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的靖难之士

编者按:这两天湖南卫视热播大剧《大明风华》,戏说建文帝靖难之事,本文就此事进行一番考据与拓展。刀光剑影,尸山血海,勇敢与怯懦,守义与变节,荣华富贵与悲壮捐躯,都在这一篇“谈古论今”中。

建文四年六月,燕王朱棣攻入南京。“靖难之役”终于以建文帝惨败收场。传说,建文帝看到燕军入城,局势已不可逆转,只好准备自杀,这时,他身边一个叫王钺的太监跪请说:“皇上,高皇帝殡天之前,曾经留下一个箱子,说万一有一天皇上有难,可以用得到它。这个箱子就放在奉先殿的左侧。”一会儿,几个太监搬来一个红色的箱子,砸开这个箱子,内有三张度牒,分别写着三个名字:应文、应能、应贤。里面还有袈裟、鞋帽、剃刀、金银等,还有一张逃跑线路图。于是,建文帝剃了发,度了牒,按线路图指示从宫中暗道逃走了。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如何,谁也说不清,同情弱者是常人的基本心态,更何况是一个被叛臣赶下了台的皇帝,结局不论是自焚而死,还是剃度出家,许多人对建文逊国扼腕叹惜是自然不过的了。上有正统之义,下有百万之师,何竟惨败如此?如果我们冷静思考这段历史,会发现建文逊国是有其必然的因果的。一是建文帝的优柔寡断,不听叶居升的推恩之策,不趁其羽翼未丰之时遽图燕王;二是书生的轻敌无谋。上天给了建文帝多次控制燕王的机会,却不能抓住,古人云: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意思是上天给你机会你不要,那是要受到处罚的。此言不虚。

建文元年四月,朱元璋一周年祭,燕王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到南京祭拜,当此之时,若留下三人为人质,哪怕只留下一人,则燕王何敢轻易反?而结果却是建文帝听信翰林学士太常卿黄子澄的话,说不应该让燕王产生疑虑,竟然全部放归。其实燕王让三子赴京拜祭,他就后悔得拍大腿,他自己都觉得这一次三子赴京是再也回不来了,他自己甚至都设身处地地替建文帝想过了,如果我是建文帝,我决不能放这三子回燕。然而,这么好的机会就因为书生的幼稚无知而错失了。后来,建文帝兴兵削燕藩,又用齐泰、黄子澄的话,撤了大将军耿炳文,而用只会纸上谈兵的纨绔子弟李景隆,加以轻敌冒进,致使近百万的朝廷大军挡不住燕王不到二十万的铁蹄,当此之时,燕王单旅作战,利战而不利守,但凡明军坚守各地,不与燕军正面交锋,燕王如何跨江而入南京?既已兵临城下,本宜遁去以避其锋,从而保存实力,建文帝却又听信方孝孺之策,坚守都城。南京孤城,无险可守,如何能守得住?

所以后来的人又穿凿附会,说燕王称帝是天意,天意不可违。据说当年建文帝密令北平都指挥使张信抓捕燕王,张信受命之后,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母亲说:“我听说燕王当有天下,燕王有天命,你是抓不住他的。”于是,张信投靠了燕王。又据说燕王起兵时,忽然风雨大作,屋上的瓦片纷纷吹落,燕王觉得这不是好兆头,他的军师道衍和尚却说:“这是飞龙在天,席卷天下。”燕王高兴得哈哈大笑。

燕王朱棣笑到了最后。但赢得多少有点名不正言不顺,虽说算是家庭内讧,毕竟也是江山易主。而作为大明臣子,见风使舵者有之,忠贞不二者有之,危难之时最易观照人性,也更见士人风骨。

燕军迫近南京,刚刚考上状元的胡广、榜眼王艮、传胪吴溥和有少年天才之称的解缙经常在吴溥家里慷慨陈词,陈说大义,这几个人,年纪相当,又都是住在翰林院附近的邻居,吴溥略大一点,解缙虽说是洪武二十一年就中进士了,但他中进士时只有十九岁,此时也不过三十岁。

几人之中,王艮比较悲催,自己本来被钦点为状元的,偏偏因为长得有点丑,结果胡广靠着颜值成了状元,他屈居榜眼。胡广和解缙最能说,解缙大谈舍生取义,胡广更是大论忠勇报国,每次说得群情激愤,好像不马上上阵杀敌杀身成仁你都不好意思。唯王艮坐在边上沉默不语,独自流泪。等到几人回去以后,吴溥的儿子吴与弼感叹道:“胡叔、解叔能仗义执言,甚是佳事。”吴溥说:“不然。能为国而死的,只有你王叔。”话还没说完,隔壁传来胡广的喊声:“外面很喧闹,你们小心把猪看好了。”吴溥回头对吴与弼说:“一头猪都不忍丢失,你觉得他会忍心去死吗?”不久,王艮家传来哭声,王艮已经服毒自尽了。燕军攻下南京,胡广第一个跑去迎燕王入城,解缙一听说,也屁颠屁颠地跟去了。

自然,他们都在新朝谋得好差事,而似乎离读书人的风骨有点远。有风骨的读书人一定得有倔性。当初,燕王发兵北平的时候,他的军师道衍和尚给他送行时对他说:“臣有所托。”燕王说:“你说。”道衍说:“南京有个方孝孺,非常有德行,大王成功之日,他必不投降。请不要杀他,杀了他,天下读书种子绝矣!”燕王满口答应。他一入南京,即召用孝孺,孝孺穿着麻衣孝服而来。燕王让他的两个学生来劝说他降燕,孝孺训斥道:“小子跟着我好几年了,还不知道道义是非吗?”始终不屈。朱棣开始还算礼貌,做出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他想让孝孺给他草拟登基诏书,孝孺在殿前放声痛哭。朱棣说:“我是效法周公辅佐成王罢了。”孝孺说:“成王安在?”朱棣说:“他已经自焚死了。”孝孺说:“何不立成王之子?”朱棣说:“国赖长君。”“哪何不立成王之弟?”“这是朕的家事,不劳先生考虑。”朱棣算是很耐得住性子了,叫人端来笔纸,说:“诏告天下,非先生不可。”朱棣知道,他的这个皇位得来并不光彩,如果能够得到方孝孺拟制的登基诏书,那就名正言顺得多了。方孝孺掷笔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耳,诏绝不写!”朱棣大怒:“你想马上就死,就不考虑九族吗?”孝孺厉声喊道:“便是灭我十族,你能奈我何?”

朱棣终于还是忍不住了,愤怒让他置道衍的所托于不顾。我堂堂一国之君还奈何不了你?你不是想死吗,我偏不让你死,我让你看着你的亲族好友一个个地死去,我再杀你。朱棣下令,先用刀将方孝孺嘴巴至两耳处割开,你不是喜欢喊吗,我看你还能不能喊。接着,朱棣命人大收其亲友门生,每收一人,当着孝孺的面杀一人,一共杀了八百七十三人,然后再将孝孺凌迟处死,孝孺时年四十六岁。孝孺被收入狱,孝孺的妻子郑氏与自己的儿子知道大祸临头,不待燕军来捕,即以自经于梁。孝孺的弟弟孝友被抓至孝孺面前,孝孺看了他一眼,便泪如雨下,孝友口占一绝:“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到江山。”从容就义。孝孺的两个女儿,当时还不到十三岁,两人被抓的时候,手拉着手一起投水自尽。

不可否认的是,朱棣得天下之后,从治理国家的角度上说,还勉强算是一个明君。他得天下,与唐太宗李世民很像,李世民灭了自己大哥得了天下,他是灭了自己的侄子得了天下。但在对待反对者的上面,他不及李世民远甚。李世民做了皇帝之后,不滥杀东宫侍臣,即使像当年竭力劝谏太子李建成杀了他以除后患的魏徵,他也不去追究,反而信任而任用他,成为流传千古的一代明君。做人得有胸怀,更得有自知之明,可是,真能做到这两样的,不容易。太祖朱元璋有一年问刘伯温,他说:“我想让杨宪为丞相,你以为如何?”刘伯温素来与杨宪关系好,但伯温说不行。朱元璋很奇怪,刘伯温说:“杨宪有丞相的才华,但无丞相的气度。做丞相的人,一定要持心如水,以义理作为称杆才行。这点,杨宪 做不到。”朱元璋问:“那么汪广洋怎么样?”刘伯温说:“此人更加偏狭。”“那胡惟庸怎么样?”“他是个小牛犊,只会坏事。”朱元璋有些生气,他说:“那看来只有先生你才能做丞相了。”刘伯温说:“我这个人嫉恶如仇,又耐不住性子,也不适合做丞相。”后来,朱元璋还是让胡惟庸做了丞相,刘伯温听说以后说:“如果我说的话是不对的,那是苍生的福气;如果不幸被我说中,那天下苍生该怎么办呢?”不幸的是,刘伯温全说中了。

可惜的是,胸怀和自知之明,朱棣一样也没有。杀戮只会产生恐怖,但不会让有节者屈服。兵部尚书铁铉被逮,送至殿前。铁铉背对朱棣,侍卫命铁铉面朝朱棣,铁铉坚决不从,就是不看朱棣一眼。于是兵士上去割了他的耳朵和鼻子,他还是不肯回头。朱棣下令蒸了他的耳鼻,然后塞进他的嘴里让他吃,并且问他:“好吃吗?”铁铉厉声说道:“忠臣孝子的肉能不好吃吗?”朱棣大怒,命凌迟处死,刽子手一刀一刀地割,铁铉一句一句地骂,至死不停。朱棣偏就不信了,我就不相信你死了还能不朝见我。他命人拿来一口大锅,倒上数升油,把铁铉的尸体放进铁锅里熬,把他的尸体熬成煤炭一般。然后,让人把他的尸体朝上,奇怪的是,只要人一松手,铁铉的尸体又朝下了,朱棣便命人用铁棒夹着,让尸体面朝北面。朱棣笑着说:“现在你总要朝我了吧。”话还未说完,油锅里的油忽然溅起数尺,那些手持着铁棒的内侍被沸油灼伤,皆弃棒而走,尸体仍然背对朱棣。

这是谷应泰《纪事本末》里的记载,故事多有渲染。但这种通过合理的想象与演绎来表现史实的手法,是史传者古已有之之笔法,这样写不是小说的虚构而能避免读史者的枯燥无味,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纪事本末》当中的很多细节,即使后来的官方版本《明史》也如其一样,像《明史》中的《景清传》与《纪事本末》如出一辙。左都御史景清在建文逊国之后,被朱棣召还,朱棣很喜欢景清的为人,觉得他这个人言论明爽,可堪大任,所以委以旧职。其实,景清天天想着如何替建文帝复仇,他在他的官服夹层里藏着一把利刃,想有机会学荆轲刺秦,杀了朱棣。

八月十五日,朱棣大会群臣,忽然有灵台卜者上奏说,今天有文曲星犯帝座,色赤。等到大家上朝,发现只有景清一个人穿着绯红色的衣服,于是左右侍卫立马拿下景清,并从他的身上搜出了匕首。景清知道刺杀不成,乃大骂朱棣,朱棣让人拔了他所有的牙齿,侍卫且拔,他且骂,嘴里的血直唾朱棣。朱棣命人剥了他的皮,充上实草,这是当年朱元璋用来整治贪官的重典,这么残忍的刑罚后来的统治者没人敢再用了。据说,朱棣让人把景清的实草皮囊绑在长安门上,后来,朱棣的车驾从长安门过,捆绑景清皮囊的绳子突然就断了,皮囊竟然向前走了好几步,像是要去殴打朱棣一般。朱棣大惊,命人烧了它。一天,朱棣昼寝,梦见景清仗着剑绕着御座追杀他,醒来以后出了一身的冷汗,说:“景清是化作厉鬼也不放过我呀。”其实,未必是景清化作了厉鬼,而是杀了人多了,恶梦也必然多,但朱棣不这么想,他不仅灭了景清的九族,连景清所在村庄的所有人一并杀光,名之曰瓜蔓抄。

一个靖难之役,“役”出了读书人的英雄气概。书生谋事不成,毕竟还有些风骨。兵部尚书齐泰被执,英勇不屈,死之。太常卿黄子澄事败恸哭:“大事去矣!误荐李景隆,致使朝廷速败,万死不足以赎罪啊!”被执,不屈,死。吏部尚书张紞、翰林学士王叔英自经死。礼部侍郎黄观投河死。浙江按察使王良闻闻燕师入京,恸哭不已,其妻问何故,良闻说:“我将死,不知道如何安置你们。”其妻说:“这有何难,君为男子,乃为妇人谋乎?”于是,其妻从容投水而死。王良闻把他的妻子安葬以后,关闭房门,自焚而死。工部侍郎张安国闻燕师入京,乃与其妻归隐,舟至太湖,闻建文帝自焚而死,乃与其妻说:“食人之禄而存身于新主之世,耻莫大焉!”乃凿其舟而沉太湖。

这样的死事,不可胜数。

其实,这些殉难的读书人,只要他们投身朱棣,大都能够谋个好前程。朱棣杀人的时候,尚且还说,国家养士不容易,但朱棣不是李世民,他的胸中容不得反对他的人,哪怕杀再多的精英,也在所不惜。

谷应泰说,靖康之祸,死仅侍郎,而靖难之变,三千同周武之心,五百尽田横之客,蹈死不顾,前赴后继。所谓的“周武三千”,说得是周武王三千臣子一条心,打败了商纣王;所谓的“田横五百”,说得是田横不肯称臣于汉而自杀,他的五百部属得知后亦集体自杀。

士人自有士人的气节,古人云,士可杀不可辱!此之谓也。

可惜,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真要做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浙江开化华埠中学教师

1.《华埠中学 大明王朝的靖难之士》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华埠中学 大明王朝的靖难之士》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36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