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以生活在20世纪的现代人来研究2500年前佛教的生活和教义并不容易。当时印度的宗教思想和社会习俗“远离神圣的日子”。而且佛教传入中国是靠翻译的。由于汉语和梵蒂冈语言的特殊结构和不同的文章体系,复杂而简单,把梵蒂冈变成中国很简单。如果过于简单,必然会陷入晦涩,所以早期的中国翻译经典不容易读懂;没有解释很难理解。最糟糕的是失去了初衷,不是没用,而是有害,而更低级的是“有种东西像嚼米,像人”,让人吐槽。那就是失去了精神,只为保存糟粕。这说明很难翻译,几乎不可能。
语言障碍是理解原始佛教的障碍之一。但早期来华的传教士并非直接来自印度,而是来自其他地区和其他国家,如波斯的安世高,月氏的扶持,龟兹的白法祖,康居的康森辉,以及中亚和南海西部的其他人。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关系,也由于本土宗教和外来宗教的接触,从上述地方传入的中国佛教不能说是没有变质的纯原始印度佛教。这就好比今天的日本佛教不同于中国或者西藏的佛教,甚至于8、9世纪密宗盛行的印度佛教,也不同于公元前5世纪释迦牟尼佛传播的佛教。这样,这是一个历史问题,因为佛教是随着时间和地点发展变化的。
如果只把自己局限在某一个时间或某一个地域,就可以说:“只有这个是佛教,没有别的。这就相当抹杀了史实,嘲笑“瞎子摸象”是必然的,因为佛教是复杂的。要深入了解它,就要从佛教史的研究入手。第一步应该是研究原始佛教的建立与其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其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生活和教义。如果是,那就是脚踏实地,不是虚无缥缈。谈到历史上的佛陀传记,中国不同时期的翻译经典大多是从梵文翻译而来的,如佛经、佛经、过去和现在、十二行、通过佛陀的赞美、通过拉丽塔-维斯塔拉或普尧的神通游戏、方广的庄严经文,它们的完成日期至少是佛陀进入和灭亡后的数百年。
这一时期写的作品并不清楚事实的真相,所以有些佛陀的人格被渲染为“超人”、“神化”或“神话”——因为他们崇拜佛陀的伟大人格和崇高教义,他们的信徒对此有着最深切的尊重;他们认为佛的地位超越了印度的梵天神、帝师、神等等,拥有《沙门果经》所描述的各种神通。这个意向还不错,但结果是人在佛性上有一种“人与神无分别”的感觉。就其影响而言,好的一面是大部分佛教徒对佛有虔诚的信仰,尊他为神,坏的一面是他被异教徒斥为“迷信”。其实历史上的佛不是神话,佛教也不是迷信。这是处理佛教历史的人都知道的,不可辩护。但是,在未来,我希望佛教徒沿着历史的道路去认识佛教。并且尽量避免“迷信”的嫌疑。如果是以此为目的,那么把《大盘经》从华南翻译成中文,应该对历史佛的理解有相当大的帮助。
“大般若涅磐经”之一,在西藏汉译英中曾有过多次描述:一是西晋白法祖译《佛泥经》;二、东晋翻译的《大般若经》;第三,泥如经书,东晋翻译不包括译者;4.龙阿迦玛,第二卷至第四卷(游行经),由姚钦佛、叶舍、朱佛译,第五部普涅瓦经四十卷,由昙无谶北良译。除了第五项,第一项到第四项似乎来源相同。它们是佛陀进入涅槃之前短暂生命的现实主义。虽然互不相同,但细节上略有不同。和原来的巴厘岛人相比,也有差距。可见不是从巴厘岛翻译过来的,而是从梵语翻译过来的。
因此,将这段经文从巴利文翻译成中文是非常重要和紧迫的。这部经是阿迦玛地迦-尼卡亚三十四部经之一,名为摩诃-帕里尼巴纳-苏坦塔,其译本最初由英国巴厘圣典学会出版。写于佛陀死后不久(约公元前四世纪),与王舍城的第一部藏书关系密切。这部经的第六章提到,佛祖去世那天有一个叫苏巴陀的弟子。晚年出家时,他不仅没有对佛陀的去世表示悲痛,而且还公开向比丘的僧侣宣布,佛陀在世时,他们经常受到他的警告,要走恶,要做好人,他们很恼火;现在他们死了,想干嘛干嘛就能获得极大的解放!如果不制止这种趋势,很大的可能性就是佛教僧团和既定的教法崩溃,佛陀的教法原则被误解。
第一部《摩诃-瓦格加王舍程集》是根据巴厘岛法律的藏品大集锦,开始纠正这种蛮荒思想。释迦牟尼认为苏八陀的疯狂会有不良影响,于是召开大会,一起讨论和记录佛陀的教诲和戒律,让大家遵守。在会议过程中,阿难被问及放弃的小戒是哪一个,即根据佛经第六章第三节。因此,如果我们接受第一次收藏是在公元五世纪,那么佛经的一些最原始的部分应该是在佛陀死后才完成的,尽管据说巴利文经文是在公元43年写在锡兰阿鲁4阿鲁阿维哈拉石窟的书里的..
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如何保存和传播古印度经文。在使用纸和铅笔或贝叶文字之前,人们被口述。其遗存在佛经中仍能看得一清二楚,有许多重复的表述,并不太多余;它的作用是方便记忆和背诵。站在现代人的立场来看,它是相当迟缓笨拙的,但却是当时那个地方传播文化的唯一工具,真的不应该受到指责。佛教的历史有一些重要的观点,如教义、僧团制度、佛陀的现实生活、当时的社会环境等,今天可能会单独讨论。
一、教学原则
公元前5、6世纪左右,印度宗教思想认为人生是痛苦的。要想脱离苦海,寻求幸福,就必须抛弃家庭生活,一个人生活,乞求一个和尚的生活,目的是摆脱慕迪。如果我观察印度教的传统宗教和社会生活方式,我把我的一生分为五个或五个阶段,比如梵语时期的梵天、家时期的嘎哈斯特亚、森林时期的梵天和第四僧时期的桑尼萨。换句话说,每个印度人在晚年都必须拒绝出家。当时,宗教思想和实践对佛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在二十九岁的时候,他放弃了骄奢淫逸的宫廷生活,出家追求真理。他真的要有意识。在随后的四十年里,他所阐述的主要教学原则是:四谛--苦谛、苦谛、苦谛、苦谛、道谛。如果人们对此有深刻的理解,“他们已经耗尽了他们的欲望,摧毁了他们的事业,再也没有收到生命。””(第2章,第1-3节)。
人之所以“在生与死之间长途跋涉”,是因为“不知道四圣真言的道理”。以生老病死等现实生活的痛苦为基础,发展成“行而不知,行而知…”等十二因学说,因果报应,来生等。它的做法是持戒、修持、发展智慧。人若获得智慧,“心必从漏中解脱——欲漏、有漏、见漏、不知漏”(第2、4章)和第4、2章,再辅以八义、四心、四秦征、四神、五根、五力、七菩提等次的修持方法(第3、50章),服期可证圣果(第5、27章)若有人证明阿罗汉是四果之一, 那么他就是“所有的漏洞都已经用尽,一切都已经完成,已经做了应该做的事情都已经做了,他永远不会转世,永远不会遭受生死轮回”。
那是“佛果”的同义词。公元5、6世纪,“佛”和“阿罗汉6”是佛常用的形容词,没有高低之分。这一点可以在佛十中看到,比如“阿罗汉,Sammasambuddha”的约定。佛陀非常重视这四种果,所以当他向他的最后一个弟子苏提到佛教优于外道六部的原因时,就是因为“外道各部的方法都是//k0/]虚无缥缈,没有沙门果”和没有八路(第5、27章)。当然,佛陀的“中道”学说,应用于哲学、玄学和宗教实践,也优于外国道的极端主义。此外,佛陀非常重视“无常阿尼卡”的思想。
虽然这是因为弟子们听说他马上就要进入涅槃,发出一种悲哀的感觉,他安慰他们,但是佛陀彻底地观察和划分了宇宙生命,透明了它的因果关系,彻底地遵循了真理,所以他的教导是:“一切事物都是那么真实,离我们最近的人都会与我们分离。一个事物的诞生和形成,必然要分离,所以不要游离。这怎么可能,肯定没有这个道理!”(第3章,第48节)。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错综复杂的元素组成的,比如一台大机器,它的几百个零件,比如车轴、发动机、车板、汽油、司机,必须一个个走火入魔,才能发挥作用。它不是静态的。有时机器有故障,需要修理。如果太旧了,无法修复,那就只好废弃,可以说是机器的“寿命终结”。
与机器相比,人类的寿命很短。几十年的人生其实就是一个瞬间的事;繁荣只是柯南的梦想。因为人类的生命是由四(土、水、火、风)五蕴、六根,以及无数种细胞组成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关节、皮肤、毛发等。,通常由饮食、营养、药物、衣服、房屋等提供和保护。,为了生存而展开各种活动。但是这个“活机器”的寿命是有限的。活到100岁,再到80、90岁,是“难能可贵”的,因为“人生难得70年”早已众所周知。平均六十年,也就那么一瞬间。
因此,李白、苏东坡等百子感叹“人生如梦”,“若从其变观之,天地不能诚一时”;虽然秦皇学者和汉武学者服用仙药求长生,结果是零。他们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他们违背了佛陀的真理“万物无常,这是生与死的规律”。这种“无常”思想与四谛的“苦真”密切相关,因为“非永恒”就是“苦”。佛教的三印:苦、无常、无私,前两者本书已有论述。第三项没有提到,也许是因为它很快就会死去,没有时间和了。而且因为各种“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我无
二、僧团制度与遗产教育
佛教成为一个有组织的僧团,后来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宗教之一,这可能不是佛陀本人所期望的。据说佛陀刚诞生时并不想让世人知道真相。但自从他在罗谷岩转学法轮后,就以中道四谛八正道的教义向五笔丘传道。在随后的四十五年里,他说自己过得很好,没有过得很好;又吩咐门徒出去传道,传到边境,用当地的语言传讲给人听,以博取人心。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派使臣或传教士到印度、克什米尔、希腊等西南亚国家传播佛教,起初并没有受到佛陀传教精神的影响。
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僧伽的重要性和使命。然而,现有的僧侣团体——由来自不同家庭和社会背景的僧侣组成,共同生活在一座寺庙里——是不可避免的。例如,德瓦达塔和六组僧侣的行为就是它的先例——他们必须建立戒律或宪法来共同遵守它。违反者受到惩罚或拒绝,僧伽会的所有成员将以民主的精神和方式执行。在《大藏经》中,以“木叉·普拉蒂莫克沙”为首的法藏应运而生,它是僧伽罗人的宪法和法律以及一些常见的生活礼仪,如传三昧戒、授比丘戒、半个月念经、夏天坐禅、安定下来后自由自在地生活。一开始很简单。比如佛陀在世时,“传戒”的仪式是“善至比丘,必自降”。(但是我不相信没有剃须刀的帮助会自动掉落!)。然而,经过很长时间,它们逐渐完善,成为众多法律的集合(四部法、五部法等)。).
事实上,在佛陀去世之前,鲍罗迪·木叉的7条重要戒律,如鲍罗迪的帕拉吉卡和桑加·瓦萨的桑加瓦萨,应该早就完成了,佛陀的最后遗产成为使僧侣的组织和礼仪趋于严格和完整的前奏。从这部佛经中佛陀的遗产,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僧伽未来的关心和他对人的友好态度。他伟大的人格令人钦佩。虽然他是佛教的创始人,但他并没有冒充“领袖”。他说,“如果人们这样做,他们会说,‘我将引导僧伽。或者“僧伽依靠我”。“这个人应该为僧伽建立教义,但是如来不这样认为”(第2章,25节)。他教阿难做一个灯塔,用自己做一个灯塔,不依赖别人。他还明确表示“如来从法无密,小气不传。”(第2章,第26节)。也就是说,他所知道的一切都教给了他的弟子。他告诉魔鬼,如果他的弟子没有学习教义和建立佛教,他就不会进入涅槃(3,35章)。不仅如此,他还怕自己死后有人误解他的学说,特地授与辨证“四大教法”(第4、5-12章)。
为了让梵蒂冈留下来,他教给了他的弟子各种“富贵法”(第1章,第6-12节)。他恳切地劝他们要心平气和地生活,要一心一意地生活,要学会如何修行,才能玩得开心。提到这些欣欣向荣的法律,源于毕明告诉莫吉部长陀,瓦吉是无法征服的,因为它们都符合过去的法律法规,它们的行为符合道德标准(第1章,第4-5节)。牧师走后,用各种兴盛的方法教导和劝诫门徒。虽然内容略有变化,但他强调,无论是在家还是僧侣,都应该遵守道德伦理规则,依法行事。如果是这样,他们只会繁荣而不会毁灭。如果他对佛教的未来漠不关心,那么他可能不必详细列举比丘的繁荣规律,因为他讲的是人的繁荣规律。
佛陀去世前几个小时,他警告弟子们以下几件事,其实可以说是他的意愿:(1)僧伽对女人的态度,连话都不要跟她们说,要警惕。(5章9节)(2)皈依佛门,想出家的,四月读书。(5: 29)(3)佛陀死后,弟子应以他所说的法戒为导师。(第6章,1节)(4)比丘之间应该有专有名词——年轻人和老年人的顺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体。(5)对新疆那比克古应施以梵天刑罚。(6)如果有疑问,请他们避免后悔。(7)“因缘法包含先天毁灭,故应从精进证中获取。(第6章,1-7节)上面列出的第七项是佛陀的“最后遗产”。之后一代大师因为他的沉默而死。
三、佛陀的最后一生
现代人要想彻底了解佛陀一生的真实图景,从他出生到死亡,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有些“佛传”,不管原文是梵文还是其他语言,写出来的时间至少是佛陀去世前几百年。在此期间,佛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广泛传播,并使许多信徒皈依。出于某种原因,宣传者用“神话”的颜色夸大故事,即谣言是不真实的,或两者兼而有之;比如佛是从右肋生的。他出生后,自动走了七步,宣称“天与地是我的专属”。
这种奇迹似乎不可能是正常的。说人佛被“神化”了,是一种恰当的解释。幸运的是,这部经文中所包含的佛陀的临终生活可以帮助我们研究他晚年生活的现实,尽管它也涉及到“神话”。然而,如果把历史部分与神话部分相比较,前者更多,后者更少。现在,我给大家澄清几件事:第一,佛陀和他的最后一个弟子苏谈话时,说他二十九岁出家,已经五十一年多了(第五章,第二十七节),总共八十年左右。稍早,他对阿南说:“今年我老了,我要死了,我的旅程就要结束了,我的生活也要充实了。我们银行80年了,比如旧车,容易修,还是可行的。”(第3章,第27节)。
如果允许的话,佛祖80大寿,似乎是没有嫌疑的。第二,有关于佛陀病逝的详细记载。刚开始在□舍里附近的白露瓦村定居避暑时,突然患了严重的痢疾,险些丧命(2,23章)。后来,铁匠可怜的达建立了一个斋戒所,为佛陀提供苏卡拉-马德瓦;晚饭后,他“突然患了严重的血痢,疼痛难忍,奄奄一息。””(第四章18┃21).结果佛陀病倒了,去看守所涅槃。根据这件事,我们绝对相信佛是历史伟人,不是“神”,不是“神话”。因为他的痛苦而死,与常人无异。苏卡拉-马德瓦,达到贫穷的食物,应该是菌类。这种真菌有时有毒。作为供应商很差或者无毒。但是佛,80岁了,因为年龄影响健康;而且因为食物过量,很有可能生病。
但是,有一点让人费解。为了它的缘故,明确指示可怜的达要把他所有的檀香耳朵都给佛,不要给碧竹的僧尼。他还下令把剩下的挖出来埋了。原因是除了如来之外,非梵天、恶魔、人类都能很好的消化(第4章,18-19节)。如果是这样的话,佛陀似乎在吃之前就已经预言了它的特殊性质。不幸的是,他因此得病,却死不起。1942年,作者用英文写了八篇手稿,题为《苏卡拉-马达万德和佛道》,发表在印度班托尔卡东方研究所25周年期刊上。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一下。第三,历史佛的另一面是他对人的善良态度。他总是很仁慈,很有说服力。比如阿难失手,佛祖快死了,还在学习,却没有证明真相,就靠门哭。佛陀用好话安慰他,称赞他的美德(13┃16).,第5章
游行者苏八陀临死前几个小时,急于见佛解惑。阿难病重,几次拒绝。佛陀得知此事后,立即命其谒见,并对其说法提出质疑,从而成为佛陀的最后弟子(5章23节)。我想象一个将死之人的情况。但他会不惜一切代价扣动扳机。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不可能的。佛陀说,人们不选择富人和穷人,从国王的大臣到民歌,如歌手□婆婆梨,并接受伊芝斋提供的花园(第二章,14┃20).
其他人可能对此有所顾虑,但佛陀不是。而且佛陀的弟子来自印度各个阶层,不是婆罗门,就是最底层。佛陀对他们一视同仁,一视同仁,于是有了“四河入海,不再是河之名;四姓和尚,皆释。”9的名言。在恶劣的社会阶级制度下长大,佛陀深知这一点。虽然他没有主动销毁,但他申请的僧人显示了他的反抗,几乎没有嫌疑。如上所述,历史上的佛陀,我见过,是理性的,他更注重道德伦理。一切都符合规律,他伟大的人格和为人处世都是出类拔萃的。如果我们视之为“神”或“神话”,其实是在侮辱和亵渎释迦牟尼佛!
第四,佛陀进入了灭亡时代
历史佛的另一个重要点是,他进入了灭绝时代。十位中西学者关注这个问题,并多次讨论。至于今天,学者们已经普遍承认了以下日期:佛陀出生:佛陀于公元前563年进入并去世:公元前483年。这个结论是根据巴利文写的岛史11地瓦姆萨和12地瓦姆萨得出的。两部史书以古印度和锡兰的传承为依据,说阿育王阿索卡的祖先钱德拉古塔于公元前321年成为莫吉托王,在位24年;他的父亲宾图·沙罗·宾都萨罗在位28年,之后的四年没有君主掌权。
阿苏加国王于公元前265年继承其父王位,在他即将登基之前,佛陀于218年被灭。基于此,结果是:265+218 = 483(佛灭),483+80 = 563(佛生)。此外,费长芳《历代三宝》中的《圣点录》也与此推算类似,作者在几年前用英文写了13篇文章,名为《阿斯都约夫陀德录》(AStudyoftheDottedRecord),发表于1965年的《美国东方社会杂志》,指出高南关于14尊佛像相继进入并死亡的决定是公元前486年的错误。请参考。
动词 (verb的缩写)神话
至于历史上佛陀的生平,这部经的贡献如上,现在涉及到“神话”或“预言”的部分:1。佛陀渡过恒河,似乎使用的是神奇的力量,而不是船只和木筏的帮助(1,33章)。佛陀因为恶魔的催促而放弃了生命(第3章,34-37节)。他已经给过好几次很难暗示和尚能活很久。但阿难不明白佛陀的意思,也不求教(3章1-6节)。所以佛陀舍命时,阿难被佛陀谴责,说是他咎由自取(第3章,38-48)。玛拉这个词有多种解释。如果我们从心理学或伦理学的角度来看,它可能是我们邪恶思想或邪恶欲望的“化身”。
但有一点困惑的人是:为什么佛陀需要弟子的开悟,要“活抢”?根据佛陀的年龄和健康状况(当时他已经80岁了),即使阿难佛要求“活下去,抢过去”,佛陀还能活得长久,长生不老吗?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但按照它的教学原理,“一个事物在诞生和形成的时候,是不可避免地要分离的,所以是不可能解离的。”“看来,长生不老,几乎不可能,并没有引起佛陀的注意。3这段经文说,佛陀时代巴塔利村的帕塔里玛是帕塔里普特拉(现在的帕塔纳),后来是阿育王的首都。大约200年后,一个荒芜的村庄变成了城市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经书里提到,佛陀住在村子里的时候,看到几千个神灵在那里划定他的宅基地,说“这个帕塔利卜塔将成为一个大都市和商业中心……”(第1章,26-28)。
这有“预言”的意思。我们不应该怀疑佛陀的先知或“化身”。但另一种可能是这段话暗示了佛经的某一部分是在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加进去的。把“预言”放在佛自己嘴里,给“未来”的资本增添了不少色彩。4佛陀舍命时大地震(3,10章),死时下曼陀罗雨,而梵天、因陀罗等神则以颂致敬(6,10章)。后来在□魏的时候,众神暗示他们的意图是佛的遗骸应该从某个方向出城(第6章,14-18节),浊水突然变清(第4章,21-25节)。
以上几点似乎涉及到“神话”,但如果编辑这部经的弟子真心“相信”大佛应该受到“人间日”的崇拜。他是“天人之主”“天地之主,唯佛独尊”。他们用不可动摇的“信念”打破现实与理想的界限,认为它是“真实的”。虽然证明不了,但也证明不了。这种问题还是留着吧,留给别人来回答比较好。
这段经文的初稿是20多年前翻译的,当时作者还在印度国际大学读书。后来因为忙于各大学的教学科研工作,从印度去了锡兰,又从锡兰去了美国,这份手稿就存放在一个篮子里,没有时间整理。今年夏天,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仔细修改了几遍手稿,整个工作完成了,并邀请台北汇珠出版社出版发行。
在印刷发行方面,没有周宣德先生和顾先生的努力和热情,他们可能无法立即与世界见面。今天我想对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在此,我要向原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院长谭云山教授致以最深切的敬意,因为这段经文的翻译是在他的提示和指导下进行的。雨和春风的变化令人印象深刻。他为中印文化复兴和学术交流努力了40多年。
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的成立是其巨大成就之一。今天,他在印度菩提场——佛陀的早期启蒙——建立了中国佛教研究院——世界佛教学院。虽然时代不同,困难重重,但他仍然以无畏的精神向前奋斗。我用甜蜜的祈祷祝它早日成功。用现代语言翻译巴厘岛佛经在今天可能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如果有什么缺陷的话,还是尊重国内外大师的好。
1971年9月1日,巴州在美国爱与中国大学讲学
参考:
这是鸠摩罗什的翻译理论。
02 W.Pachow,comparative studiesinthemaha-Parinibbana-Sutta,第5─6页,Santineketan:Visva─bharathiena─Bhavana,1946 .
03 seet。w.and c.a.f. rhys davida (tr .,佛陀的对话,第二部分第51页┃ 191,伦敦:卢扎德公司,1959)。
04 W.Rahula,HistoryofBuddhisminCeylon,PP . 81-82,科伦坡:m . d . GunasenaAnDoc,1956年。
05 S.Radhakrishnan,《生活的工业观》,第82页,伦敦:AllenandUnwin,1949。
巴周:论巴利阿里佛经中的阿罗汉,《潮汐之声》,第51卷,1970年5月。
07 W. Pachow,a comparatiestudyofthepratimoksha,PP . 73-78 Santi Niketan:The Sino-Indian Society,1955 .
08 W.Pachow,“Sukara-maddavaand佛陀的道路”,载于《班达卡尔东方研究所年鉴》,银禧卷,印度,普那:1942年。
09参见曾益阿迦玛29: 09大正藏卷二,第658-659页。
10 1W。盖革,《大史》,引言,第二十六章,第2V.A .史密斯,《印度早期历史》,第49.3页,第3F . fleet,“The DayonWhichBuddhaDied”,载于JRAS1909,第9.4页戈帕拉·拜尔,《佛陀的时代》,载于印度古书1908年,第341页及其后。
11 H .奥尔登堡(编。andtr。该书第144-145页),伦敦:1879年
12 W. Geiger,The Mahavamsa,Introduction,P. XXVI,London: 1908.13W. Pachow," Astudyofte Dotted Record ",In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 Society,Vol.85,No.3,1965,pp. 342-8.14 W. Pachow,......................................................................................................................................
佛陀最后的人类时代
请关注更多内容:(也是我们的)
1.《涅盘经 《大般涅槃经》简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涅盘经 《大般涅槃经》简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799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