,教员写两论,延安整风运动都始终在和这两大主义作斗争,反复批判纠正。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导致红军不得不放弃中央苏区根据地,进行了长达两万五千里的长征,根源就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思想导致。

所以,教条化学习知识,是最要不得的,我在学习的知识的过程中,我也始终在反复提醒自己,一定不能教条化,而要联系实际,多从现实出发,不要在乎概念形式上的东西,一个理论学通了,你可以举一反三、反四、反五、反六,才算掌握了。

那我们该如何得到完全的知识呢?

有书本知识的人,如果能够虚心向有实践经验的人学习,自己亲自去参加一些实践,去做具体的工作,就可以把自己的理论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检验纠正,得到内容的丰富,真正的把自己的理论知识用出来,那你掌握的知识就变得可靠有内容了,得到经验的丰富,这样才算行之有效的知识了,就是一个比较的完全的知识分子了。

有实践经验的人,多向着有书本知识的人学习,比如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去读《毛选》,经过毛主席思想的熬制和酝酿,你的实践知识就被升华和系统化了,就算是一个比较完全的知识分子了。有实践经验的人,也要多读书,多学文化知识,注重理论,这样比较好了。

看看毛主席如何说的?

这样看来,有两种不完全的知识,一种是现成书本上的知识,一种是偏于感性和局部的知识,这二者都有片面性。只有使二者互相结合,才会产生好的比较完全的知识。

我们反对主观主义,必须使上述两种人各向自己缺乏的方面发展,必须使两种人互相结合。有书本知识的人向实际方面发展,然后才可以不停止在书本上,才可以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有工作经验的人,要向理论方面学习,要认真读书,然后才可以使经验带上条理性、综合性,上升成为理论,然后才可以不把局部经验误认为即是普遍真理,才可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两者都是主观主义,是从不同的两极发生的东西。—(《毛选》之‘整顿党的作风’)。

最后,总结下,只有书本知识或只有实践经验知识,都不算完全真正的知识,因为书本知识来源于实践,没有回到实践中去得到检验和丰富,这种知识是不完全的,悬在空中的、只有实践经验知识,这种经验是片面的,残缺不全的,是没有经过系统化,理论思想化,它也只是狭隘的知识,算不得完全的真正的知识。

一句话就够了,真正的知识呀,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知行的统一。

知行合一的十条规律


1 任何人都是知行合一的

真的有人是思想上巨人,行动上的侏儒?

不存在的。

行动上的侏儒,必然是思想上的侏儒。 反之亦然。

一个人的思想连自己都不能改变,又怎么改变别人?连自己不都不信服,如何使他人信服?这样的思想自然是软弱的。

纸上谈兵,头头是道。 实际做战,丢盔弃甲。不是赵括的知行不统一,而是实际行为表明 赵括的知识之浅薄。看上去是思想上的巨人,实际上是侏儒。

每个人的行为都忠实于大脑的链接。

知行合一是一面 “观人” 和 “自省”的镜子。不通过语言,不通过外表,而通过行为,就可以判断一个人的认识水平。

比如恶行之人,表明他的价值体系是负面的、脆弱的。无论嘴上多好听,都掩盖不了这个事实。

2 知识在大脑的层次

为什么有人看起来是思想的巨人?

因为他们对知识的【文字表达】记忆得够多,所以吹起牛来连绵不绝,看起来是思想的巨人。

知识在大脑中是有层次的。 最表层的是,知识的【文字表达】;其次是,知识的【感性认识】(宏观,抽象认识);再次是,知识的【理性认识】(深入细节),最后是,知识生成的【神经元模型】。

同样学习一个知识,为什么效果天差地别?

因为最菜的学生记住了知识的文字表达;中间的学生开始玩味和推敲知识的细节;顶尖的学生,尽可能通过实验或者实践,让大脑生成对应的模型。

知识只有在大脑中展开成模型,才是自己的。

同样的一句“天道酬勤”,在有的人脑海里只有文字,在另一些人的脑海里有经历,有细节,有奖励,有情绪,有证明,有特例……

3 认识的深度决定了执行的力度

有的人,从小就认识到 小学知识是将来做任何事情的基础,因此学习和记忆都半点儿不马虎。

有的人,从来就认为学校教的东西是垃圾,半点儿也听不起去。

成绩自然不同。

在缺乏动机的事情上,人难以付出太多。

这个动机,很大程度上受认识深度的影响。

我从中学就认识到,高考对穷人是有利的。因此特别珍惜高考的机会,一路靠成绩出国。

4 知识需要合适的高度

第三世界无数科学家都知道质能方程,都想造原子弹,多少成功了呢?知道 E= mc^2, 并不表示你能造原子弹。

不能知行合一,不是因为意志不坚,而是因为细节缺失。

一个高度合适的知识,一定会带来行动的快感,进而形成正向循环。毋庸置疑!

如何得到高度合适的知识呢?

大脑是一个黑箱,神经元的具体连接状态谁也不能确定,哪一块是自己的短板,只有自己知道。 要得到高度合适的知识,只能自己不断地尝试。这过程中会有无数次失败,这是正常的,只要找到这些关键的知识,一切都值得。

5 思想通过行动发挥威力

帮助人类上天入地的不是基因,而是思想带来的工具,比如飞机、潜艇、轮船、高铁。

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与改造都通过思想来完成。因此,思想就是人类进化的基因。

基因借助细胞组织发挥威力,思想借助行动发挥威力。

思想没有行动,如同基因没有生产蛋白质一样,只是一团废物。

思想只有行动起来,它才是活的,有生命力的,有价值的。

6 行动筛选模型

并非所有的思想都是有益的。

有些思想是本身有害的,比如不劳而获,守株待兔;有些思想对于当下的自己是有害的;有些思想使用错误是有害的。

比如,知足常乐,沉默是金。对学习阶段的孩子而言知足常乐就是逃避困难的借口。 对于身陷冤屈的人,沉默是金就会让误解加深,甚至无法挽回。

思想是良莠不齐的,让自己感觉良好的未必是好思想;让自己如坐针毡的,未必有害。

大脑本身常常无法判断思想的好坏,只有通过行动,思想的害处才会充分地暴露出来,人就可以筛选它们。

7 行动提供反馈

正如神经网络需要反向传播一样,任何模型的优化都需要根据反馈进行调整。

思想的提炼与优化,同样需要反馈。而行动是这种反馈的唯一来源。

成功则提供正反馈,失败提供负反馈。两者反馈对优化模型都必不可少,甚至负反馈更重要一些。

8 行动补充细节

为了使知识更具有通用性,为了使知识的传播更加高效,知识在传播过程中一定会省略细节,一定会进行压缩。

因此,从外部学来的知识一定是缺乏细节的。 这会导致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从书本中学习的知识都是打包过的,抽象维度过高的,只有在行动中,知识才会解压缩。只有在行动中,我们才会知道思想在落地的过程中,难点有哪些,歧路有哪些。

造原子弹的细节,只能在造的过程中摸索出来。

9 行动内化知识

当知识没有经过行动时,知识只是一串字符,或者只是模糊的印象。

在行动中,知识被【解码】【编译】为神经元模型,可以接收输入信号,产生输出信号。并通过不断的输入与输出,在大脑中训练出对应的模型。

当这样的神经元组织稳定成型的时候,知识就变成自己的了。

10 不行不足以谓之知

不能导致行动的知识,表明自己大脑本身就对其不认可。

由于没有经过行动,这样的认识停留有认识的表层,没有深度。 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可能是有害的思想; 没有细节的填充,是无用的思想。没有被内化,是身外之物。

因此,没有行动的知识是死的。不行不足以谓之知。



喜欢《毛选》的朋友,烦请关注本头条号「生存世嘉」

1.《【知识决定高度高中作文】文明篇:你对知识的态度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知识决定高度高中作文】文明篇:你对知识的态度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646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