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小A,女,高二学生。小A是一个从小就爱读书、好学上进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重点学校就读,父母对其学习的管教属于粗放式的,并没有过多加压。可是有一天她突然郑重其事地对父母说,她想休学。父母以为孩子只是学习压力大随口说的,没想到孩子真的从第二天开始就不去上学了,无论家长怎么说,老师怎么劝就是不肯去学校。休学的第二天清晨,父亲又催促小A去上学,从没打过孩子的父亲忍不住打了她,小A仍然无动

案例二:小B,男,初二学生。小B在班里成绩一直保持在前几名,忽然有一天就借着小感冒不去上学了,这场“感冒”一拖就是两个月,家长怎么动员就是不去了。小B跟妈妈说,不喜欢学校,不喜欢自己所在的班级。

案例三:小C,女,初二学生。小C上初中后,开始完不成作业,后来连课堂作业也做不完,小C说自己老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一堂课能走神四五次。但是,她能意识到自己走神,也能及时调整过来。自从上了初二后,她越来越觉得学习没有用,对学习失去兴趣。

案例四:小D,女,大一学生。因为住宿与同学发生矛盾,觉得老师偏向那个同学,同宿舍的人也看不起她,就申请了休学一年。父母怎样劝阻都没用。

很明显,上面的同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厌学。厌学,顾名思义就是不喜欢学习,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并在行为中有所表现。具体来说,会表现为认为读书无用、消极对待学习、逃避学习活动等。轻者,厌学的孩子对上学不感兴趣,但迫于家庭或外界压力又不得不走进学校。在校学习状态消极,学习效率低下,多思多虑,容易发怒,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看什么都不顺眼,对自己和别人都感到厌烦,每天如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重者,当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再也学不进去的时候,当他觉得上学学习对他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的时候,他就可能会从心底产生对上学和学习的厌恶情绪,最终可能会选择退学、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研究所曾在济南两所初中一年级抽取1564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感到学习压力大的占42.6%,考试紧张的占42.8%,不适应学校生活的占15.8%,考试成绩不好父母不能理解的占16.7%,有厌学情绪的占36%,感觉活着没意思的占16.6%。厌学情绪的占36%这个数字占调查数字的三分之一还多,这个数字非常惊人。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厌学呢?本文试着从两方面来来分析。

一、习得性无助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的价值,在学校中,成绩无疑是最容易能获得别人肯定与赞扬的东西。但如果学生不断的努力,却发现每次都考不到自己理解成绩,时间一长,难免会有失望与悲观的情绪,他们会觉得:我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这就想法很正常。

因为在成人的世界里,面对较难的工作,我们往往选择拖延、逃避。为了给自己的行为合理化,我们最常见的说法就是:我天生就不是干这个的料。

希腊神话有一个西西弗斯的故事:

西西弗斯每天将一块巨石推至山顶,然后巨石滚落山底,他又继续将巨石推至山顶,如此往复……西西弗斯永远徒劳地对抗着自己的命运。这个故事能够流传至今,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引发了人类的集体共鸣——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西西弗斯?渺小而不起眼,就算再努力也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不断的挫折,不断奋斗,不断的失败,最后是屡战屡败,让学生形成“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赛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可笑的是,人往往在讥笑狗为什么不再努力一下呢?实际上人与狗在这点上没有太大的区别。

因为心理学家随后也证明了这种现象在人类身上也会发生。如果一个人觉察到自己的行为不可能达到特定的目标,或没有成功的可能性时,就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或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学生的厌学,逃学就是这种反应。现实中被生活碰的都破血流的人往往是最后认为命运就是如此,实际上就是一种“习得性无助”。

解决措施:正确的心理干预,最重要的是建立信心。

如对成绩不好可以有以下几种归因:试题太难;我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我还不够努力,方法不当;运气太差。习得性无助的学生往往会归出为第条,将失败归因为稳定的自身因素。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引导他们归因为第条,使其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或引导其归因为第条或第条,这样就可以驳斥“我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的归因。象这样,经过多次耐心的归因训练习以后,习得性无助的学生的错误归因方式就能得到有效的纠正。然后在辅导针对性的学习,提高成绩,增强自信,就能使学生回到正常轨道。

二、人际关系问题

在生活中,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那就是都希望别人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如果不被别人接纳,无疑是痛苦的,当然不同的人对关系的重视程度不一样。有的人别人的一个眼神都能让自己感到不舒服,感到自己不被别人喜欢,甚至产生自卑感。

这样的人给人的感觉是冰火两重天的。他们对人有强烈的喜恶,并会反映出来。当他们喜欢某个人的时候,他们对他的感情就如同火焰一般炽热,但是当他们讨厌某个人的时候,就会完全的厌恶,愤怒。内心极度失衡。

这些人非常在意人际关系:甚至有很强的链接,有人因为人际关系矛盾高考都不考了。上文的案例4就是这种问题。有人爱美人不爱江山。历史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钟子期与俞伯牙都属于此类人。

如果学生是此性格的人,在学校中他与好朋友吵架了或者他敬爱的老师得罪他了,甚至他暗恋的女孩喜欢上了别人。这对学生的内心冲突是巨大的。如果学生不能正确看待或者处理这种矛盾冲突。那么内心的煎熬可想而知,想想梁山伯没有祝英台的感受。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为了保护自己,只能退避三舍你,暂时离开让他难堪的地方。

解决措施:1.换位思考,有“同理心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罗杰斯针对医患关系中的医生提出了“同理心”的概念。“同理心”是指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的处境,对他人的情绪和心境保持敏感和理解,在与他人交流时体验到对方的内心世界和感受,并能对对方的感情做出恰当的反应。站在他人的位置看问题,想人所想,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母亲在圣诞节带着5岁的孩子去买礼物。大街上回响着圣诞赞歌,橱窗里装饰着彩灯,可爱的小精灵载歌载舞,商店里五光十色的玩具应有尽有。

“一个5岁的男孩将以多么兴奋的目光观赏这么绚丽的世界啊!”母亲毫不怀疑地想。然而她绝对没有想到,儿子却紧拽着她的大衣衣角,呜呜地哭出声来。

“怎么了,宝贝?要是总哭个没完,圣诞精灵可就不到咱们这儿来啦!”她很不理解,为什么孩子对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不感兴趣,而要不停地哭泣。

“我……我的鞋带开了……”

母亲不得不在人行道上蹲下身来,为儿子系好鞋带。母亲无意中抬起头来,啊,怎么什么都没有?——没有绚丽的彩灯,没有迷人的橱窗,没有圣诞礼物,也没有装饰丰富的餐桌……原来那些东西太高了,孩子什么也看不见。落在他眼里的只是一双双粗大的脚和妇人们低低的裙摆,在那里互相摩擦、碰撞,过来又往去……

真是好可怕的情景!这位母亲第一次从5岁儿子目光的高度眺望世界,她感到非常震惊,立即起身把儿子抱了起来。

在母亲的眼里,呈现出来的是个五光十色的世界,可是她的孩子却对这个世界不以为然,感到苦恼。因此,她对孩子的行为表示不理解。如果不是她弯下腰去为孩子系鞋带,她可能永远不知道孩子眼里所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2正确认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但如果我们对人性有理解的话,也许你发现另一个真相:我们厌恶的也许恰恰是别人喜欢的,比如你讨厌讲道理,有人就特别喜欢讲道理。你特别讨厌吃辣椒,别人就偏偏喜欢吃辣椒。

己所欲,勿施于人,说的自己喜欢的也不要想当然给别人。有的人喜欢规则,有的人就讨厌规则。我们一定让别人喜欢自己的喜欢,这就有了问题。我们要看到人格的差异,就如一句俗话说:“你以为的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但不要奢望别人一定像你对他那样对待你。

济南心惢教育咨询

业务范围:

1. 孩子对学习没兴趣、厌学

2. 经常神游,粗心大意

3. 聪明贪玩,自制力差

4. 学习努力,但效率低

5. 偏科严重,学习没信心

6. 对未来从事什么职业感到迷茫

7. 人际关系发生矛盾,心理、生理健康失调

1.《学生厌学 学生厌学原因及纠正方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学生厌学 学生厌学原因及纠正方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63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