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君说
毕竟,人们在健身中要得到的是“我正在好转”的自我暗示。
偶尔去几次,或许已经足以感动自己了。作者 |唐小米
健身是很奇妙的事情。某种程度上,它也是一种关乎发展的KPI。
最近,我养成了每天早上起床做一组俯卧撑的习惯。刚开始,每组只能做10个,今天早上,做到了45个。这给人一种成长的幻觉,仿佛上臂的肌肉真的变粗了。
几年前我读到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的时候我谈些什么》时,就想跑步。我去大学操场,结果400米跑道只跑了不到三圈,就呼吸困难,放弃了。那一次的“发奋”只维持了两三天。但在2019年,我终于养成了跑步的习惯,从4月开始,已经坚持了8个月,每个月跑60到100公里不等。
健身就是这样,它可能以数据的形式给人安慰,降低的体脂率以及轻盈的感觉(后者纯属主观),都让人想到未来。跑步据说能分泌的多巴胺,又可以让人开心。我自己就是这样,每次跑完10公里,听着音乐往回走时,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感到“人间值得”。
据统计,2018年,中国有1742万人拥有健身卡,今年可能更多一些。就按2000万人来算,仍是方兴未艾。当然,也有一些人在用keep等软件健身,但据我观察,如果教练监督都没用,这些手机软件更不可能让你养成锻炼的习惯。它们唯一的优势是省钱。
因此“1亿人在假装健身”上了热搜,并不让人意外。不是真的有那么多人办卡,也不是那么多人健身,更多人只是有健身的想法,和偶尔的尝试。有想法,说明你“不甘堕落”;如果你能有行动,就很励志了。至于真的减了肥,或者练出肌肉,是极少数人才能做到的。
有媒体说,有大量沉睡卡,对健身行业是不好的事情。这种想法太善良了。健身房的盈利模式,本就是基于人性的弱点。如果每个人办了卡都坚持去健身,那健身房就会挤爆,根本无法提供服务。沉睡的卡越多,健身房的利润才越高。这是一个站在街头,一遍遍说着 “哥/姐,游泳健身了解一下”的推销小哥告诉我的。
如果以某品牌1999年在内地开第一家店算起,中国都市的健身产业到今年正好20年,基本与互联网行业同龄。健身是完全都市化的景观,它属于白领阶层,不管收入如何,喜欢或需要健身的,都是办公室久坐一族。虽然他们经常以“搬砖”自嘲,但是真正的体力劳动者,是很少健身的。
在宣传广告和励志故事的影响下,关于什么是好的身体,都市的人们正在形成共识。它不仅是健康,也是健壮;人不仅要瘦,也要有肌肉。在日本,还有一个“肌肉储蓄”的新观念,意思是对一个人来说,要多储存肌肉,就和存钱一样。在这种话语中,肥胖,正在从一个中性词变成贬义词。它不仅是一种体型,也成了某种道德亏欠,意味着你是一个缺乏自律的人。
在哲学上,健身关乎“做更好的自己”。人们需要更好的健康状况和体力,甚至体型,来投入工作和竞争中。健身不仅是一个行业或一种生活方式,它有一整套话语体系。最常见的两句口号大概是“你的体重管理专家”“自律才能自由”,他们都关乎到“你的身体到底应该听谁”这个根本问题,但也都暗示,身材,就像业绩一样,可以通过努力来提升。
这套话语的目的,就是把人弄到健身房去,接受“专业”的训练。健身房的作用,除了设备和教练的技术指导,更重要的是对学员半真半假的监督。他们需要一些人练出成果,用来拍照推广,也需要很多睡眠卡,这样老板和员工才能赚得更多。
那些“假装在健身的人”,或者办了卡只去过一两次的,其实也不用懊悔。你最起码收获了“我在健身”这种正能量的感觉,也为健身行业做出了贡献。说到底,人们需要从健身中获得的,就是“我正在变好”这个自我暗示。偶尔去几次,或许已经足以感动自己了。
※ 编辑|甘琼芳
※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1.《关于1亿人在假装健身我想说夜读丨1亿人在假装健身,有你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1亿人在假装健身我想说夜读丨1亿人在假装健身,有你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2126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