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之一,壁画更是其中十分耀眼的瑰宝,但保护现状面临诸多问题。为此,日前在四川美术学院举办了“第三届‘一带一路’壁画论坛——传统壁画的复制与修复研究”。

论坛由中国美协壁画艺术委员会、四川美术学院、重庆美协共同主办,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重庆市新媒介美术创作重点实验室、重庆美协壁画艺委会共同承办,聚焦传统壁画的复制与修复主题。

▲牡丹 临摹敦煌北魏254窟降魔变 局部60×90cm 2014年

作为一个文化遗产大国,文物保护责任重大之余,专业人才培养亦不可忽视。中央美术学院修复研究院院长王颖生在论坛上表明了他的担忧:

一方面,主流的西方修复理念和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品种繁多的艺术品,有时甚至将所谓的修复变成了实质性的破坏;

另一方面,我国的艺术品品类繁多,需要不同专业基础的专门人才从事专业修复,而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教育的缺失,使得从业人员的专业基础参差不齐,后续人才严重匮乏。

中央美术学院在近十几年里陆续建立了各自专业的保护修复工作室,并成立修复研究院,这对于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中填补学科空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等院校的修复专业建设迫在眉睫。

▲李佛 临摹克孜尔石窟第179窟《善爱乾达婆王》147×80cm

西方修复理念与本土艺术品

材料的误解使修复反成破坏

中国有专门的国家文物局对现存文物和未被发掘出来的地下文物进行统一的保护管理和修复发掘,但建筑、雕刻、绘画、镶嵌等品类繁多的艺术品保护需要不同专业基础的专门人才从事专业修复。

遗憾的是在中国由于文物保护与修复在教育系统没有建立专业教学,从业人员除近几年从欧美留学专事油画修复的少数海归,大抵是文物自行培训以及近几年国家遗产院及文博部门聘请外国专家来华短期办班讲座培养出来的队伍,专业基础参差不齐、后续人才严重匮乏。

各个单位因行政级别、规模、地理位置、财政拨款不同在修复上差异较大,中国文物保护现状面临诸多问题,修复人员素质和水平因无学院系统的审美教育和对材料与造型能力的认识与掌握,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学院这一学科专业的建设已经到了时不我待的紧迫时期。

目前所聘外国专家带来的均是西方的修复理念与方法,与中国本土艺术品在承载材料及绘制材料的不同而岀现巨大的误解,以至所谓的修复变成了实质性的破坏,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众多专家十分堪忧的现状。

▲刘凯、田又丹、罗舒宁、奉玲玲、杨柳岸、黄盼、赵艺萌、朱良机、高晨栋、刘晓彤临摹《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局部 木板布本矿物颜料 235×345cm 2018年

修复,无论在中国本土、欧美、日本等国家都有各自不同的理念和传统,中国传统的建筑、木作、雕刻、彩塑、镶嵌、重彩、纸本、绢本绘画的修复传承有序,历史悠久自成体系。

全国各大博物馆、文化机构、大学和民间都有大量作品因保护、保存不善或年代久远绘画材料的自然老化亟待修复。

▲董希文 临摹敦煌壁画莫高窟北周第428窟降魔变

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国家遗产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馆、陕西博物馆、敦煌研究院有较强和较为完善的工作室设备和人员配置,能承接一定数量的修复工作,但由于中国高校没有修复专业,现从事专业修复的人员或毕业于物理、化学、地质等专业,在掌握高科技设备方面有优势但不太具备美术专业知识,或美术专业毕业但又在物理、化学、地质、材料和设备方面不足,后续人材匮乏严重妨碍着这一行业的发展。

▲刘晓彤临摹永乐宫-水星神 180×96cm

但中国画“修善补全”的修复理念被质疑与国际标准尚未接轨,油画作为外来画种传入中国百年,20世纪的先贤们分赴国外学习了欧美、日本等国的油画技法,但他们走出囯门前大都仅俱国画基础,很多人是怀抱中西结合的理想并未按照严格系统的油画程序操作,学成归国后由于条件所限在材料、颜料的选择也很随意,又历经战乱、自然灾害加之文革,都对油画的绘制、保存、修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油画的发展经历了艰难复杂的历程,给现在的修复也带来难题和从未遇见的课题。

▲李振甫 临摹敦煌壁画莫高窟北凉第272窟听法菩萨

中国油画的修复与保护主要学习借鉴西方的理论和技术,至今尚未与国内艺术品修复相互结合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操作,国际标准通常是不按画种来划分,而是按艺术品的材质划分,如有机类、金属类、纸本等。

▲段文杰 临摹敦煌壁画莫高窟盛唐第130窟都督夫人礼佛图

中外修复行业古已有之,欧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战争中受损的雕刻及金银器皿由从事小工种的画匠和其他行业的工匠主持修复。

被完整记录下来的修复案是科波·迪·马柯瓦多的圣母像,在公元一千两百年底修复师对其进行着色,只是当时为条件所囿,不能像现代修复科学化系统化,修复者大多数为信徒对所从事的工作有宗教般的虔诚。

六百多年后,现代修复学基础理论奠基人切萨莱·布兰迪出版了《修复理论》,布兰迪把自己从业30多年的文物保护和修复经验与心得尽收书中。在600多年里曾出现多种理论和派别,有的观点甚至完全相悖。

▲王岩松、白翔 临摹《须达拿本生图》30×27cm 新疆克孜尔石窟第38窟 2015年

如今国际达成共识的三大原则:一可逆性、二兼容性、三可辨识性。这三个原则出自布兰迪修复理论中所强调的材料的三个特性。

“可逆性”是指在修复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任何措施都是可以逆施的,可使作品恢复到修复前的状态;

“兼容性”是指对材料选择一定要与原作材料能匹配,尽量相似以避免因材料的差异带来新的修复问题;

“可辨识性”是对原作缺失部分的补全修复而言的,补全部分应与原作保持整体和谐色调一致,但应与原作有区别。

世界各国的修复师在操作中大都遵守这三个原则,这种结合现代科技手段的修复理论和方法及标准对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自成体系的中国建筑、木作、雕刻、国画等修复产生了冲击,中国的修复原则与国际标准接轨还是刻意区分不仅仅是学术问题了。

院校文物修复专业

着重在文物鉴定,修复成点缀

目前国内高校目前真正意义建立艺术品修复专业除中央美术学院外还没有一所,据了解高校系统,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文物保护与修复;

北京大学:文物保护科学;

首都师范大学:文件鉴定与保护专业;

南开大学:古代文物;

中央民族大学:古代文物研究与鉴定;

吉林大学:文物研究与文物保护;

上海师范大学:油画修复专业;

山东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

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

景德镇陶瓷学院:古陶瓷鉴定;

西北大学:文物鉴定;

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与文物研究;

南京艺术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文物修复专业;

金陵科技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

及保定学院、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等约31所院校建立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

各个院校专业着重点在文物鉴定,修复是点缀,因为文物修复需要国家文物局核定资质颁发证书,都不是真正意义美术类的修复专业。

▲徐海翔 临摹永乐宫壁画90×180cm 2018年

▲张一梦 临摹西方广目天王像 60×60cm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壁画系、人文学院、国画学院、美术馆在近十几年里陆续建立了各自专业的保护修复工作室,修复研究院成立以后对美院修复资源进行整合,壁画系一工作室还承接了《中国传统壁画教学、保护与修复》的国家课题,教育部已投入资金1200多万购置了设备,率先在高校按国际标准备建立的科学实验室正在建设过程中,2009年始一工作室在孙景波先生领衔下,在山西大同华严寺、善化寺、灵岩寺续三百年香火重绘、复制、揭取的传统工笔重彩壁画,获得了业界的认可与好评。

中国画学院在上世纪50年代由刘凌仓、陆鸿年、王定理先生参与主导的山西永乐宫建筑壁画因修黄河三门峡水库而整体搬迁,是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案例,油画系、人文学院、美术馆也都分别在油画、纸本、卷轴画修复上参与了国家重要课题,取得了专业认可。

▲邓凤婷 临摹法海寺壁画局部40×50cm 2018年

可以说,中央美术学院建立修复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中具有填补学科空白的重要意义、基于中央美术学院60年的学术积淀是可行的,这应该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件大事,是中央美术学院真正意义的专业增长点。

聚焦论坛

相关论点

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程旭以“韩休墓发现与壁画的文化内涵”为题做主题发言,他表示:近年来,博物馆和公安机关、考古院成功合作多次,不仅接收了大量的珍贵文物,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壁画揭取、保护经验,韩休墓经过近三年的科学发掘,除《乐舞图》《山水图》《朱雀图》整体搬迁外,其余均以传统方法揭取回馆,基本修复完毕,整体搬迁的三幅壁画修复方案也在制定中,喧嚣几年的韩休墓发掘终告一段落。

▲朱雀图

▲山水图

中国美协壁画艺委会副主任、敦煌研究院研究员侯黎明,从临摹的意义、方式以及目的对敦煌壁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陈展部主任张青,代研究院院长席九龙发言,系统地梳理了永乐宫壁画的搬迁过程。

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员李波表示,就古代壁画保护而言,对其保存环境实施有效的监测和控制或干预,甚至是壁画本体的前瞻性防护措施,以提升壁画的风险预控能力,最大限度地防止或减缓环境因素对壁画的破坏作用,是预防性保护古代壁画的关键。敦煌研究院研究员侯黎明建议,通过临摹梳理古代壁画制作程式及技法,研究总结敦煌壁画独特的绘制技法,从而更为有效地传承敦煌壁画独特的技艺体系。

▲黄怡慧 临摹敦煌-057窟美人菩萨 72x60cm

中央美院教务处处长孙韬认为,修复壁画要敢于且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壁画的复制品在将来除了运用于艺术本身的价值之外,应更好地运用在对于原址的保护和公众美育教育上。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郗海飞亦认为,应该积极倡导运用数字复制技术,更好地为传播传统壁画服务。

鲁迅美术学院教授陈建军也提议向政府倡议建立中国壁画博物馆,实现对壁画的有效保护,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传统壁画艺术;龟兹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叶梅希望与更多的院校进行合作、交流,形成高校与研究机构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雄飞认为,只有对材料有足够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积极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才能更好地运用于壁画的复制与修复。

▲凯迪旦 临摹克孜尔石窟第14窟《闻法天人》50×60cm

▲张婷 临摹克孜尔石窟第189窟 《闻法菩萨》73×61cm

▲高艳 临摹克孜尔石窟第80窟《乾达婆王》 117×91cm

·有一种爱叫做点赞·

-END-

文 | 王颖生

原标题:激活千年|高校的修复专业建设迫在眉睫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1.《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 文物修复人才急缺:高校重在文物鉴定方向,文物修复只是点缀》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 文物修复人才急缺:高校重在文物鉴定方向,文物修复只是点缀》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63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