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习大大的“老友记”

习大大的朋友可以说是“遍天下”。从延川县的知青到如今的国家主席,他一直坚持着君子之交淡如水、朋友之交贵相知,一诺千金、肝胆相照的交友原则,也因此收获了无数段珍贵的友谊。“50”后的习大大,与海内外的老朋友都有哪些难忘的故事?

1973年 上山下乡时期,习近平在陕西延川县

在送习近平上大学时,梁家河村民和习近平的合影

炒酸菜猪肉待知青老友

1998年,两位来自陕北的高原汉子石治山和石春阳,来到福州找习近平。他们是习近平20多年前在梁家河当知青时的朋友,曾经与其一块儿干农活、喝二锅头。

习近平对两人的来访十分高兴,他第一时间把两人安排到省委宾馆住宿,然后又请他们到家里喝酒。

当时彭丽媛和女儿都在北京,已经是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和司机挽起袖子做起了大厨。就着习近平炒的酸菜猪肉、爆炒羊肉、炒鸡蛋和福建海味等七八个菜,几个人喝了一瓶台湾高粱酒。

曾经在采访中表示最爱买菜做饭的彭丽媛,也经常在家宴中下厨,她做的饭菜会照顾到每一位客人的不同生活习俗和口味。彭丽媛在家里并不化妆,她会给每个人盛汤,而习近平也“妇唱夫随”地给客人打饭。

习近平在梁家河的另一个朋友梁玉锦也曾受邀到习家里吃饭,他对习氏家宴中的家常菜和热情的氛围十分感慨,他认为习近平和以前一样平等待人,“没有等级观念”。

“我跟路遥很熟,当年住过一个窑洞,曾深入交流过。”

2015年,习近平在全国两会上谈到东方卫视热播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时,主动提及他曾和路遥住过同一个窑洞。习近平说:“我跟路遥很熟,当年住过一个窑洞,曾深入交流过。路遥和谷溪他们创办《山花》的时候,还是写诗的,不写小说。”习近平提及的谷溪,如今已经74岁高龄,远在延安。

谷溪说,路遥是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后才离开延川县的。由此推算,他俩在延川同住一个窑洞应该是在1970年至1973年之间。谷溪说,作为北京知青,习近平当年来到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路遥则是当地的回乡知青,他很喜欢结交见多识广的北京知青,他俩那时成了朋友。

谷溪说,习近平所在的梁家河离延川县城约有25公里山路,当年交通不便,只能靠步行,习近平来县城开会或办事,晚了回不了梁家河,他就会找路遥长谈。谷溪当时是延川县革委会通讯组组长,路遥则是通讯组学员,他们都住在县革委会的窑洞中,窑洞既办公又住人。谷溪回忆道,当年习近平和路遥进行彻夜长谈的窑洞是“三间房”,这是专门供来客住的客房。谷溪自己曾居住过的2排18号窑洞路遥也曾住过,内有印照片的暗房,习近平与路遥聊天应该也会去那里。可惜,这些窑洞经历多年风雨已经拆了,如今只留下一张1970年拍摄的珍贵照片。谷溪说,习总书记当年也爱文学、爱读书,他和路遥等谈文学、谈民生、谈理想、谈国家……话题非常广泛,充满家国情怀。

1997年2月7日,习近平和贾大山最后一次见面,这也是两人最后一张留影

“我到正定后,第一个登门拜访的对象就是贾大山。”

1982年初,29岁的习近平到正定去当县委副书记,拜访的第一个人,是贾大山。俩人一见如故,成了莫逆之交。那几年,是中国的激情时代,也是习近平和贾大山一起贡献和享受青春的时代。

3年后,习近平离开正定,但这份友情一直陪伴贾大山走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98年,贾大山去世一周年时,习近平发表文章《忆大山》,历数了二人多年的情谊和对老友的怀念。

在《忆大山》中习近平回忆:“原来我曾读过几篇大山的小说,常常被他那诙谐幽默的语言、富有哲理的辨析、真实优美的描述和精巧独特的构思所折服。”

在贾大山的儿子贾永辉的记忆中,习近平就是那个常来家里和父亲聊天的“习叔叔”。“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习叔叔第一次正式来家里做客。他穿着件齐腰短绿袄,一条洗退色的绿军裤,文质彬彬的,说话总是慢条斯理的。父亲让我叫了句‘习叔叔好’,我就出门玩儿去了。”随后的日子,贾大山与习近平越走越近,贾永辉也总能见到这个习叔叔。贾永辉回忆:“通常,习叔叔和父亲一起盘腿坐在火炕上,就着两杯小酒,一聊就是半宿。到了饭点,母亲还会炒盘鸡蛋或做两个小菜,一家人就和习叔叔一起随便吃两口,饭桌上大家话不多。我那会儿知道这是县委副书记,后来还升了县委书记,但在我眼里他就是个普通的叔叔。我和他相处不多,但也从没拘谨过。”

下一页

1.《忆大山 习大大的“老友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忆大山 习大大的“老友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223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