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国标)版五(下)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全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根据要求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绘完整。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并作出合理的判断推理,解决相应问题。

  3、 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难点: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并作出合理的判断,解决相应问题。

  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电脑、视频展台、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FLASH动画)江南春雨

  说说有关“春雨”的诗句,为什么还说“春雨一滴贵如油”呢?

  【设计思考:在唯美动画背景中,和学生交流关于春雨的古诗,体会春雨多; 与“春雨一滴贵如油”的谚语发生冲突。教师的解说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南北气候的差异,春季降雨量情况各不相同。课前短短几分钟,学生经历“美——疑——悟”的过程,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关于气候的一些常识为新课的引入作了铺垫。】

  一、联系生活,激疑导入

  1、读图辨析,复习旧知

  (1)出示两张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一张是“春雨绵绵”的无锡,另一张是“春雨贵如油”的北京。

  (2)判断哪张是无锡的月降水量统计图?哪张是北京的?并说明理由。

  判断交流

  追问:横轴表示 ,纵轴表示 ,单位 ,每一格单位长度是 。

  追问:你还能看出什么呢?

  过渡:北京就是一个冬春干旱,夏季多雨的城市。

  小结:像这样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不仅能清楚地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设计思考:课前谈话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辨析两张降水量统计图,复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名称、特点、作用,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对比激疑,引出新知

  谈话:从这两张单式统计图中,你能很快看出北京和无锡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吗?

  学生交流得出两张图合二为一方便比较。

  示范画图:借助白板把这两张图合为一体。

  明确:因为是对两个城市的月降水量进行统计,图中会有两条折线。为了加以区分,可用图例说明。红色实线表示北京的月降水量。蓝色虚线表示无锡的月降水量。统计图的名称要稍作改动,横轴仍表示月份,纵轴仍表示降水量。同样要写上制图的日期。

  画图的步骤:描点写数据、连线

  揭题:这就是一张完整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

  【设计思考:此环节教师提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这些问题仅在一幅统计图里找不到答案。让学生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局限性,从而巧妙地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师顺应学生的想法,用电子白板将两张图合二为一,与学生一起完成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过程。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观察、操作后,对如何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有了较清晰的印象,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而教师的操作给学生提供了准确的示范,也为之后学生独立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打好了基础。】

  2、观察比较,获取信息

  谈话:你能根据这张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吗?你是怎么看的?

  追问:从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小结:从整体上看1~7月的降水量呈上升趋势,7~12月的降水量逐渐减少,呈下降趋势。但每个月的降水量不同,上升和下降的幅度也不同。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上又获得了大量的信息,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你感受到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比较具有哪些特点?

  小结: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设计思考:通过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看图比较两个城市的降水量情况,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3、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谈话: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来进行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在生活中无处不有。(出示练一练1:改名称为我国男女生6岁以后平均身高统计图)

  探讨: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现在身高多少?与我国同龄的小学生平均身高比一比。

  追问:为什么他们的身高和统计图中的`不一样?

  4、巧妙延续,独立制图

  启发提问:看了这张图你有什么问题?

  谈话:同学们认为生活中男生最后基本都比女生高。这只是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事实怎样要用数据来说明。

  出示:我国12~18岁男、女生平均身高的统计表。

  提问: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可以把它制作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明确: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学生在练习纸上作图(一生在电子白板上直接操作画图)全班交流反馈。

  交流:男生的平均身高大约在哪个年龄段开始超过女生?

  请你比较男女生的身高变化有什么不同?

  追问:回答刚才的问题时,你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看统计图?为什么?

  【设计思考:此环节是对“练一练”情境的巧妙延续。对练一练名称的修改引发学生对统计图质疑,利用生活经验制造冲突,自然引出12岁之后男女生身高的发展统计图,教师出示的统计表不便于比较的弱点更烘托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比较的长处。此时学生迫切地想动手独立制作一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需求,学习兴致再次高涨。电子白板的遮罩、双页显示等功能的合理运用,既激发了兴趣,又提供了适时的教学反馈】

  三、应用新知,拓展延伸:

  1、举例: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生活有广泛的应用。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复式折线统计图? (展示各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图片)

  2、出示: 02年上海和悉尼的月平均温度。

  追问: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追问:是02年悉尼气温又一场,还是悉尼气温一贯如此呢?

  出示:悉尼145年间与02年年平均气温统计图。

  老师暑假想去悉尼旅游,你会建议老师带什么衣服呢?

  探讨交流

  2、谈话:第29届奥运会是什么时候在哪举办的?

  追问:北京是一个夏季多雨的城市,为什么还要选在8月举办奥运会?

  为了确保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在此之前,国家气象部门做了周密的统计。

  出示北京03~04年和05~06年8月降水量统计图。

  探讨:8月中旬的降水量多吗?(虽然有,但不多。)

  故事拓展:《奥运会背后的故事》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1.《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302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