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钟
■人
袁钟,万州人,1955年出生。他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发表多篇论文和著作。
■声音
作为医生,有了大爱,才能获得职业的快乐、荣誉和神圣。
作为中国著名的医学人文学者,袁钟的研究涉及面广,见解独到。他从文化的角度看待医学,用传统道德来谈论医学。
说到家乡,袁钟特别深情:“我是万州人,住在长江边。我保持了重庆人多年的饮食习惯。我爱吃火锅,有一口不错的小面,能说一口地道的万州方言。”
早年遇到挫折,努力考上大学
1975年,袁钟被北京理工大学录取,这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然而,由于家庭背景,他失去了上大学的资格。今年9月,他被推荐到当时的万县中医中专学习中医,袁钟和他的妻子开始对中医产生了依恋。
毕业后,袁钟继续当老师。“我还是想上大学。当时政策规定,中专毕业后要工作两年才能上大学,但可以直接考研。”袁钟决定直接考研,于是他去成都中学深造。好事多磨。1985年考入黑龙江中医学院中医史专业硕士。
像大多数成功人士一样,袁钟也有一段难忘而痛苦的经历。“那时候我得去北京转车。因为没钱,只能悄悄跟同学‘混车’。”
目前的成就离不开他妻子的支持
“80年代研究生不多。毕业的时候我以为回国就能找到好工作。想到老婆在老家过得很辛苦,我也想回家。但教授希望我继续考博。”袁钟写信告诉妻子,他不想参加考试,想回家。没想到他老婆的回复是让他继续读博。在妻子的支持下,袁钟一直坚持到博士毕业。袁钟说,没有妻子的默默支持,他今天就活不下去。
1991年,袁钟选择在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担任编辑。生于中医,对中西医比较有独到的见解。当时为了推广中医,和他的同事写了《中医辞海》。因为资金短缺,他也咬紧牙关,自己掏钱。
袁钟从编辑开始担任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还担任过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助理和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助理。他说,无论是行医还是写医书,光有研究和技术是不够的,最需要的是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弘扬医德医风在医院和高校讲学
袁钟说:“当我在协和医学院的时候,我不仅要编辑书籍,还要给学生讲课。学校开了一个医德班给我讲。”退休后,他花更多时间宣传医德,经常被邀请到各大医院和大学讲课。
近年来,袁钟去各地发表演讲,呼吁医德和如何成为一名具有人文情怀的医生。他说:“第一,讲沟通技巧,第二,讲价值观。”
袁钟通过大量生动的社会现象,从文化的角度看待医学,用传统道德谈论医学,揭示文化与医学的内在联系,阐述良心医生的修养。在谈到做一个“适应文化的医生”时,他认为应该有两个方面——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作为一名医生,你可以用极大的爱获得职业上的幸福、荣誉和神圣."
讲座结束后,袁钟经常收到学生的短信,内容大多是听讲座后的感受。袁钟说:“班上1000个人里,只要有一个人愿意当好医生,我就值得。”
我希望为重庆的医疗事业做出贡献
当谈到他的家乡时,袁钟印象非常深刻。“从万州到朝天门,我拿着行李爬上去。很多人也是从这里走出重庆,在远方追寻自己的理想。”
离开重庆30年后,袁钟还能说家乡话。他说口音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是不想改变。这是一种故乡情结。饮食方面,他从未改变重庆人吃辣的习惯。
在袁钟看来,重庆人秉承的是山水气质,聪明忠厚。袁钟说:“我最喜欢我家乡的黄果树。没有土壤,可以在缝隙中生长,长成绿荫,对人有益。这就像重庆人的天性,有拼搏奉献的精神。”
近年来,袁钟只要有时间就会回重庆看望老母亲,给家乡的医生讲课,谈医患关系,谈医德。“重庆是我的根,我希望为重庆的医疗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袁钟说。
文字/图形记者平索珍
■对话
重庆早报: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听你的课?
袁钟:我在课堂上向学生传达了很多价值观,并告诉他们中国哲学和所谓的阴阳平衡。做大做强是手段,但各方面保持平衡才是主要。
重庆早报:你下班回家几次?
袁钟:我以前每两三年回去一次,但现在我一年回去两三次,经常回重庆进行学术交流。
1.《重庆狐臭朝天门医德 树医德正医风,他倡导做有人文情怀的医者》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重庆狐臭朝天门医德 树医德正医风,他倡导做有人文情怀的医者》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361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