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erto Giordano演奏门德尔松《无词歌》Op.53

门德尔松《无词歌》赏析1、2、

无词歌,又称无言歌。是一种抒情性、歌唱性的小型器乐体裁。它象浪漫歌曲一样,配有简单的伴奏,常以钢琴独奏形式演奏,在一定的节奏音型陪衬下奏出歌唱一般的旋律线条。它既是器乐小品,其音域自然较之声乐曲更觉广一些。无言歌的结构形式除少见的奏鸣曲式外,由于音乐形象比较单一,通常采用二段体、三段体的歌曲形式。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是无词歌的首创者,自1830年至1845年间,共创作四十九首无言歌,均系钢琴小品。

门德尔松《无词歌》(麦斯基为学生改编)

贝多芬之后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颇为兴盛,舒伯特、舒曼、肖邦、李斯特等名家都写过不少钢琴小曲。门德尔松的无言歌也正是这一时代的产物。他的无言歌曾编为八集出版每集均有六首曲子。

最早的第一集(作品19)1832年在英国出版。第一集中的第三首A大调,副题为《猎歌》,旋律幽然可爱; 第二集(作品30)中的第六首题为升f小调《威尼斯船歌》,旋律优美如歌; 第三集(作品38)中的第六首注为“二重唱”,宽紧两种音符的旋律重唱,强调音乐的抒情性和描写性; 第四集(作品53)中的第二首《浮云》、第五首《民谣》较有影响; 第五集(作品62)中的第五首a小调《威尼斯船歌》和第六首《春之歌》,具有浪漫主义的抒情风格; 第六集(作品67)中的第四首C大调《纺歌》,用了回旋性结构,形象生动,感情真挚,均为名曲。 第七集(作品85)、第八集(作品 102),不常在音乐会演奏。 作品109是他所作无言歌的最后一首,D大调,摇篮曲风格,旋律富有诗意,然而却有一股寂寞的感情,仿佛反映了作曲家死前的预感。

门德尔松《无词歌》Op.102 No.3

无词歌大部分由歌曲似的旋律及简单的伴奏所组成。这种方法为的是使旋律能在一定音型的伴奏下表露无遗。而且,无词歌的旋律不一定非得象歌曲一般,被限制在一定的音域之内,而可以稍稍宽广一些。有人给这些无词歌一一加上了标题,如"猎歌"、"春风"、"纺车"、"丧葬进行曲"、"春之歌"等等。采用这些标题虽然大多不是门德尔松本人的意思,但对演奏者和听众理解音乐形象是有帮助的。

例如A大调无词歌被称为"春之歌",旋律优美生动,明朗欢快,伴奏部分的分散和弦清澈如水,仿佛是竖琴的音响,听起来的确使人感到充满了春的气息。这个曲子除了用钢琴演奏外,还常被改编成各种乐器的独奏曲和合奏曲,是一首雅俗共赏的好抒情小曲。

门德尔松一生总共创作了四十九首无词歌,大约创作于1830至1845年间,分为八集出版。

《无词歌》目录

第一集·Op.19a 1.E 大调 2.a 小调 3.A 大调 4.升f小调 5.g小调 6.无词歌 第二集·Op.30 1.降E大调 2.降b小调 3.E大调 4.b小调 5.D大调 6.升f小调 第三集·Op.38 1.降E大调 2.c小调 3.E大调 4.A大调 5.a小调 6.降A大调 第四集·Op.53 1.降A大调 2.降E大调 3.g小调 4.F大调 5.a小调 6.A大调 第五集·Op.62 1.G大调 2.降B大调 3.e小调 4.G大调 5.a小调 6.A大调 第六集·Op.67 1.降E大调 2.升f小调 3.降B大调 4.C大调 5.b小调 6.E大调 第七集·Op.85 1.F大调 2.a小调 3.降E大调 4.D大调 5.A大调 6.降B大调 第八集·Op.102 1.e小调 2.D大调 3.C大调 4.g小调 5.A大调 6.C大调

门德尔松音乐思想初探丨 他是浪漫派作曲家中的抒情风景画大师,他被瓦格纳称为“大自然的风景画家”,大自然主题贯穿了其一生的创作;2、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的艺术特征初探丨他的作品纯朴典雅、清晰自然,充满生命力,给黑暗中的人以曙光;3、门德尔松:音乐能给灵魂带来千般好处,这是词语办不到的;4、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分析与演奏丨有人比喻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是男性,门德尔松的是女性,那勃拉姆斯的就是男性中的男性;5、

1.《门德尔松四十九首《无词歌》全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门德尔松四十九首《无词歌》全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8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