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气候变化大会12日通过的《巴黎协定》被看成是“历史性的协定”。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既是推动本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中国如何积极参与全球环保节能、绿色发展大趋势?中国与大型跨国公司又能进行哪些合作?带着这些问题,《环球时报》记者9日走访了世界500强企业施耐德电气集团。这家企业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邓小平等中国老一代革命家曾在那里勤工俭学,现在它在中国拥有30家工厂、2.8万员工,更难得的是其中国市场掌舵人也是中国本土精英。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及中国区总裁朱海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节能环保与可持续性发展领域可给中国很大的经济增长空间,同时促进消费、投资与技术创新,施耐德电气愿为此与中国企业联手作出新贡献。

邓小平曾在施耐德前身勤工俭学

《环球时报》记者从巴黎凯旋门乘坐班车,20分钟左右抵达巴黎西郊马勒梅松的施耐德电气总部。该公司前身是1836年创立的施耐德兄弟公司,是法国著名的钢铁企业。1921年4月,邓小平留法勤工俭学时曾在那里当过20多天的轧钢工,此后又去其他工厂工作了近4年。1997年5月,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时,特意送给中方当年邓小平在施耐德填写的工卡复制件。

时光流逝,施耐德公司在上世纪60年代进行重大改组转型,开始以电气作为主营业务的新时代。1999年改名施耐德电气后,公司开始高速发展期,成为在能源与基础设施、工业自动化、数据中心及网络、楼宇和住宅市场等领域世界领先的大集团。记者走进施耐德电气总部参观,被那里的全自动化节能减排、充分利用自然再生能源的现代化设施所吸引。各种数字化、自动化与人性化的设施给人提供了一个非常舒适又十分生态、节能的办公场所。据介绍,施耐德总部每年能吸引世界各地近10万人来参观、考察。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期间,施耐德电气宣布十项具体承诺,以推动减排节能、绿色经济与可持续性发展。法新社、法国《新工厂》杂志等媒体认为,这是工业界对世界减排节能大趋势的重要支持,体现了国际一流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施耐德电气的成功经验就是要专注

施耐德电气2014年全球销售额达250亿欧元,在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7万员工。让《环球时报》记者难以想象的是,其中中国员工达到2.8万人。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及中国区总裁朱海告诉记者:公司在气候变化大会期间做出的承诺对中国尤其重要,因为施耐德电气1987年就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已成为集团的第二大市场。目前,施耐德电气近30%的业务在亚太市场,中国员工数量已超过美国与法国的员工数量。朱海于2009年出任该公司的中国区总裁,大型跨国公司中中国本土精英担任中国市场掌舵人这在当时非常少见。朱海对记者表示,这可能是法国包容与多元化文化使然,但更是中国市场深具吸引力的缘故。

在朱海看来,环保产业是大商机,就像社会进步带来更多的需求与消费一样,将给中国经济转型与更大发展提供契机。他举例说,施耐德电气事实上就是依靠节能增效、电力控制与数字化给工业、楼宇管理与住宅自动化等打开了一个全新市场。

当《环球时报》记者问,作为一家世界500强企业,施耐德电气如何处理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关系,是否会与中国企业、尤其是新能源民企进行合作时,朱海给出明确答案:“与中国本土企业,包括民营企业的全面合作是我们下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从1987年在天津与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婚姻”开始,现在施耐德电气在中国已拥有30家工厂。上世纪90年代末,公司在上海、北京与中国企业建立多家合资企业。2005年后还在中国建立了主要的研发中心,并开始技术转移。朱海还举施耐德电气与德力西电气的合资企业、与新奥燃气合作推动跨界业务等案例,说明联合发展的重要性。

就中国市场的布局而言,施耐德电气很早就注意到将企业发展方向朝中国内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转移,现在看很符合中国政府的战略导向。公司高层认为,对当地的贡献不应仅停留在产值增长上,更重要的是强化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这才是可持续性发展最需要的。除此之外,施耐德电气还将在中国设立风投基金用来专门推动能源管理创新企业的发展。朱海说,施耐德电气的经验就是要专注做好自己的专业领域,同时量力而行,项目不能太杂太多。他表示,与当地企业合作非常重要,包括合资、并购等方式。

对希望开拓国际市场的中资企业,朱海建议:一是选择地域时不要老选非洲等风险度高、利润可能也高的地方,世界上还有一系列有发展余地的地方,不要怕去发达国家与地区,因为“富人的钱才好赚”;二是国际业务发展的顺利与人才分不开,企业要有高素质的国际眼光人才;三是企业到其他国家发展要当高素质“公民”,也就是说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善待当地员工,与当地共享盈利成果,这样才能有长期发展。朱海还强调,在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前景更好。

“对大学生的要求肯定与对小学生不同”

针对最近有美日在华企业抱怨“商业环境大不如前”,朱海说,中国对外企要求严、期待高是正常现象,施耐德公司就是在充分竞争的中国市场上成功展开业务的,“严格说是人们看得起你——对大学生的要求肯定与对小学生不同,人们自然有更高期望值”。他认为,外资跨国企业有资金、人才、管理与经验等方面的优势,中国要求这些企业起表率作用也是对的,中国已成为全球竞争力中心,外企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得人心者得天下,外企要得中国的人心,使自己变得更强才能成功”。同时,他也建议中国要进一步让市场发展多元化、多样化,提高包容度与开放度,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强化执法力度。

结束采访时,朱海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世界大趋势下,中国市场在智能制造、智能电网、智慧家居等领域的发展潜力巨大,施耐德电气愿为此与中国企业联手作出新贡献。”

1.《施耐德电气中国 施耐德电气中国区总裁:外企在中国先要得人心》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施耐德电气中国 施耐德电气中国区总裁:外企在中国先要得人心》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64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