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官网于当地时间10月8日下午1点公布,白俄罗斯女记者、纪实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摘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桂冠。虽然诺奖称她为作家,但美联社称这是诺奖首次颁给记者。人民网通过梳理发现,创始于190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一个多世纪以来至少16次颁给有记者经历的作家。梳理如下:

1. 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白俄罗斯女记者、纪实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摘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现场宣读的授奖词这样评价阿列克谢耶维奇——“她复调式的写作堪称纪念我们时代苦难与勇气的一座丰碑。”

除了作家身份,阿列克谢耶维奇更重要的身份是一名记者。她1948年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经历过阿富汗战争、切尔诺贝利核灾等历史事件,因为坚持独立报道和批判风格,她独立新闻活动曾受到政府限制,甚至一度被法庭审判。

阿列克谢耶维奇擅长纪实风格写作,题材大多关注并记录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最后的见证:失去童年的孩子们》《战争的非女性面孔》等是其代表作品。

2.莫言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现场宣读的授奖词这样评价莫言——“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作为我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其实也曾经是一名记者。1997年10月,莫言从部队办完专业手续,成为《检察日报》的记者,并度过了十年媒体人生涯。据莫言《在检察日报的日子》一文中描述,1997年10月,莫言办完转业手续,成为检察日报社一员。2007年10月,从报社调到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

莫言曾经回忆称,“在《检察日报》工作的十年,是我一生中难以忘记的黄金岁月。尽管我的档案已经不在报社,但我的心还在报社。我现在还是《检察日报》的记者,还是高检院影视中心的艺术总监,还是《方圆》杂志的名誉主编,更是《检察日报》的忠实读者。”

在这十年里,莫言创作了《红树林》、《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四部长篇小说,《三十年前的长跑比赛》、《司令的女人》等七部中篇小说,《拇指铐》《冰雪美人》等十几个短篇小说,《霸王别姬》、《我们的荆轲》两部话剧,还有数十篇散文。

3.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1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来自秘鲁的作家略萨,现场宣读的授奖词这样评价略萨——“对权力结构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对个人的抵抗、反抗和失败给予了犀利的叙述。”

略萨的职业跨度更大:从记者到总统候选人。略萨14岁时,父亲将其送往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就读,毕业前一年,他做起了报社的实习记者。1953年略萨在拉美最古老高校——利马的国立圣马尔科斯大学双主修文学与法律,并供职两家报社。以后又做过编辑、特约撰稿、广播电台新闻部主任等工作。

1959年,略萨移居巴黎,任职于法新社及法国国家电视台,在工余时间写作了《城市与狗》。该作以略萨早年在军校学习的经历为蓝本,小说一出来就轰动了西班牙文坛,被译为20多种文字发表,但也曾被秘鲁政府列为“禁书”,被当众焚毁一千册。

略萨其他代表作包括《绿房子》、《世界末日之战》、《酒吧长谈》、《谁是杀人犯》等。

4.凯尔泰斯·伊姆雷 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来自匈牙利的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授奖词这样评价伊姆雷——“他对脆弱的个人在对抗强大的野蛮强权时痛苦经历的深刻刻画以及他独特的自传体文学风格。”

1949年伊姆雷在布达佩斯《火花》报社开始了最初的记者生涯,1953年开始自由撰稿人的写作生涯。

代表作品有《无形的命运》、《惨败》、《给未出生的孩子做安息祷告》等。

下一页

1.《斯维特兰娜 【盘点】那些有记者经历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斯维特兰娜 【盘点】那些有记者经历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276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