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习作教学改革的昨天、今天、明天

吴立康(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导游

建国以来共颁布了8篇语文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其中反映的小学作文教学思想具有战后继承关系和时代改革的特色。文章认为,决定小学生习作训练顺序的因素有生活、爱好、思维、阅读、语言手段等5种,相互联系,构成小学习作教育的基石。

第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语文教育的核心概念不同,习作教学理念也不同。

建国后,共颁布过8篇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其中,1956年的进球者和1963年的进球者都以传授“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为核心概念。习作教学要求从说写到写。习作从3年级开始,1、2年级练习读画、说话、书面回答等,准备习作。习作以写记叙文为主,加强应用文的习作,高年级学写简单的议论文。这两个大纲比较强调习作的“话语秩序”。

“十年混乱”结束后,1978年颁布的大纲不仅传承了中国的传统经验,而且迎合了世界教育论发展的潮流,以“新双基”(即知识技术和智力能力)为核心概念。一方面,习作继续强调“话语的秩序”,即一年级要求完整的话语,要写完整的句子。二年级要进一步加强语言和句子的训练,要求说话时句子流畅,前后连贯。三年级要段落清楚,条理清楚。四年级要求中心明确。五年级达到了全面的要求。但是另一方面,习作提出了要“言传”的明确要求。也就是说,习作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用单词造句、修饰文章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这两种能力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注意培养。看图说话,看图写话是习作最初步的训练。

1978年以后对全国产生一定影响的习作教学实验是山东李昌斌、马祖华等主持的习作阶段性训练。上海吴立强、贾志敏等主持的习作素描训练;东北农垦总局的习作分格训练;北京刘兆华等主持的习作先被搁置,然后接受训练。广东郑裕宽主持的读写结合训练等。1978年以后的习作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从全国来看,还有一些根本问题尚未解决。例如习作命题脱离学生生活,学生文史枯竭。习作指导千篇一律,学生的文章千人面,思维和个性的发展受到了抑制。习作目标太高,学生们读文色,完全没有兴趣,遇到考试就强行模仿,胡乱捏造。

第二,2001年7月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标志着建国后第八次也是规模最大的语文课程改革正式开始。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提倡自由表达,提倡想象作文,表彰个人独特的情感,以培养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加强习作和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认为,这些要求表现为在写作制上提倡学生自主的议题,少写作文。除了从习作资料来源要求纪录片写作外,还要求将想象作文纳入教育计划,鼓励学生写想象的东西。在写作体裁上,要不拘形式,淡化文体,灵活使用叙述、说明、意传、抒情等表达方法。习作的指导中,嘴巴、构思、单词、句子都需要开放的思维、自由表达和异样的思维能力。习作评价中要鼓励创造性的表达,培养学生自主改正、改正、完善、促进合作和相互理解、独立思考的习惯。

根据上述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分校区要求是低年级学生必须乐意写作。中学生应该不受形式限制地写作。高年级学生要有个性地写作。

那么,课程标准在习作教学中是否也强调“言传物语”和“言传秩序”?还强调。例如,《课程的总目标》明确要求学生们把习作“具体,文章能乖乖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是笔者认为,新课程标准更加强调“言情”和“个性发展”。可以说,“表达真实情感”的要求渗透到了这个标准的字里行间。

从2001年到现在,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国小学语文界正在从两个方面探索习作教育的新方法。首先是教材改革。目前,我国大多数小学语文教材都要求学生联系生活,自由表达,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正在努力将人文主题有机地整合成阅读、口语交际、习作训练,使学生们的习作成为可能。二是教学方法改革。目前各地正在积极探索自由作文、开放作文、生活作文、想象作文的规律。其中福建省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陈振雄、李冰林主持的《学生自由习作指导研究》和广东省深圳市西乡小学校长张云鹰主持的《开放习作教学研究》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在第八次语文课程改革中,小学习作教育改革的思想非常活跃,方法层出不穷。因为提倡自由习作,关心习作,培养和强调习作和生活的关系,现在小学生习作比以前思维活跃,感情表达比以前真实,表达方式也比以前多样化。但是,还有很多内容表达不足,习作不符合文体规范和错别字短语的问题。这是因为教师对学生习作的指导比以前减弱,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比以前减弱,观察和思考的训练也比以前减弱。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先要进行高水平的理论研究,进行相应的探索性实验。比如要研究:(1)习作训练要有自己的科学序列吗?(2)那么,如何确定丰富的生活、动力、发展思维、加强阅读和语言文字训练等重要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3)习作训练中,自由习作和教师按一定计划实施的教学习作(或“规范性习作”)有什么关系?两者中应该以谁为主?(4)如何将读书教育和习作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习作训练能按照自己的规律进行?

第三,正确

习作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如所周知,语文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社会交际的工具;发展小学生语言的交际功能是习作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重要保证。但是小学生语言交际功能的发展是有年龄特点的,它取决于小学生每个学段生活(即主导活动)的特点。只有根据语言交际功能发展的年龄特点来确定习作教学的内容,学生才能表达真情实感。其次,语言是交际和概括的统一,而思维则是概括的手段。只有掌握各个学段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才能确定各个学段最科学的习作训练形式。再次,在习作过程中还应该让小学生掌握表情达意的语言手段和表达方式,包括审题、取材、选材、立意、布局,包括用词、造句、构段、谋篇,也包括运用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等多种方式。因此习作教学既要从阅读教学中获取营养,做到以读带写,也要选好习作例文,做到以写促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决定小学生习作训练序列的要素有5个:生活、兴趣、思维、阅读、语言手段。它们的关系是: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兴趣是习作的动力,思维是习作的关键,阅读是习作的基础,表达是习作的重点。

1.生活是习作的源泉

小学低年级学生主要从事读、写等人文的活动和游戏活动,也从事简单的人际交际活动和劳动。这个学段应主要发展学生初步的概括信息、交流信息的语言功能和初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语言功能。因此不能仅让学生看图说话和写话,而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表达他们的兴趣、愿望和想像,表达他们所认识的世界的略图。

小学中年级学生主要从事比较系统的读、写、算活动,也从事一定的人际交往、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这个学段应主要发展学生比较系统的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语言功能。因此,应让学生观察和记叙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各个局部,加强习作与各科教学的联系,以充实学生生活领域、自然领域和科学领域的知识和词汇。

小学高年级学生除了系统学习书本知识外,还积极参加各种课外和校外活动,他们的交际越出了学校和家庭的范围,人际联系逐渐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这个学段应主要发展根据不同对象施加影响和自我教育的语言功能。因此要根据形势发展和学校实际,确定一些带综合性的主题活动或单项的人际交往活动,让学生参与和体验,写包括纪实性文体和应用性文体在内的实用作文(也可称实际文)。

近年来,深圳市福田区的钟传柿老师为了开拓小学生习作材料的来源,将习作教学与学科教学整合,进行了“学科作文”的试验。学科作文,是以学科知识、学习情境、学习收获为内容,挖掘学习生活中的素材,结合课程标准中各学段习作的训练点教会学生自由表达在各学科学习中的见闻和心得。例如联系教学学习,可以写“丌”介绍。如用第一人称写:“我”是竹,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我”的成长经历;“我”的特点;“我”的尾巴有多长。写后既可以了解“丌”的历史,掌握“丌”的含义,又知道谁发现了“丌”,不是很有趣吗?上完科学课,可以写观察小动物的日记,或者写简短的实验报告。上完美术课,可以写“景物素描”。上完音乐课,可以仿照德国诗人通过想像将贝多芬的《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冠名为《月光曲》,写听音乐作文。上完思想品德与社会课,可结合“生活消费有诀窍”专题,写一写《我家的收支本》、《今天我当家》、《我是聪明的消费者》,等等。大家都承认“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可是目前多数教师并不让学生表达他们生活中占时间最多的学科学习生活,只是让他们进行看似有趣,其实题材并不丰富的训练,如写“记一件有趣的事”、“说说我是谁”、“记一次难忘的活动”等。其结果是学生习作题材狭窄,思路闭塞,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现在同学科学习整合,差不多每一堂学习新知识的课都可以提出一些饶有趣味的题材供学生讨论,习作的源泉是无限丰富的。这不仅使习作教学摆脱“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又可以使语言训练和学科学习相互促进。

还有一个试验值得一提,这就是上海市金山区钱圩中心小学校长李秀林根据地域的经济、文化、自然特点,构建的“儿童生活作文教学体系”。其经线是生活主题,包括“个人生活”、“校园生活”、“野外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课堂生活”、“班级生活”等,其纬线是1—5年级逐渐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如“野外生活”主题,一年级写“春天到了”,二年级写“我们摘桔子去”,三年级写“大海畅想曲”,四年级写“农家乐”,五年级写“秋天的田野”。该试验已进行多年,参与的学生兴味盎然,有话可说,习作质量迅速提高,而且其教学方法操作性强,易于推广。

2.思维是习作的关键

小学生写作文,能力有许多种,但主要是两种:产生文章内容的能力和表达文章内容的能力。而前者是关键,它的心理机制是将特点鲜明的表象与准确生动的语言结合起来,以及正确地运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小学低年级是想像活动的敏感期,应通过创造性的想像习作(童话体习作)培养学生再现表象的技能,包括在头脑中有目的地产生丰富的表象,确定表象之间的联系和积极地变换表象的结构,以发展学生想像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小学中年级是观察活动的敏感期,应通过观察习作培养学生形成典型表象的技能,包括帮助学生获得丰富而鲜明的感性表象,从五光十色的表象中“筛选”出典型的表象,并让他们通过想像生动地表现典型表象,以发展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和深刻性。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抽象概念思维活动开始进入第三期,应通过实用性习作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求异思维的技能,使学生的思维初步具有针对性、逻辑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内外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组织习作教学的实验很多。例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公开推荐他为自己领导的帕夫雷什学校1~10年级所设计的233道作文题。其中数量最多的是观察作文题(共116篇,占50%),读书笔记列第二位(共98篇,占42%)。以观察作为基础,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实现这三种思维形式的有机结合和相互转化,这正是苏霍姆林斯基作文命题思想的精髓所在。

笔者在1993年撰写了《小学作文教学论》一书,其中教学实验的序列为:二年级童话体作文教学(共18单元),三年级片断素描作文教学(共7单元),四年级叙事素描作文教学(共6单元),五年级实用作文教学(共20单元)。该书曾荣获上海市第五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并一版再版,发行量很大,至今仍成为国内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必读参考书。

2009年9月,上海市崇明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特级教师张秀丽借鉴了笔者的作文教学思想,主编出版了《小学专题性作文训练》,共四册。其中《放飞心灵》为二年级用书,引导学生创编美丽的童话故事;《闪亮眼睛》为三年级用书,通过片断素描和观察日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快乐童年》为四年级用书,通过寓学于乐丰富童年生活,继续培养片断素描能力,开始培养叙事素描能力;《多彩生活》为五年级用书,通过“想像”、“纪实”、“活动”、“应用”等作文进行综合性训练。目前该书已经成为崇明县所有小学习作教学的校本教材,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的习作质量都日益提高。

3.阅读是习作的基础

在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常常从示范开始,然后是模仿,再次是在练习和运用中加强理解和巩固,不断纠正错误,最后逐步达到熟练掌握的境地。就习作教学而言,课内和课外的阅读为学生提供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范例是学生模仿习作的良好的直观形式:第一,它们可以使学生懂得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怎样确定中心,怎样准确地选择词语,写出通顺的句子,怎样连句成段,连段成文,并注意前后文字的内在联系。第二,可以使学生积累丰富的作文材料和语言材料。第三,可以发展学生迅速理解读物和思考问题的智力技能。

笔者认为,根据思维和语言发展的年龄特点,小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掌握习作的语言手段和表达方式的程序如下:

(1)小学低年级要形成通过想像产生习作材料的能力和掌握句群的基本结构。

(2)小学中年级要形成通过观察产生习作材料的能力,初步学习命题、表现中心、组织片断和简短记叙文。

(3)小学高年级要形成通过抽象概念思维来选材、组材、谋篇、布局的能力,初步学习灵活运用记叙、说明、议论、抒情、应用等表达方式。

现在国内通过阅读教学促进习作训练的试验有很多种。

第一种是按现有的阅读教材编排程序进行教学,但增设“导写”要求。福建省宁化县实验小学的曾扬明老师就是这样做的。例如人教社五年级上册教材中有个单元叫“生活的启示”,原来有“导读”,现在曾老师增设了“导写”,内容为:“学习本组课文,还要完成一篇关于“生活启示”的习作。一是,要注意这单元的课文如何围绕自己的生活,表达出一个道理的。二是,边学习边观察生活,看看生活中哪些事情给你启示,留心生活,为单元练习后的习作做好准备;也可以收集一些名言看看,从名言中反思你的生活,或许有一些启示。”这样的“导写”,既提醒学生在阅读中留意单元阅读的文体特点,也提示学生在学习这个单元的过程中收集素材,储备生活,为习作作好准备。

第二种是在现有的阅读教学单元之间,增设独立的习作单元训练。武汉市儿童培训课程研究中心就是这样做的。该中心研究者对各种教材随文练笔的要求整合后,确立了一个习作过程和表达方式的训练序列,形成相对独立的习作训练单元,它包括例文分析、方法指导、素材收集、小练笔、大作文。例如为配合人教社五年级上册“生活启示”单元的教学,专门设立了“解读生活”的习作单元训练,包含两节课。第一节课题为“难忘的小事”,让学生通过对作家冯骥才《捅马蜂窝》一文的学习,掌握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和动作、心理、内心独白等细节描写,先进行几次模仿性的单项训练,最后进行带综合性的“趣味训练”。这一课结束后让学生在课外运用“素材搜集卡”选取习作材料。学生身边发生过的难忘的事很多,要仔细回忆。第二节课题为“小事情大启发”。课上一是要教会学生审题和选材(包括确定对象,回忆细节,流露真情);二是让学生巩固前课学到的表达方法(如选取适当事例,运用细节描写);三是让学生填写习作构思单(包括选材、命题、立意、谋篇);四是让学生完成大作文。

第三种是通过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写“阅读作文”。这种作文训练的新形式是上海市童园小学校长、著名特级教师徐根荣从学生持久的读书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它是学生自己创造的,在课外阅读中悄然问世的。从命题方式看,它主要不是命题作文,而是自由作文;从材料来源看,它主要不是纪实性的生活作文,而是以阅读内容为素材的想像作文;从文章体裁看,它主要不是一般的读后感,而是学生在无拘无束、尽情发挥状态下写出来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其它实用文,有小小说、儿童诗歌、小剧本等文艺作品和简单的研究报告。阅读作文的形式很多,例如阅读后的思考和想像、书中主人公的自述、“我”与书中人物的对话交流、给作者或书中人物写一封信、阅读小诗、人物新传、故事续编、将书中故事改写成小剧本、读书研究报告等。阅读作文有三大优势:作文材料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降低学生选材的难度;材料积累和语言积累的统一性和同步性,减少学生语言表达的困难;学生作文方式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使他们可以自选材料,自主立意,自行谋篇,自由发挥,做到字数不计,篇幅不论,文体不拘,写法不限,极大地张扬个性,发挥创造才能。从实践看,这种阅读作文从根本上扭转了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的局面,真可谓“众里寻它千百度,原来他在灯火阑珊处”。

(本文选自《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1.9,第三卷)

1.《【小学作文教学理念的转变】吴立康:小学习作教育改革的昨天、今天、明天》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小学作文教学理念的转变】吴立康:小学习作教育改革的昨天、今天、明天》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922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