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完本文大约需要20分钟,建议收藏。您的关注与评论是对教研内参最大的支持。//

科学规范组织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每一个学生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

1.命题改革,可以用格局性变化来概括。从高考评价体系研制,到命题内容、形式的改革,从知识考查到能力立意、素养测试,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改革取得的成绩与进步,主要体现在:一是立德树人的导向更加明确,解决了为什么考的问题,体现了党和国家的育人选才要求;二是考试的内容结构进一步优化,各类试题的设计与整体的安排能够更好地反映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较好实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

3.我们要明白大量刷题是没有用的,要靠长期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一,试题是要动脑子才能完成的,单凭刷题、记忆是不可以完成的;第二,要能分出不同水平学生的层次来,具体说,就是要有一些真正素质高的学生能做出来而一般学生做不出来的试题。符合上面两点要求的试题,也是符合课标的两个主要精神,即“学生自主”和具备“核心素养”的试题。

如:考语文能力主要在设问上,题目的设问应当是需要学生想的、又是文本应当考查的“点”,学生回答问题是需要根据思维规律推论得出的,这样的题目是上等;如果答案在文本里面可以找到,那只能是中等题;如果答案似是而非,只能靠刷题的经验猜出来,这样的题目就是下等题。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真实的情境、任务,检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否形成,关键要看学生是否能运用知识体系解决问题,运用系统化、结构化知识解决问题,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价值观的引领。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是两个不同的逻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回到课标、教材、课堂,或者说,要能够从基础知识点到知识线、知识面整体运用,但基础知识的考查却完全可以放在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考查中进行。因此,在整个高考命题结构中,基础知识的考查不意味着单个知识点的考查,要减少单一知识点的考查,尽量基于真实问题情境,通过系统性、综合性、结构性知识的整体运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水平。

4未来评价开放性,考查学生创新能力。开放性的试题是相对于考查固定的某几个知识点、有标准化的作答过程和唯一结论的试题而言的。为满足社会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要在试题中重点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性的试题是对学生所学学科知识的综合考查,答案的形式并不唯一,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素养。

第二,设计灵活的实验试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在物理、化学、生物学科高考试题中研制一定数量的探究性实验试题,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探究活动解决相关问题,进而形成多元化、多路向知识获取途径,在习得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奠定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兴趣和成就感等情绪情感体验的基础。第三,联系实际生活命制试题,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来源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权重,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理解生活、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

1.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提升。

2.注重探究性教学的预设,学生探究活动的真实发生:动手、动脑,还原学生思维过程,才能回应课标、教材的立意。

3.学以致用的课堂,有思维含量的课堂,才能引领学生将课堂所得服务于生活,引领学生更好的生活。(新评价的格局: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

4.全学科育人正向我们扑面而来。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常态的深耕课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四年级:科学

一、了解学科性质

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性,活动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二、 明确学段目标

四年级科学教材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科学概念,能在一定情境下综合应用科学知识;能够识别简单对照实验中的单一变量,并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或改进。能够在探究活动中搜集证据,并基于证据说明相关现象或原因;能够筛选证据,能基于证据,提出自己的观点,能够综合评估信息,并使用证据反驳来自日常经验的错误观点,能利用简单的模型解释相关现象,表达事物结构。探究活动主要表现在观察活动、对比实验、模拟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科学知识,养成科学思考的习惯

三 、教学建议

(一)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教师要充分认识小学科学是实践性课程,在课堂中充分运用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具体方法和技能,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发现和提出生活实际中的简单科学问题,并尝试用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知识予以解决,在实践中体验和积存认知世界的经验,提高科学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学习与同伴的交流、交往与合作。

教学时应探究活动为主,四年级的孩子能提出问题,在老师引导下对问题进行假设,并能对假设进行简单的实验方案设计。对比实验的教学要让学生初步明确变量和不变量,在老师引导下设计出实验方案。模拟活动应落实、落地,观察活动不但要观察还应学会记录。制作的活动老师不要忽略,应作为主课认真备课,并应自己先体验制作后再进行有的放矢地教学,才能引导孩子们真正地体验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养成科学思考的习惯。

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如某些课侧重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预测的训练,某些课则侧重在制定计划和搜集信息的训练。不必拘泥于每次活动必须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个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

建议:

1.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3.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以及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5.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二)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科学课程的目标不能只是口号,教师要把科学课程的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成为聚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

设计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时应注意:

1."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教材"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用教材教"则是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

(遵照文本,机械师;整合实用文本,调酒师;创造性地使用文本,设计师)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低估儿童学习科学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保护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而且,他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例如,中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在头脑中把一个压扁的塑料球复原成圆球,也即借助想象对一个简单过程进行逆向思维。

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多样化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3.科学课的教学方法要富有儿童情趣和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教师的言语动作应力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引导儿童自己得出学习的结论,课堂教学形式应灵活多变。

(三)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的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

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

学生对问题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是重要的教学前提,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

要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

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

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惟一的,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既关注别人的答案又反省自己的答案。

(四)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读教科书和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学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学生会提出许多让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这对科学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  

建议:

1.重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从生活经历中提出的鲜活问题以及教学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要能够根据这些情况适当地调整、补充教学计划和教材内容。

2.亲身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

3.对活动的状况及时作出判断,并决定应当采取的指导策略。

4.把确有价值的和学生在探究中产生的问题及时地纳入教学内容之中,使之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

5.根据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新情况,适当地修改活动方案,调整教学进程,使教学具有灵活性、变通性和针对性。

6.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

(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借力,合力

1学校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学校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教室内的课程资源和教室外的课程资源两类,主要包括实验室,科学教室,图书馆、阅览室及其配备资料,学校建筑、走廊的环境布置,花草树木、生物角、科技景点等等。

学校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途径和方式有:(1)注意校藏科技藏书的利用,科学教育设备利用;(2)充分利用校内的土地,开辟科技、劳技教育基地(如百草园、气象站、饲养园地等);(3)充分利用校园内设计并建立科技景点(如太阳钟、风力发电机、科技雕塑等);(4)利用在科技方面有特长的教师。

2.家庭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家庭里也存在着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家长的阅历与职业背景、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家庭科技藏书等。

家庭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途径和方式有:1.家庭的科普读物,关注科技资讯信息,引导孩子学习提高其利用率;2.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对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3.家长尽可能带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进行社会实践。

3.社区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社区课程资源主要包括田园、高新企业、植物园、动物园、科技场馆。

社区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途径和方式有:1.聘请科技人员和专家担任学校科技活动的指导教师,聘请家长中的科技工作者定期向学生作科普讲座;2.组建学生科技团体,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科普宣传和实践活动。

八年级:物理

一、了解课程性质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物理学不仅含有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2.八年级物理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为背景,以物理科学领域中最基本的概念、规律和科学方法为基础。强调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从学生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方便出发,

3.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

二、明确课程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3.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4. 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灵活采用教学方式,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在物理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5. 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发展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结合,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和物理教学的改进。

三、明确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索养,让学生:

1.学习终身发展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尝试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

2.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加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活动,有运用研究方法的意识;

3.保持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能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尊重事实、勇于创新;

4.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四、教学实施建议

1.要引领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能在观察和学习中发现问题,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及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能通过实验收集数据,会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经历信息处理过程,有对信息的有效性、客观性做出判断的意识,经历从信息中分析、归纳规律的过程,尝试解释根据调查或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能与他人交流,有自我反思和听取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通过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能力,学习物理学家在科学探索中的研究方法,并能在解决问题中尝试应用科学研究方法。

2.教学中应注重基础,夯实教材,重视科学探究教学;对八年级物理涉及的主要实验进行: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⑤分析与论证、⑥评估、⑦交流与合作七个步骤进行科学探究;注重学生能力和学科兴趣的培养;

3.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八年级涉及的主要实验有: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测量物质的密度;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按教材要求开展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应结合教学内容补充完成,将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解

4.教学中,坚持做到“三清”:①清课本;②清插图;③清实验。对学习效果进行合理检测,精准分析评估学情,及时反馈和巩固学习效果;

5.可采用:读—练—讲—测—评的五步学习法,及时了解学情,对于学生出现的知识疏漏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如:可以采用变式训练进行巩固;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类理解记忆,以章为基础构建思维导图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效果;

6.日常注重训练学生学科思维力的培养,关注物理与生活、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八年级:地理

一 、了解学科性质及学段目标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有兼具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

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的特征: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

通过8年级地理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有关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明晰课程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即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提升生活品味,增强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里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培养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

3.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

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宽学习空间,注重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三、实施建议 :

(一)落实心中有课标的教育教学。

课标是教师教学的指路灯,是学科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和基本要求,教师要学习新课标,运用新课标,才能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清楚教什么,如何教,才可以及时反思和总结,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要认真看一看教师用书,认真学习、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深入分析、挖掘教材,提高精准施教的能力。

(二)教学活动中切实落实地理“四基”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的学习和掌握。教师应牢固树立: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作为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这也是学生发展的基石。要注重学生的“基本生活体验”,要引导学生用地理的眼光看待、观察周围的事物,达成运用地理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反馈,服务于生活的能力与习惯。

(三)持之以恒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是一个需坚持不懈的长期的工作,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应贯穿在平时的教学中,力求做到“图文结合”。

要逐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时读图的兴趣,引领学生熟悉图表语言,掌握读图基本知识使图上内容与文字描述相互配合,相互补充。

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地图,使学生看懂地图,进一步分析地图,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读图能力。教师也可用多图并用的指导和训练,拓展学生的思维,不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找出各种地理对象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在教学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记图,反复练习。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鼓励、指导学生绘制有关简图,如七大洲四大洋分布略图、中国行政区简图等。这样学生才能做到心中有图。还可通过填图的强化训练,把空间位置落实到地图上去,使繁琐的记忆变得简单直观,形象具体,提高对各种地图的综合分析运用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来分析判断、说明地理事物分布的情况及其相互联系和演替规律,这也是培养学生进行地理思维的良好途径,培养学生热爱地理事物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更是具体落实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最好诠释。

(四)不断提升,提炼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让学科学以致用落在实处。

对于地理学科来说,教师要有主动将学科教学方法归类、总结的意识和自觉力。要构建针对学情,开发地域资源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学习的途径、方式;还应准确分析学情,落实课标精神,以提升学生学科素养为目的进行有的方式的基础训练和实践运用锻炼。这样才能使学生初步具有灵活、综合运用地理知识服务于生活的能力。

1.注重课堂中思维的含量,养成地理知识为更好地服务于生活,知识是拿来用的的学习理念

如:经常运用“因果关系”或者“综合----分析”等的分析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不断引导,引领学生充分利用己知探求学科未知,形成他们自己的学科逻辑思维。教学之中要善于联系新旧知识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提升学科素养

八年级:生物

一、了解课程性质和学科地位

初中生物课程是素质教育自然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科目,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学科课程。随着与物理学、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各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生物科学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 初中生物课程应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创新意识和环境意识。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农林、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生物科学有着与其他自然科学相同的性质。它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也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它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祛。生物学课程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习生物学课程是每个未来公民不可或缺的教育经历,其学习成果是公民素养的基本组成。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学科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二、明晰课程基本理念

1. 面向全体学生。 

2.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生物学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评价都旨在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倡导探究性学习。 

三、教学实施建议

(一)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1.新授课。

学案导学—质疑讨论—重难点突破—检测反馈—巩固提升。

2.复习课。

学案导学—典例解析—重难点突破—反馈矫正—巩固提升。

(二)教学基本策略

1.精准研判学情,建立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学生在小学科学和自然课中已经学习了不少的生物学知识,从各种媒体上还接触了一些生物科学及其新进展的信息,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不少与生物学有关的经验。从思维特点来看,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占优势,但仍然是偏重于经验型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重与有关课程的衔接,又要难易适度,避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学习负担。

2.以活动为载体,突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培养。

3加强生物实验和实践活动教学,突出生物教学与现代科技、生产和生活实际的联系。通过创造性地开展生物实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技巧。通过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是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三) 教学建议

1.认真研习、准确理解《课程标准》2011版,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2.创造性地使用课程教材。

3.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实现因材施教,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4 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的汇总,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式。本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加强生物课程内容的核心概念与重点知识的教学。核心概念、重点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围绕这些重点知识设计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理解和运用生物学核心概念、重点知识的过程中,达到培养能力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目的。

6.重视初、高中学段教学的衔接

教师必须准确掌握教材中的主干知识、重点内容、本阶段重点、知识呈现方式的变化等。也要重视与高中教学的衔接,密切关注与高中教学相关的初中生物学知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三)重要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动物的类群、运动和行为》、《细菌、真菌、病毒》、《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八年级下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健康的生活》、《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备注:关键词:引领学生学科思维、学科思想、学科学习方法的达成。(不在知识上纠缠而是在知识的得来的方法,学以致用的落实上思考。)

来源∣整理∣何丽(剑阁县教育科学研究室)

编审∣教研内参

声明∣本文章内容为教研内参提供的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1.《(婴儿如何测量生命体征)如何正确测量生命体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婴儿如何测量生命体征)如何正确测量生命体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3235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