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与小女》这首诗是诗人写给自己小女儿的诗。通过对一些生活琐事的描写,流露出诗人的爱女之情。下面就和本站一起来欣赏下韦庄的诗词《与小女》,欢迎阅读!




《与小女》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注释


  ①初解:指开始能听懂大人讲话的意思。呕哑:小孩子学说话的声音。


  ②缕金华:用金线绣的花儿。华:同“花”。


  

赏析


  这是诗人写给自己小女儿的诗。她刚能听懂大人的讲话,就咿咿呀呀的学着说话了。因为爱玩小车就不肯去睡觉,因为衣服上少绣了朵金线花,就整个晚上哭闹着不肯停歇。诗抓住小女孩学话、贪玩、爱漂亮、喜欢哭闹的特点,通过这些生活琐事的描写,使小女孩的天真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人爱女之情也流于笔端。





 

 扩展阅读:韦庄的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出身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宋代张唐英曾高度评价其:“不恃权,不行私,惟至公是守,此宰相之任也。”


  乾宁元年(894年)韦庄年近六十时方考取进士,任校书郎。李询为两川宣瑜和协使时,召韦庄为判官,奉使入蜀,归朝后升任左补阙。天复元年(901年),韦庄入蜀为王建掌书记,自此终身仕蜀。天祐四年(907年),韦庄劝王建称帝,任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定开国制度,举荐张道古等忠直文人。韦庄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韦庄官终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卒谥文靖。





 

 扩展阅读:韦庄的个人作品摘抄


  (1)韦庄《游崇真观南楼,睹新及第题名处》。


  (2)韦庄《寄刘尚书》。


  (3)韦庄《辛丑年》、《洛阳吟(时大驾在蜀,巢寇未平,洛中寓居作七言)》、《秦妇吟》。


  (4)韦庄《润州显济阁晓望》、《观浙西府相畋游》。


  (5)韦庄《将卜兰芷村居留别郡中在仕》。


  (6)韦庄《夏初与侯补阙江南有约同泛淮汴西赴行朝,庄自九驿路先至甬桥,补阙由淮楚续至泗上寝病旬日遽闻捐馆,回首悲恸因成长句四韵吊之》、《闻再幸梁洋(汉中)》。


  (7)韦庄《焦崖阁》、《鸡公帻》、《题淮阴侯庙》。


  《韦庄集》


  《韦庄集》


  (8)韦庄《汧阳间(一作汧阳县阁)》、《题安定张使君》。


  (9)韦庄《宿泊孟津(洛北)寄三堂友人》。


  (10)韦庄《汴堤行》。


  (11)韦庄《自孟津舟西上雨中作》。


  (12)韦庄《颍阳县(今河南许昌附近)》。


  (13)韦庄《河清县河亭》。


  (14)韦庄《河内别村业闲题》。


  (15)韦庄《天井关》。


  (16)韦庄《题貂黄岭官军》。


  (17)韦庄《壶关道中作》。


  (18)韦庄《过内黄县(辖安阳)》。


  (19)韦庄《中渡晚眺》。


  (20)韦庄《喻东军》。


  (21)韦庄《赠边将》。


  (22)韦庄《清河县楼》。


  (23)韦庄《登汉高庙闲眺》。


  (24)韦庄《江亭酒醒却寄维扬饯客》、《过扬州》。


  (25)韦庄《解维》。


  (26)韦庄《山墅闲题》。


  (27)韦庄《上元县》、《台城》、《谒蒋帝庙》、《长干塘别徐茂才》。


  (28)韦庄《过当涂县》。


  (29)韦庄《题姑苏凌处士庄》。


  (30)韦庄《寄湖州舍弟》。


  (31)韦庄《南游富阳江中作》。


  (32)韦庄《桐庐县作》。


  (33)韦庄《避地越中作》。


  (34)韦庄《旅次甬西见儿童以竹枪纸旗戏为阵列…余因感之》。


  (35)韦庄《浣纱庙》。


  (36)韦庄《和陆谏议避地寄东阳进退未决见寄》、《东阳酒家赠别二绝句》、《东阳赠别》。


  (37)韦庄《李氏小池亭十二韵(时在婺州寄居作)》。


  (38)韦庄《衢州(今衢县)江上别李秀才》、《忆小女银娘》、《东游远归》。


  (39)韦庄《不出院楚公(自三衢至江西作)》


  (40)韦庄《夜雪泛舟游南溪》。


1.《 韦庄的诗词《与小女》赏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 韦庄的诗词《与小女》赏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75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