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1984年4月8日19时20分,“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中国第一颗静止轨道实验通讯卫星“东方红二号”送往太空。19时40分,运载火箭第三极准确入轨,卫星与运载火箭完成分离后,按预定程序开始以每分钟37转的速度边自旋边在椭圆轨道上运行。4月10日8时47分,卫星远地点发动机点火,推动卫星进入准静止轨道,按照定漂移速度向定点经度位置漂移。1984年4月16日18时27分57秒,卫星成功地在东经125度赤道上空完成定点。

4月17日18时,“东方红二号”进行了首次天地卫星通讯试验,在试验中,卫星对通讯、广播及电视信号传输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据参加试验的卫星技术人员回忆,电视传输试验进行了60分钟,广播节目传输试验中进行了包括英语和俄语在内的15套节目的传输,通讯传输则主要是数字电话通信信号传输试验,整个过程中“电视画面始终保持了稳定、图象清晰、色彩艳丽,伴音清楚纯真。”“广播节目音乐优美动听,语言清晰悦耳。”“数字电话话音清晰、保真度好,几乎没有噪音和干扰。”在卫星经过全功能试验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发电祝贺这一航天工程伟大胜利,4月30日,我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东方红二号”庆祝大会,卫星于1984年5月正式交付使用。

实际上早在1970年6月,航天部前身的七机部运载火箭研究院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便分别开始组织开展运载火箭发射通讯卫星的预研工作,并提出了初步技术方案。1975年2月,国防科委提交报告。3月中央正式批准了报告并将其列入国家正式计划。从1975年3月,我国通信卫星研制尽力了三大阶段:至1977年3月为方案初步研制阶段;1977年3月至1979年11月为初样研制阶段;1979年11月至1984年4月为正样卫星研制和发射阶段。1984年1月29日,我国利用“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了一科通讯卫星试验卫星,验证卫星变轨飞行、姿态控制、轨道控制和精度控制系统可靠性,并且进行了卫星数传通信试验,电话电视传输试验。通过试验,证明“东方红二号”通讯卫星设计理念的正确性,并验证了各设计数据,为“东方红二号”上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东方红二号”卫星外形呈圆柱形,直径2.1米,高3.1米,卫星起飞重量达900千克,进入静止轨道的重量约为461千克。卫星上搭载的硅太阳能电池输出功率达到315瓦。“东方红二号”共装有三种天线,除覆球波束通信天线外,还有遥控全向天线和遥测全向天线。在设计中“东方红二号”采取了经过在轨飞行验证的双自旋稳定方式,保证射频功率16W的覆球波束通信天线始终保持对地定向。为了保证推力,降低质量和尺寸,采用固体无水肼火箭发动机作为远地点变轨发动机。为了最大程度发掘卫星潜力,“东方红二号”除了搭载通讯设备外,还装载了温控深层试验、太阳电池单元试验和高空物理探测设备。据统计,整个卫星共由10个分系统组成,包含三万多个电子元件,其中仅控制系统就采用了15个系列的262品种1887个电子元器件。为了最大程度提高卫星寿命和各系统可靠性,航天工业部门进行了大量工作,例如通过质量控制手段克服了当时国产电子元器件,特别是半导体元件固有可靠性低的问题。在研制红外地平仪热敏电阻时,技术人员用金属粉末压制成4微米厚的切片,再用猫胡子轻轻压到硒砷绝缘胶层中,整个绝缘层厚度仅有5微米。

1.《东方红2号 中国航天大事记:“东方红二号”成功发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东方红2号 中国航天大事记:“东方红二号”成功发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57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