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手抄报一:傣族在中国的历史


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古籍中提到的宋朝时期分布在南诏、大理统治范围内的一些民族为中国傣族的先民,认为《蛮书》中记载的“茫蛮部落”即今西双版纳一带傣族的先民;郑晓云认为,古滇国为傣族建立的第一个王国。据《泐史》记载,公元1180年左右,今西双版纳一带的傣族在叭真的带领下统一了傣族的各个部落,建立了景龙金殿国。勐泐政权的建立,标志着西双版纳傣族的主体傣泐人正式形成。另外,有些学者还认为,中国古籍中记载的哀牢很可能是早期的傣泰民族之一,其一部分有可能融入了中国境内的傣族之中。

元代,傣族地区隶属于云南行省。此时已开始在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

度。在云南南部傣族地区设置了车里军民总管府,管辖西双版纳等地;西部傣族地区设置金齿宣抚司,管辖德宏等地傣族。明代,又在元代的基础上加以巩固,在西部设麓川平缅宣慰司;在南部设车里军民宣慰司,并设较小土司区,全面推行土司制度。在广大傣族地区任用世袭的土司、土官,大大加强了元、明王朝对傣族地区的统治。这一时期,汉、傣人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更加密切,特别是大量汉族人民迁居边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科学在傣族地区广为传播,迅速促进了傣族社会经济的发展。

元初的记载表明,当时德宏地区的傣族仍然使用奴隶从事劳动。元明之际各地傣族地区先后进入了封建领主制社会,社会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铁器的使用已相当普遍。农作物亦增加了新的品种,棉花已经普遍种植。手工业也有新的发展,出现了珍贵的“干崖锦”、“丝幔帐”等优美的手工艺品。商业活跃,出现了车里等较大的商业城镇。1570年车里宣慰使把辖区划分为“十二版纳”(傣语称十二为“西双”,“版纳”意为千田,每千田为1个征收封建负担的行政单位),从此有了“西双版纳”这一名称。

西部傣族曾以今德宏瑞丽江河谷为中心建立了勐卯地方政权,即勐卯果占壁王国,11至15世纪一度称雄于世。北宋时代(约公元11世纪),勐卯与勐生威、勐兴古、勐兴色联合,建立了“勐卯果占壁”王国。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在今德宏一带设置土司制度,将傣人首领思汉法分封为麓川路军民总管府总管,后又赐封麓川路平缅宣慰使等官衔。元至大三年(1310年),芳罕次子混依翰罕继位,并以猛虎曾跃过头顶而自号“思汉法”,建都姐兰。元统六年(1340年),思可法继位“勐卯王”,曾建都于姐兰和广贺罕。他不断征服周边领土,建立了强大的“麓川王国”(傣语仍称“勐卯果占壁”)。其辖地东至今泰国清迈,西至印度阿萨姆邦,南至曼德勒,北至澜沧江的大部分地区。从明宣德(1426—1435年)开始,麓川王思任法不断向四境扩张,云南边疆的稳定及明王朝的统治一度受到威胁。1441年至1448年之间,明朝派军三征麓川,果占壁王国覆灭。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以麓川城为基础筑平麓城(今勐卯城),大兴屯田,并派将镇守。思氏战败后退居孟养。直到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缅甸军队大举入侵,思轰在抵抗侵略战争中兵败身死,其后裔放思祖逃入内地,寄食于干崖,至此,长达近五百年历史的勐卯果占壁王国势力彻底结束。

清代,基本上沿袭元明旧制,但在社会经济较为先进的内地傣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委派流官进行直接统治。至民国时期,云南边远的傣族地区还基本保持了元代以来的土司制度。有车里宣慰使司,辖区相当于今天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设有宣慰使(傣语称召片领)、都笼八大臣(召景哈、都笼告、都笼萨扒、都笼回廊满空、都笼回廊蛮旺、都笼回廊庄往、都笼纳花、都笼纳笋)等官。司廊也称“议事庭”,是最高行政机构,设议事庭长一人,即召景哈,下设昏贝、章罕。车里宣慰司下的行政单位分勐、火西、贯三级。此外各地还设有南甸宣抚使、干崖宣抚使司、陇川宣抚使司、勐卯安抚使司、芒市安抚使司、遮放副宣抚使司、盏达副宣抚使司、潞江安抚使司、耿马宣抚使司、孟连宣抚使司。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在边疆傣族地区成立县和设治局,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加深了傣族人民的苦难。1949年前,德宏傣族已进入封建领主制社会,受南甸(今梁河)、干崖(今盈江)、盏达(今盈江)、陇川、勐卯(今瑞丽)、遮放、芒市七个土司统治。

傣族地区地处边疆,在帝国主义的入侵当中首当其冲。帝国主义不仅进行经济侵略,大量掠夺资源、倾销商品,而且还进行政治、军事、文化侵略,派遣间谍、特务,借探险、考察、旅行、传教等名义,深入我边疆地区,搜集情报,测绘地图,拉拢民族上层,破坏民族关系,甚至进行赤裸裸的武装入侵,使傣族人民进一步陷入苦难的深渊。为了捍卫祖国的神圣领土,傣族和汉、景颇、佤等族人民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英、法帝国主义的侵略展开了多次武装斗争。这些斗争配合了全国人民反帝运动,有力地打击了侵略者,挫败了帝国主义妄图侵略我边疆地区进而侵吞云南的阴谋。

抗日战争期间,傣族人民又与全国人民一道,并肩投入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武装斗争,为保卫祖国边疆神圣领土作出了贡献。1938年修筑滇缅铁路,耿马土司罕富廷和孟定土司罕万贤率领所辖的傣、佤等大小民族头人亲自指挥民工,参与修建铁路的毛路。1942年5月3日起,日本侵略者7天之内便相继侵占了怒江以西的畹町、芒市、龙陵、腾冲约3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至此,云南由抗日的大后方变成了抗日的前沿阵地。日军占领滇西后,各民族的抗日游击队与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其中有杨炳南为首的傣汉青年救国团、傣族土司刀京版领导的滇西边区自卫军、耿马土司罕裕卿组建的耿沧支队等。抗日战争中,滇缅公路是中国接受外援物资最重要的通道,被称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大动脉”,傣族人民多次参与对滇缅公路的抢修,保证了道路的通畅。1944年,滇西抗战转入大反攻,终于在1945年1月20日,将日寇逐出国门畹町,最终夺取了滇西抗战的胜利。滇西抗战被誉为“创全歼守敌之典范,开收复国土之先河”,为全国抗战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 手抄报二:傣族在外国的历史

泰国

傣族何时迁入的泰国并没有直接的证据可以证明,但很多学者认为,傣族进入今泰国地域并在当地建国应当是在10世纪前后。

泰北的文献记载显示,公元1150年在靠近南奔的滨河岸边出现了一个傣人的村子。1263年,与西双版纳勐泐王有亲戚关系的芒莱王在清莱建立了芒莱王之城,随后占领了南奔。1296年,芒莱王建立清迈新城,1350年,清迈已经控制了兰那地区。

缅甸

一般认为,公元6世纪后,傣族已经开始不断从云南迁入缅甸北部。7-10世纪,缅甸的傣族处于南诏国统治之下,但南诏国是否傣族先民建立的政权是存在争议的,中国学者普遍认为南诏国不是傣族先民建立的政权,国外亦有学者持该观点。公元10-11世纪,傣族在缅甸北部建立起了名为“勐卯龙”的国家,即中国史籍中记载的麓川政权。1229年,桑龙进入今印度阿萨姆地区。

元朝时期,境外缅甸的绝大部分掸族同云南的傣族一样,依然在中国中央王朝的控制范围内。元朝末年,今云南西部中缅边境一带地区的傣掸民族以麓川为中心逐渐摆脱元朝的控制,形成了一股分裂割据势力。

明朝统一后,思伦法盘踞麓川,除了车里等地区外,今中缅边境两侧几乎所有傣掸民族地区均被“麓川”所兼并。思伦法称“麓川王”,其所统治的“麓川国”,大有脱离明朝版图而自行独立发展的趋势。思伦法卒后,原先被麓川兼并的傣族各部,纷纷脱离麓川政权而自立,明廷抓住这个机会,分别建立了许多土司政权。到思伦法之子思任法统治时,“麓川”势力又不断扩张。正统年间,先后侵夺南甸所属罗卜思庄等二百七十八村,侵入南甸、干崖、腾冲、潞江、金齿等地,夺占潞江等地且准备攻打云龙州,又指使下属杀瓦甸、顺江、江东等处驻守官军。最终导致了明朝“三征麓川”。

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掸族地区被称为掸联邦。1952年缅甸政府军借驱逐中国国民党军队为由,挥军北上入侵掸邦。1958年掸邦军民在掸邦土地上与缅军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比较有名的为“当阳大战”,那场大战中掸方伤亡惨重。1993年12月,竭力争当掸族民族独立运动领袖的“毒品大王”坤沙,拥军两万后便将其控制的地区宣布为所谓“掸邦独立国”,并自封为“总统”。2005年4月,掸邦军公开宣布“成立掸族联邦政府,脱离缅甸联邦而独立”;其领导人昭耀世在2006年重申,他将与军政府继续对抗,“战到一兵一卒”,“绝不放弃争取独立的梦想”。

越南

越南学者邓严万认为,分布于越南东北部及其周边一些地区的傣族族群形成最早,而分布于越南西北地区的岱泰民族及其支系出现和形成的时间在学术界并不一致,有学者认为早在公元前3-4世纪,古泰人“虑”便已在越南西北地区建立国家,但也有学者认为直到公元10-14世纪,岱泰民族的先民才先后迁入越南西北地区。

邓严万认为,岱泰民族的先民可以追溯到古代骆越人和与之相关的当时分布于中国广西、云南以及越南北部的一些族群,但其最后形成则是公元11世纪侬志高起兵失败后的事。

老挝

何平认为,早先的哀牢很可能是最早的一支老族。劳伦特·查西认为泰人是从公元9世纪开始向老挝迁徙的,11世纪,来自中国云南、广西以及越南北部的泰人移民开始影响老挝。何平认为,大约在10-13世纪,随着说原始泰语的民族群体的融合发展,以及他们同说孟高棉语的民族间的融合,初步形成了现代老族。

印度

印度的傣泰民族人数最多的一支被称为阿洪姆人,许多学者认为是13世纪初从中国德宏一带迁入的,西迁的阿洪姆人在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定居了下来,并建立起了名为“勐顿孙罕”的王国,1838年,王国最后一位国王杯英国人废黜,王国宣告灭亡。

在英国人的统治下,阿洪姆人的利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被视为贱民。因此,阿洪姆人从一开始便不断的掀起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但这些斗争相继失败。这些斗争失败了,在阿洪姆人中的知识分子中出现了新的民族主义运动,如语言复兴运动、创办杂志等。

为保障自己的权利,1893年,阿洪姆人组织成立了“阿萨姆邦全体阿洪姆人协会”,掀起了“争取单独选举权运动”,但未能实现。印度独立后,阿洪姆人亦未被列入“表列部落”名单,因此,阿洪姆人争取民族权利的斗争一度转为了争取“表列部落”的斗争。在争取成为表列部落的同时,部分阿洪姆人和组织还进行了一系列旨在复兴阿洪姆人民族特征和民族文化的运动 。


1.《傣族图片 傣族手抄报图片大全》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傣族图片 傣族手抄报图片大全》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93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