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前,一部著名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让观众想起了扮演姜文妻子“郭燕”的严晓频。她没有《阿春》那么风情万种,但她代表了一个典型的东方女性——温柔,知性,有一种含蓄的美。
本文作者采访了严晓频。
告别严晓频是在刚刚结束的金鸡百花电影节上。她来到唐山,带着将于10月9日上映的新片《我当年对你的承诺》与观众见面。这是一部知青电影。台下坐着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大叔大妈。当严晓频上台时,剧院里掌声雷动。“你看,郭燕还是那么好看!”
事实上,严晓频并不是“好久不见”,但她并不真的富有成效。她每年只拍一两部剧,剩下的时间几乎都留给家人。像她缓慢的语速一样,严晓频的生活和事业按照自己的节奏有条不紊地运转着。“艺术之路漫漫,有适合的戏,拍一点,别一直那么忙。”在严晓频看来,事业只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平衡生活的方方面面很重要”。
出身演艺世家却没想当演员严晓频的父亲是上海著名演员项燕。他凭借电视剧《上海晨报》获得了飞行奖和金鹰奖最佳男演员奖。她的母亲徐从莲是上海儿童艺术团的演员,出生在一个表演艺术家的家庭,严晓频走上演员之路似乎是顺理成章的。然而,她告诉记者,她从小就没有决定当演员。“我很想当老师,因为我小时候喜欢历史,人文,地理。”
然而,命运把严晓频带到了艺术的道路上。在高中的最后一年,表演系北京电影学院四年没有被招聘到上海。从小就听说过的严晓频很受诱惑,但她知道考试的难度,尤其是对她来说。当时爸爸妈妈鼓励她,“你要多一次经验,不用考虑能不能考上”。
也许是因为他没有期待太多,当他尝试的时候,放松的严晓频吸引了老师的注意力。“我早上八点半进考场,十二点半出来。我考了七八篇。”严晓频记得很清楚,“一个考场有25个人,最后老师会盯着两三个人。可能是我心态很平,所以表现的特别自然。”
顺其自然是父母教育严晓频的方式。从小到大,他们甚至不让严晓频去少年宫,怕她的朗诵会沾上音调。严晓频喜欢芭蕾,但她从未上过专业舞蹈课。她只是在家和妈妈练了几个简单的招式,仅此而已。“高中清明扫墓。在上海烈士陵园,老师让我背诵臧克家的《有的人》,这大概是我考电影学校之前唯一的一次表演了
大二就下矿井演女一号北电82班表演班,学生、仁华娜、在入学前就出演过电影,而是班里最年轻的,她开始感到压力。现在回想起来,严晓频对大学的记忆是努力学习。“老师对我们要求很高。前两年她很忙。她一周要看七八部电影,回来还要写作业。当时电影学院在朱新庄。晚上从小西田回学校花了45分钟。一路上大家都在兴奋的谈论电影。看很多经典电影给我们一个视野,从好的作品中汲取营养。”
大二暑假,出演了自己的处女作《金银湾》,该片由李的母亲金执导。这部戏是严晓频演艺生涯中最苦的一部。“我在山西放了整整一个暑假。我们不得不坐在地下200多米的笼子里。那里的女人不会放过它。导演和我都是特别认可的。要走十几个小时。上来之后,除了白眼睛白牙齿,全身都像黑木炭。”
但是19岁的严晓频当时并不觉得苦。相反,他觉得他的演员生涯丰富了他的人生经历。就像电影《我当年对你的承诺》一样,除了剧本让我印象深刻,电影独特的拍摄方式也让严晓频想“试一试”。“从北京开车到黑龙江,沿路边开车边拍戏,我很累。还好我体力还不错。这是我第一次到达中俄边境。如果不拍,我真的没机会去了。”
拿下“影后”她却选择出国1988年,刚刚毕业的严晓频与饰演《红高粱》的姜文一起获得大学生电影节“学士奖”最佳男女演员奖。但这不是她第一次依恋姜文。“1986年,我在上海电影厂拍《女儿的经典》,姜文在拍芙蓉镇。那时我遇见了她。至于第一次见面,我们俩都不记得了,可能是看他在中国戏曲里的表演吧。”
严晓频没有继续拍摄,而是选择跟随她的新丈夫去了美国。对于这一决定,严晓频之父项燕在他的《我的书》一书中回忆道,当时“整个电影产业已经不再美好,再也热不起来。批判圈的几个朋友给了她的建议,出路只有一个,演武侠片。如果你演这种片子,肯定会有轰动效应。然而,Piner是一个野心勃勃又固执的孩子。她说如果有必要,她宁愿放弃自己的演艺事业。她下定决心遵守诺言,去美国与她以前去过的丈夫团聚。虽然我们父母为她感到难过,但我们无能为力。这样走了三年,直到1993年,“北京人在纽约”的剧组才第一次回到中国。”
“那时候我小的时候,女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就想结婚了。现在看来太早了,但当时没想,也没想太多。”当严晓频到达美国时,他在一家中国卫星广播电台担任广播主持人。谁也没有想到,在异国他乡的这段生活,为她以后在纽约考北京人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和积累。
姜文觉得她适合演“郭燕”1992年,导演郑小龙和冯小刚带领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精英战士组成了《北京人在纽约》的摄制组,这是第一部在国外拍摄的电视剧,因此备受关注。
当时,在中国一家电台工作的严晓频以采访的名义去剧组与老朋友姜文见面,却意外地收到了出演女一号郭燕的邀请,原来这个角色直到即将开拍才确定下来。严晓频的出现让郑小龙眼前一亮。当时,严晓频没有读过原著,也不认识郭燕。然而姜文的那句“我觉得你挺合适”让她放心,于是她没有试镜就进了剧组。
由于资金有限,大部分船员住在中国五矿集团提供的大房子里,所以她和王姬成为了半年的室友,挤在同一个房间里。“我们住在房子的这一头,姜文住在房子的另一头。讨论剧本的时候,大家都会开玩笑的问,你今天是去‘江班’还是去‘王班’?”
影片很紧张,后期每天只能睡几个小时,直到晚上都不知道第二天拍什么。为此,严晓频每天都带着21部厚剧,虽然重,但让她觉得踏实。姜文似乎看出了她的担心,安慰着她。“肖品,我告诉你,你根本不用担心。一开始中间是一片混乱。最后还是有点乱。但是我告诉你,剪掉就好!”严晓频说姜文就是这样一个感性而真实的人,他的感情总是准确的。“剧组的气氛很好,大家都很开心。姜文说他拍《红高粱》才会有这种感觉
20多年过去了,剧组的老朋友也曾经谈过一次重逢,但一直没有意识到,因为彼此都很忙。然而,去年姜文和严晓频的一组自拍被发布在互联网上,并成为新闻。"当时,去年4月,姜文在杭州举办了个人作品回顾展."严晓频回忆说,“姜文是一个非常有个性、有趣、有思想的人。这是我和他合作时的感觉。他看待问题的方式和别人很不一样,他研究的很深入。他最喜欢的电影,比如《教父》,能看20多遍。可以看到镜头有多长,下一个镜头是怎么切入的,怎么转换的,非常详细。他对电影的热爱其实是在为他当导演做准备,所以他的电影很不一样。”
黄蜀芹导演80年代就很前卫后来“北京人在纽约”成了真正的火,完全出乎所有人的想象,严晓频自然回到中国发展。1994年,她接拍了著名导演黄蜀芹执导的电视剧《心虚债》,上海话版该剧在上海电视台获得了42.62%的超高收视率。
刚玩完《北京人》,再玩《上海人》,严晓频更像鸭子下水。“刚开始用上海话拍,担心有些字不标准。越弹越觉得用方言说台词很轻松很亲切,有一种生活的感觉。”这部剧的成功也源于此。“自然真实的戏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谈到导演黄蜀芹,严晓频印象非常深刻。“才华横溢的女导演们仍在努力工作。1988年,我第一次和黄导一起去欧洲参加电影节。她一直在飞机上写东西,记录当时的感受。”给严晓频印象最深的是黄导当时很前卫。在西德,是她第一次带23岁的严晓频去酒吧。“我第一次看到什么是朋克甚至同性恋。最让人惊讶的是,酒吧里有一个女孩,长发插在管子里,她的宠物老鼠就养在里面。当时我就觉得世界这么有钱简直不可思议。黄导对新事物很感兴趣,对我的影响也很大。”
近年来,导演黄蜀芹因为失忆很少露面。严晓频有一次去养老院看望她。可惜黄导没有认出她。“照顾她的小阿姨说,早上知道有人要来看她,等着有人敲门,她很开心。但是,她的记忆力下降得相当厉害,我觉得很难受。以后有机会再见到她,也是一种安慰。”
现在把兴趣转移到了朗诵上近年来,严晓频的拍摄节奏有所放缓,但她始终热爱并坚持表演。“国外有很多演员。过了黄金时间,剧慢慢减少,但还是在坚持。看到他们的经历,似乎给了我一种使命感。我要对自己保持很高的要求,不断给自己一些东西。”
她告诉记者,近年来她的兴趣已经转移到阅读上。“当你在舞台上写完一篇特别好看的文章,给全场带来的触动和演技是不一样的。”
“我不能马上看好文章,绝对不行,我怕最好的状态不对。”每次朗诵时,严晓频都会花大量时间提前彻底理解他的作品。比如在读林银辉的《四月天》之前,严晓频特意读了林银辉的传记,在她还不知道如何更准确地解读这首诗之前,就知道这首诗其实是她写给孩子的。
除了大声朗读,严晓频还重读了前一年的名著。“第一本书是《战争与和平》,是很多年前读的,但是年龄不同,对生活的感知不同,就像第一次读一样,特别精彩。上学的时候,我太小了。你看不到作品中的亮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可以从性能的角度看到新的东西。”
和两个儿子无话不谈除了表演,严晓频大部分时间都和家人在一起。她有两个儿子,大的快17岁,小的10岁。“我跟他们关系很亲密,花很多时间陪他们,跟他们说话,说开心的事,说不开心的事。现在他们什么都跟我说。”正因为如此,儿子没有青春期的叛逆,反而很阳光。
为了照顾孩子,严晓频放弃了许多在事业上努力工作的机会,但她一点也不后悔。从小到大,因为父母都是演员,严晓频经常有好几天没见他们,所以当妈妈的她特别关注这个问题。“孩子长得特别快,上了大学就离开家,所以我很重视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包括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
经常往返于中国和美国之间,严晓频的儿童教育也希望“两边夹脚”,“中国式的不要太紧,美式的不要太松”。首先,我很尊重他。虽然他是我的孩子,但首先他是一个独立的人。我告诉他们做你自己。等我年纪大了,成为最好的自己,我可能会提起。”
大儿子马上就要考上大学了,对艺术的热爱似乎继承了家族的优良基因。然而,严晓频并没有像他父母当年鼓励自己那样鼓励他的儿子。“艺术之路不易。作为终身职业,你要谨慎。喜欢的话可以有个爱好。你看,别这么早就定下来。”
对艺术要有敬畏之心直到现在,有些观众还会觉得“影视圈越来越有钱,却再也拍不出《北京人在纽约》这样的经典了。“对严晓频来说,一生中遇到一次这样的机会就足够了。
她承认现在的行业环境和当年很不一样,尤其是拍电视剧的时候。日常工作量特别大,拍摄特别快。“年轻演员很辛苦,压力比我们当时大得多。”在资本的情况下,那一年的创作氛围很难再找到,但严晓频仍然按照自己的高标准对待每一个角色。“现在基本都是我玩妈妈,但是每次都尽力玩点不一样的。我的经验是,如果一定要爱上自己的角色,就会有一种很微妙的感情的东西,可以更好的把握细节。”
时代变了,但严晓频相信好作品的标准不会变。“在我看来,这是一部‘真诚的作品’,演员必须对艺术怀有敬畏之心,才能沉浸其中。”
至于年龄的增长,严晓频也是以平常心对待的。在她的脸上,没有华丽的妆容,没有一丝医美,而是岁月沉淀下来的一种优雅与从容。“我特别接受人的自然规律。人到中年就是中年。人生是一段旅程。我尊重父母给我的生活。”
结束。正文/北京晚报记者李伟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西裱褙”,还有更多精彩在里面。
1.《北京人在纽约演员表 严晓频与《北京人在纽约》 姜文觉得她适合演“郭燕”》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北京人在纽约演员表 严晓频与《北京人在纽约》 姜文觉得她适合演“郭燕”》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840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