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前,她是小汤山医院的护士。在踏上“反非”征途之前,她对未婚夫俞樾说:“如果我回不来了,就不要等我了!”那天是他们恋爱一周年。
十七年后,她成为火神山医院感染一科一病房的副护士长。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她第一次提出要求,丈夫俞樾在除夕夜亲自把背包交给她...
她是张立民。她去喝汤,手舞足蹈。她转过身去!从“小汤山”到“火神山”,她始终采取坚定的“逆行”态度,冲锋在传染病防控的第一线。
张立民(右一)
抵达武汉后,具有“抗非”实践经验的护理骨干张立民立即与护理组长宋一起,为金银潭医院两个新病房的患者治疗做准备。他们争分夺秒,与医疗队的专家骨干一起研究病房结构,绘制传染病防治的流程路线图,带领队员在不到24小时内安排好传染病防治的“三区两带二线”,为及时救治病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医护人员的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张立民是病房的“管家”,从医疗器械到胶布针头,以及为患者和医护人员准备的各方面的安全物资,她在筹集、处理、策划、管理、发放等方面进行协调。一个同事给张立民算了一个账:每天她手里发的物品有20多类1000多件,每天在病房的步数不少于2万步,每天平均工作时间超过16小时。“几个人的工作,她带着护士就扛下来了。她的工作稍微停顿了一下,整个病房乱成一团。”病房主任李奇说。
⊙李奇(右一)
李奇作为17年前全军“反非”专家组成员,连续在京工作100多天,经常在小汤山医院会诊,偶尔在病房里见到张立民。现在,他们又在一起战斗了。"当他出去时,他的手提箱里仍然有一个通风机."张利民说,“李奇有呼吸和睡眠障碍,必须依靠呼吸机才能入睡。”
半岁多的李奇经常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在“红区”呆上四五个小时。“我是科室主任,每个病人的病情都必须第一时间掌握。”有一次,新一批患者住进了火神山医院。李奇挨个给他们巡视了一番后,匆匆赶回办公室制定治疗方案,然后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在病房里工作了五个多小时,连午饭都没来得及吃。这种“战斗”对李奇来说是常态,因为在他的心目中,病人永远是第一位的。
从小汤山到火焰山,从利比来到塞拉里昂,成千上万的中国军医像李奇、张立民一样,勇敢地为人民扛起重担,为病人奔赴前线,以果敢的行动完成了最初的使命,以拯救生命履行了铿锵的誓言。(照片:陈、张、)
1.《张丽敏 赴“汤”蹈“火”——两名军医的战“疫”故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张丽敏 赴“汤”蹈“火”——两名军医的战“疫”故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606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