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粮食,然而在钢城区市民周光春眼中,这一粒粒的豆子就是一个个蕴藏着艺术世界的宝贝。6月24日,在钢城区里辛街道周光春家里,记者看到,一粒粒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豆子经过他手后,落在白色的画面上,创作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精美画作。
周光春创作的豆画又称为五谷粮食画,主要以五谷杂粮为原料,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粘、贴、拼等手段,充分利用豆子的自然形状与颜色,创作出山水、人物、花鸟等图案。“豆画还有两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纯天然和全手工制作。”周光春说。
说起与豆画结缘,周光春打开了话匣子。
2000年,周光春在家哄孩子玩积木时童心大发,“五颜六色的豆子是不是也能像拼积木一样拼出各种图案?”于是,周光春开始搜寻家中各种陈年老豆,尝试着将豆子用胶水粘合在一起。无奈,图案虽然能够拼成,却没有稳固性,一碰就散,而且豆子颜色也不鲜亮。
一次不成便继续研究,从那时起周光春便和豆子较上了劲,一较劲便是十八年,其间耗费的豆子和胶更是不胜其数。
豆画创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幅作品需要数月才能完成,更需要大小合适、颜色不一的豆子。为了得到最基本的原料,周光春一有空便到市场、超市去买豆子,反反复复地挑。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虎啸》《中国地图》《喜上眉梢》等一幅幅佳作相继诞生,周光春也因此成为莱芜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网会员、中国艺购网会员、工艺美术国联视讯会员、特邀通讯员等。
“豆画创作有20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严格要求,必须达到防虫、防蛀、防腐、防霉、抗氧化等严格要求。”经过反复的摸索,周光春终于掌握了豆画创作的要领,并创新和提升技术,将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研发了一套环保、无毒、经济和长期保存作品的技术,使作品不变形、不褪色、不冷缩、不热胀、不霉变、不虫蛀,可长期保存、永久收藏。
“现在从事豆画创作的人少,了解豆画的人更少,许多人根本没有接触过,甚至没有听说过。要传承下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周光春说,没有人去学,就继续采用“家族式”传承。目前,周光春正在上海读大一的儿子选报了美术专业,也成为他最为欣慰的事。“孩子自幼喜欢美术,而且之前我们爷俩也合作过,这让我对于今后的豆画研究更加充满了信心。”周光春说。
(本报记者 郝磊 通讯员 冯建华)
1.《周光春 十八年 一颗豆 周光春用豆子作画创出新花样》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周光春 十八年 一颗豆 周光春用豆子作画创出新花样》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456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