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早期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主任、特级教师毛红梅

再过三个月,“准小学生”就要进小学了。有家长问,如何帮助孩子做好老少衔接,为孩子进入小学一年级打下基础?

对此,上海市早期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主任、特级教师毛红梅表示,年轻人和老年人的联系不等于“读、写、算”。孩子从幼儿变成小学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园的孩子不可能在一天之内成为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幼儿园提供的学习经验,累积能力是最重要的。

年轻的联系不等于“阅读和写作”

面对从小到大,父母都有商量。为什么幼儿园不顺应一些家长的要求,在幼儿园大班里增加读、写、数的内容?

毛红梅认为,要帮助孩子实现从小到大的顺利过渡,最重要的是从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方面入手,积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能力,形成初步的规则感和任务感。

毛红梅表示,教育部针对幼儿园的幼幼衔接活动出台了相关文件,如《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强调“要重视儿童的学习质量,充分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儿童逐步养成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忽视孩子学习品质的培养,单纯追求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短视的、有害的。”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不得开展任何违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

据悉,上海市也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要求幼儿园的幼连活动要与小学学习准备期的“综合活动”有机结合。《上海市幼儿园青少年衔接活动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学校准备期”青少年衔接活动围绕“学校愿望”、“学习兴趣”、“学习生活习惯”三大活动目标来设计和组织内容。

在生活中积累经验和能力

进入小学后,孩子需要独立完成很多事情,如根据冷热增减衣服、喝水、根据课程表准备书包、系鞋带、在雨中打伞、削铅笔等。孩子除了做自己的事,还要在班级和学校分担一些劳动任务。

孩子的自理能力从何而来?毛红梅指出,孩子的自理能力来源于生活的积累。在幼儿时期,生活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儿童的学习发生在他们的日常活动中,如吃、喝、拉、散、睡、玩、交流和探索。

所以毛红梅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逐步从幼儿园向小学靠拢,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理能力和家务能力。除了让孩子学会照顾自己,比如穿衣、脱衣服、上厕所、刷牙、洗脸,还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收拾玩具、摆放碗碟、扫地、擦桌子。

毛红梅说:“如果家里安排太多,缺乏锻炼,孩子入学后可能会很匆忙,上课会有不剥鸡蛋、尿裤子等趣闻,影响孩子的情绪和状态。”

游戏的意义不仅仅是玩

孩子在幼儿园,不就是整天玩游戏吗?有些家长对幼儿园的理解是片面的。

不要小看幼儿园的游戏。毛红梅说,游戏对孩子的意义超乎想象:爱玩的孩子健康,会玩的孩子聪明,经常玩的孩子善于与人合作。

原因不难理解。以“经常玩耍的孩子善于与人合作”为例,毛红梅解释说,孩子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但孩子以后要想与人合作,首先要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正是游戏可以帮助孩子摆脱自我中心,离开自己的位置,从规则的角度协调关系和问题。“研究还发现,角色游戏对孩子小学毕业后的叙事能力、看图和写词都有积极的影响。”

孩子的入学准备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和身体能力,还要学会与同学相处,要有任务感和规则感等。所有这些能力都可以在游戏中萌发和发展,为孩子提供年轻凝聚力所需要的“学习素质”。

1.《读写算 幼小衔接不等于读写算 掌握能力最重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读写算 幼小衔接不等于读写算 掌握能力最重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493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