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结束后,选手们与评委合影。
《重庆日报》记者夏静正在发表讲话。
观众仔细听了记者的故事。
8月19日,重庆新闻媒体中心多媒体大厅里不时传出阵阵掌声。由市委宣传部、市网络信息办、市记者协会主办的第三届重庆“好记者讲好故事”首届区域赛在此举行。
我市新闻媒体的18名记者以演讲的形式分享了他们在职业生涯中的所见所闻和感受。经过激烈的竞争,重庆日报记者、重庆电视台记者廖、万州时报记者袁等7名选手晋级半决赛。
在记者讲述的故事中,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感情有信仰...
“爱你就像爱生活”
这不仅是一个承诺,也是媒体人的责任和坚持
“我是一名文化记者,处理文化遗产是我的主要工作。这不是热门行业。它既不像当前的政治新闻那样经常出现在头条,也不像社会新闻那样经常出现。可是,当每一件文物都通过我的报道,在读者面前“复活”的时候,那种成就感简直难以言表……”作为当天比赛中唯一的文化记者,《重庆日报》记者夏静以“爱你就像爱生活”为题,讲述了她追寻语境的采访故事。
2007年,夏静得知两个路口的跳伞塔将被拆除,这是亚洲第一座跳伞塔,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她一连给六个不同的人打了电话,但他们都以同样的方式回应:“对不起,你拨打的电话已经关机。”她干脆冲到主任办公室,挡住了他的去路。
"我甚至搬了一张小板凳,等他下班."夏静说话了。也许是被他的坚持感动了,后来文化管理处的处长跟她谈了很多,透露跳伞塔由于年久失修老化严重,政府考虑修复原址或者异地搬迁。第二天,报告一发表,市民们都呼吁保留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2013年,跳伞塔的原址得到加固和重建。70多年前,夏静再次拜访了许多专家,并向读者展示了珍贵的设计图纸。
今年5月,夏静在《重庆日报》上参与了一系列“重走旧盐路,感受新变化”的大型报道,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在重庆、湖北、湖南、贵州之间走了1000多公里。“因为道路艰难而危险,我们部门的主任秦州在采访中摔倒了,导致胸椎骨折。”夏薇说,但在报告发布后,我看到布满青苔、被遗忘的盐路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有些地方甚至开始重建古盐路,作为文化旅游景点,帮助人民脱贫致富。“这时候回忆一路,感觉很好,值得努力。”
“有人问我,在这个读书浅薄娱乐的时代,你写出来的字有什么意义吗?”我部微信官方账号一位读者的留言可以作为回答。他说,感受到重庆有如此震撼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体会到了重庆人精神特质的来源,深感自豪。夏静说。
一个城市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人们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乡愁,是我们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说,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就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
“是的,爱你就像爱生活。”对夏静来说,这不仅是一个承诺,也是一个媒体人的责任和坚持。
“多点诚意,少点套路”
让更多人对特殊群体有同感
“谁说盲人不能旅行?农民写不出好诗吗?”这是重庆电视台记者廖提出的问题。
原来,廖在一次采访中遇到了两个特殊群体。
有一群人,一个盲人旅行团,有十几个固定成员,经常出差八年。众所周知,旅游就是看山、看水、看风景,但对于这样一个看不见的旅游团来说,旅游的意义何在?
而另一批人,都是爱写诗的七八十岁的人。采访之前,这个话题差点被扼杀。“他们是一群诗人,诗歌不能通过电视很好的展示。但我坚持认为这将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因为写诗的那群人是一群农民。”廖告诉。
没有一家旅行社愿意接手盲人群体,也没有人关心这些老人写的诗。在普通人眼里,他们是在做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不是按照生活的套路打牌。
但这有什么关系呢?廖在采访中发现,这些盲人虽然看不见,却能摸、听、闻。在长城,他们用手触摸城砖,感受历史的沧桑;在烽火台,他们用盲杖测量它的高度和宽度。
同样的,虽然村里其他人不了解,但是这个村的诗歌社,这群老人,每个月的高峰日都会定期在村里的会议室见面。村长排版编辑了他们的诗,印在公开的小报上,给诗歌社起了个名字叫“山泉”。“一个叫黄宪军的83岁老人告诉我,诗歌是他胃的窗户。他肚子里想的东西别人看不到,别人看他的诗就知道他肚子里想的是什么。”在廖眼里,这些诗就像一根火柴,让已经暮年的老人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热情。
无论是《村里的诗社》还是《盲游团》,作为一名记者,他如实报道,让更多的人关注他们,关注他们所代表的群体。廖做了他应该做的事,他感受到了他们的幸福。
最终《多一分真诚少一分套路》的演讲深深打动了观众,廖现场以比赛最高分晋级半决赛。
“铁肩担道义,妙手写文章”
看到重庆出版社未来的希望
在这次活动中,许多记者讲述了一些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经历。18名记者以PPT、视频、音乐等形式呈现了采访背后的故事。艰辛和毅力当场感动了评委和观众。
“我在21岁的时候从一名大型国企员工转型为电台主持人,从那以后我就和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来自重庆之声的记者穆可飞从自己的职业经历说起,讲述了汶川地震时记忆犹新的采访经历。穆可飞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已经记不清自己获得了多少荣誉和奖项,但作为一名播音员,最骄傲和光荣的事情永远是观众的认可和信任。
《万州时报》的年轻记者袁在竞赛中获得第三名,她讲述了帮助贫困女孩上学的故事。“作为一名记者,我的资历还年轻,我的两篇短篇小说在众多同行中只是微不足道的两篇。与其被称为时代的记录者,我更愿意成为参与者,感受别人的故事,成为影响故事发展的人。”在她看来,这些希望和温暖将反过来激励她不要忘记你的主动性,继续前进。
比赛评委、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永才表示,通过比赛,记者们讲述了个人故事,讲述了采访过程,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向社会展示了记者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不懈追求,“铁肩扛道义,妙手写文章”,让他感受到了记者们的执着、真诚和独到的眼光,看到了重庆记者未来的希望。
本次比赛的评委、市记者协会副主席丁感叹说,记者们讲述的真实故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这是一个热门概念,而不是一个冷门概念。”
据悉,接下来的比赛将有四场区域赛,各区域的先进选手将进入9月初举行的半决赛。
重庆日报记者实习生谢
1.《记者的职责与使命 18位记者讲新闻背后的故事诠释使命责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记者的职责与使命 18位记者讲新闻背后的故事诠释使命责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360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