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很多人眼中是一种应该或希望。他们用这句话来解释别人气质的优雅,也用这句话来作为改变气质的激励而去读书。

但生活的复杂似乎总是能给所有道理以反例,很多人腹有诗书啊,但却并没有呈现出人们所希望的与之而来的“气自华”,依然有着猥琐的气质,丑恶的嘴脸等种种不好的样子。这样的迷惑可能很多人不只是看到,而且也是自己经历过的。

那么“腹有诗书气自华”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有的。

这句话出自苏轼的一首诗,《和董传留别》,全诗如下: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董传当时很穷,穿的衣服很破,但饱读诗书,气度非凡。苏轼说他“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话是没毛病的。一个人的气质并不是他的衣着外表的包装,而是别的东西。全身都用钱裹起来,但气质粗鄙的富豪,想来大家并不陌生。而没有钱财地位,依然可以“气自华”。苏轼平生本身就印证了他写的这句话。

但历史和现实中,我们总会看到很多人,饱读诗书,很有知识,你不能说他腹中无诗书,但其气质实在是很不华。

这个问题在于,“腹有诗书”,一定会“气自华”吗?

当然不是。

“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腹有诗书可以让人“气自华”,但并不必然使人“气自华”。就像“努力就会成功”,意思是:努力可能让人成功,但不必然使人成功。“腹有诗书”是“气自华”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怎么讲呢?“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

气质的“华”,不在于表面的读书行为,而在于读的书与你的生命发生的关系,在更幽微之处改变了你。之前有新闻说读经少年逃离国学班,背书十年,背诵了多部经典,但不解其意,过程异常痛苦。他们腹中诗书,应该是要超越绝大多数人的,但对他们而言,这些诗书,和背的圆周率有何区别呢?是没有意义的。更不用说以诗书作为纯牟利工具的人了,你还指望他们能“腹有诗书气自华”么?

很多人认为“腹有诗书气自华”,于是拼命读书,希望气质变好。且不说这个认知本身就有差错,看看你拼命读的都是些什么书啊。

你看到有个人被某名师教导,考到了名校。于是你也想要投入到这么名师门下,但这并不会使你一定会考到名校,这是很显然的。而更有甚者,只看到人家考到名校是被老师教,于是自己随便找个老师教,都没考虑到老师与老师的差别。

乱折腾了一通,发现没啥改变,于是觉得“腹有诗书气自华”都是骗人的。

“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是一个状态的描述,是读书的一个副产品,是不可求而得的。它不应该作为一种目的追求。为了“气自华”而去读书的人,往往都是要失望的。抱着这个目的去读书,还是趁早别瞎耽误工夫,真不如“卡里有钱气自华”来的实在和可能。

鲁迅先生曾言:“社会上多数古人模模糊糊传下来的道理,实在无理可讲。”但这倒不能全怪古人。道理和数学不同,在任何时代,1+1永远都是等于2,道理则产生于具体的情景中,言论也是有上下文的。时易世变,很多道理不管用了,也是自然的事。后人脱离了具体的情景,拿只言片语以为万世不易之理,这是后人的问题,怪不到古人身上。

1.《腹有诗书,真的会“气自华”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腹有诗书,真的会“气自华”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335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