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我们按照规划自己建设的城市,也是新中国第一个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规划建设的城市。在规划建设期间,决策者和规划师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其规划建设给国内其他城市带来了哪些宝贵的历史经验?听听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干之。
深圳规划在中国城市规划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标志着中国的城市规划已经从计划经济时代翻开了新的一页,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
深圳是我们按照规划自己建设的城市,也是新中国第一个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规划建设的城市。这个计划是由一位中国城市规划师制定的。
深圳规划的历史经验值得总结。
回顾深圳经济特区前期规划,根据工作规模和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我看来,分歧的标志是谷牧副总理派出了专家顾问团(即以袁为组长,为副组长,龚德顺、周干之、为成员的五人小组)。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先锋。深圳经济特区刚成立的时候,几乎什么都没有,没有规划专业人士,也没有经验。广东省政府和深圳市政府组织了两次规划,重点是本土力量,有国外的规划设计人员和海外专业人士参与帮助深圳做规划。由于经济特区是一个新事物,当时经济特区的性质、规模和发展目标都不是很明确,经济特区的规划只能按照计划经济下的惯例来制定,很难适应经济特区建设的需要。随着特区工作的全面开展,中央政府进一步明确了深圳经济特区的性质和目标,为深圳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谷牧副总理派了一个五人小组协助特区建设,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深圳规划进入第二阶段。我认为,第一阶段其实是特区规划的准备阶段。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后续的规划提供基础,更系统完善的规划在第二阶段。
经济特区的规划不同于以往的城市规划。大家都没有特别行政区规划的经验,也没有参考规划的目标和方法。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也很难确定,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五人小组进入深圳后,首先遇到两个问题。第一,很多建设项目(道路、港口、酒店等。)必须先行,等待规划;第二,香港专家提出了上步和福田的规划方案。这个方案模仿了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理念,完全脱离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实际,必须改变。当时他和市规划局的同志(郭炳浩等。)共同努力,一方面满足当前的建设需要,另一方面与胡一起为规划的科学合理性而努力,得到了市领导的积极支持。最后,他们决定收回福田30平方公里的土地,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并消除合理规划的障碍。作为一个策划人,我深深感受到专业人士的意见是被重视的。
行政领导和专业人员的紧密结合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回顾和总结深圳经济特区前期的规划经验,是我最深层次的体会。
80年代的深圳火车站
面对规划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从梁翔到周鼎、罗昌仁,以及后来的李祖和几位主管领导,并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和意志强加给别人,而是让专业人士研究,想办法尊重自己的意见。政策制定者和规划者深入调查研究,平等讨论,密切合作。在这种氛围下,每个人都更加敬业,敢于创新。大家的精力都集中在千方百计把深圳规划建设好,对违反总体规划,不利于整体发展的问题提出意见。只要有道理,领导就敢做决定,马上改正。不仅避免了很多错误,还节省了很多钱。这样的例子很多。
比如机场的位置。我们在制定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1986年版)时,把机场设在黄田。后来相关部门迁到南山区白石洲,准备开工建设。此举引起了规划专家的强烈反应,因为机场靠近城市中心区,占用大量开发用地,将严重影响深圳的发展。其他城市也有很多类似的教训。专家们多次提出不同意见,并直接向国务院领导反映。最后,时任代总理的李鹏同志亲自坐飞机实地考察,肯定了规划专家的意见,才有了现在的深圳机场。
此外,我们认为作为一个带状城市,东西向交通将是未来的一个大问题。规划东西向主干道深南大道宽80米,中间绿化带留作轨道交通。一开始有领导觉得没必要。在听取了规划师对城市和城市交通发展趋势的分析后,规划方案受到尊重。所以深圳地铁建设拆迁比例少,成本比其他城市低很多。
20世纪80年代初和今天的深南大道,一条深南大道见证了深圳30多年的变迁
1986年,深圳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李浩为主任的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聘请了陈占祥、任振英、吴等20多位国内外著名专家担任顾问。我很幸运被聘为首席顾问。尊重规划、重视专家意见是制度保障。连续多年,每年都会召开规划顾问会议,就规划中的重要问题征求专家意见。既保证了规划达到了先进水平,又保证了规划得到了精心、严格的实施。历史证明,只有尊重科学,尊重专家、决策者、规划师相互尊重、平等讨论,才能实现科学民主决策,这是深圳早期规划最重要的经验。
第二个教训是,城市规划建设迈出第一步非常重要。一个城市的格局、框架、发展思路,从一开始就是确定的。如果这个决定出错,就很难改正。这一步是对的。只有一步一步紧跟,城市才能平稳滚动发展。灵活规划的理念和组团式带状城市格局的确定,不仅适应深圳的地理和地形条件,也为特区的快速启动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的构想是专家们经过反复讨论和认真研究,结合深圳的具体情况提出的,既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又吸收了发达国家的经验。
第三种体验是规划和建设的紧密结合。特区建设要求迫切,不可能等规划了再建设。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规划和建设是同时进行的,但是在进行建设的时候,先讨论规划,一起实地考察,尊重规划意见。我到深圳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蛇口到罗湖的路怎么修,怎么设立出口加工工业区,怎么解决新建和原有铁路的矛盾等等。深圳的主管领导和我们一起进行了实地调查,讨论解决方案。关于道路建设,有人主张尽快建设深南大道。我建议在特区北部修建北环路,以满足建设和交通的需要,不会与深圳未来的总体规划相冲突。搞公路的单位提出了修15m宽的方案。我觉得北环路不是公路,是城市道路,至少要修18m宽。这些意见已被采纳。后来深圳一些比较大的项目和楼盘,放在哪里,如何处理交通,都是先和规划部门商量,听取规划意见。正是因为规划和建设没有脱节,在建设过程中尊重规划的意见,以满足快速建设的需要,深圳的建设才没有乱。
深圳在建
第四课是认真进行规划。如果你有一个好的计划,你必须很好地执行它,你应该坚持它。特别可贵的是,深圳的几个领导班子尊重既定的规划,严格按照规划办事,而不是“一个市长,一个命令”。在深圳,没有一栋楼是由行政领导自己决定的,没有规划。一旦发现一些不符合规划,不利于深圳整体发展的问题,领导高度重视,即使付出代价也坚决予以纠正。福田中心区启动时,深南大道以南的土地被批出,不符合中心区的规划要求。市领导一个个工作,收地,实施方案没有走样,保证了深圳是按照方案蓝图建设的。
第五种体验是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福田中心区继承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成功做法,规划了中轴线和网格路网。特区是新生事物,要吸收国际先进理念和新做法,结合深圳实际,努力创新,结合地形。整个城市采用组团式布局,形成带状的城市工业区,呈小块分布。一般工业区不超过2平方公里。全市规划15个工业区,方便一个一个下水建设。城市交通为地铁留出空间,通过计算交叉口流量,确定需要设置交叉口,规划设计快、慢公交支路两个路网系统,优先建设港口和对外通道,从而保证“门户”的功能和形象。
第六课不是崇洋媚外,而是坚持以自身实力为主。城市总体规划应该从国情和市场条件出发,紧密结合实际,构思出城市的美好愿景,这当然是中国人最常说的。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古老文明,在城市规划方面创造了许多辉煌的成就,我们应该相信,我们的专业人士能够创造出新的辉煌。当然,我们永远不应该拒绝外国的好思想和先进方法。要广泛学习,认真借鉴,但不能生搬硬套。古今中外的好东西都要吸收利用起来为我们服务。
1999年,深圳规划获得了亚洲第一个UIA的“阿伯克隆比荣誉奖”,这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城市规划者完全有能力规划他们美丽的家园。
深圳规划的历史经验不仅仅是这些,还应该进一步探索、总结和完善。希望在迎接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再做一次全面总结。
总体来说,深圳的总体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成功了很多,但遗憾的是失败的不多。但是20多年过去了,感觉还是有一些关键性的缺陷,影响深远,难以改变。比如城市中的村落问题,特区周边城市规划混乱的问题,早就被发现了,因为规划的缺失。现在重要的是总结,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对后续工作大有裨益。总结市场经济下城市规划的特点,我已经概括为“滚动、灵活、细致、诱导”,但似乎不足以充分说明问题。目前,深圳规划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一个城市与区域发展关系更加密切的时期。一个自我规划的城市应该进一步总结和发展,再次成为规划和建设的先锋。
选自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的《感城如志》,责任编辑:蔡丹诺
求真,说真话,策划真话。本书收录了作者关于中国大城市交通研究、中国地下空城市开发利用研究、房地产工作、部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方面的思考和会议发言。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城市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旧城改造、城市房地产与住宅建设、规划设计改革与城市交通问题探索。
本期编辑:杨宇
点击下面的“阅读全文”链接购买这本书
1.《深圳规划局 国土日|周干峙谈深圳规划的历史经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深圳规划局 国土日|周干峙谈深圳规划的历史经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224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