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 Qin
在最新发布的2015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中,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以211亿美元(约1323亿人民币)的个人财富排名全球第38位,超过李彦宏和马化腾而成为中国内地第三大富豪。不过,对李河君来说,这或许只是其个人财富在公众视野中飞速增长的开始。
近日,汉能控股集团旗下香港上市公司汉能薄膜发电集团有限公司(566.HK)股价一路飙升,总市值已超过2,000亿港币——不仅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光伏企业,而且是该行业全球市值排名第2到第6名的企业市值总和。作为母公司的汉能控股集团持有汉能薄膜发电约73%的股份,而李河君在汉能控股集团中的持股比例超过97%。
“到2020年,汉能将成为一家销售额达1万亿(人民币)的公司,”早在2013年8月李河君接受《福布斯》中文版专访时就透露了这一听起来野心勃勃的目标,“汉能做到1万亿销售额的难度相当于华为做到1千亿销售额的难度。”
今年2月在接受《南方周末》专访时,李河君再次强调了汉能的“121计划”:到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1万亿,市值2万亿,盈利1千亿(人民币)。照此推算,5年内李河君可能超越比尔·盖茨(2015年财富值为792亿美元,约4,973亿人民币),问鼎“全球首富”。
外界对于热衷“口吐狂言”的李河君一直争议多于褒奖。在光伏业内,李河君这位善于资本运作和“抄底”的后来闯入者被视为“破坏者”;在媒体的报道中,李河君宣称汉能已经拥有3GW薄膜电池组件产能而成为全球第一大光伏企业也长期饱受质疑——至今,第三方机构的光伏统计排名中仍然未见汉能出货量数据排名的踪影。
今年1月,FT中文网发表的文章《汉能崛起的背后》中质疑汉能高市值背后上市公司和母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文章中广泛引用了里昂证券(CLSA)分析师杨立志(Charles Yonts)在2014年12月对汉能的质疑观点文章《他们真的那么好吗?》:既然其太阳能板产量“大致足够一个欧洲小国使用”,为何“市面上一个汉能太阳能板也看不到”。
然而,约两个月后,2月27日,里昂证券杨立志再次就汉能发表分析报告《汉能的第10个观察者》(The 10thman on Hanerrgy):一反此前对汉能的质疑,杨立志强调,投资者不应当仅局限于短期的盈利预期看待汉能,而应当放眼2020年的业务发展。他认为,“汉能是一家被低估、有远见的高科技公司,成长空间无限”;他甚至把汉能与特斯拉、First Solar(目前全球出货量最大的薄膜光伏企业)、联想等公司进行比较,并认为李河君和特斯拉创始人Elon Musk一样,都是真正有远见的企业家。“如果你相信特斯拉的前景光明,你就应该相信汉能!”
如果用传统光伏应用的市场眼光来看,汉能在光伏产品出货量“微不足道”的状态下获得资本市场如此疯狂的追捧似乎有些不合情理。
据第三方光伏咨询机构NDP Solarbuzz统计,2014年全球新增光伏组件安装量约为45GW,中国市场12GW,而其中薄膜光伏产品在光伏产品总量中的比例约8%。“过去几年,薄膜产品的增长速度相比晶硅一直较慢。我们预计,2015年全球光伏市场的增长将达到20%,薄膜要到达这样的增速可能很难。”NDP Solarbuzz高级分析师廉锐说。
地面和屋顶电站一直传统光伏应用市场的绝对主角,但李河君为汉能所做的规划是:屋顶电站(BAPV)和建筑一体化(BIPV)将占汉能销售的一半以上,光伏应用产品(结合柔性电池技术)占30%-40%,地面电站大概为10%。
从传统光伏应用的2B转向2C,直接进入“民用市场”是汉能当前产品战略的核心,也是李河君未来可能变身万亿销售公司的基石。如果说在传统光伏应用市场中,光伏产品的发电效率、发电成本和规模是光伏企业制胜的核心要素,那么当更具灵活性柔性光伏电池与其它民用高附加值消费品进行叠加时,核心竞争要素就会发生改变。
例如,人们对太阳能充电宝、太阳能汽车中所用的柔性薄膜电池在单位成本上的敏感度显然远远低于地面光伏电站的单位成本敏感度。地面光伏电站需要对抗的竞争是传统的火电、水电等廉价发电方式,而柔性薄膜光伏电池的跨界应用则可以成为时尚的高附加值科技产品,因而可以创造几倍、甚至几十倍于传统光伏电站单位功率电池的价值。
在最新的战略调整中,李河君把汉能的光伏发展定位为分布式和移动能源。在他看来,民用太阳能的市场容量非常大,汉能目前成立了8个事业部,包括BIPV、户用发电、农用设施、汽车应用、电子产品、通用产品、商用无人机、特种产品,据称每个细分市场的容量都超过万亿。
在尝试全球首辆太阳能汽车方面,李河君的确有所实践。在2013年接受《福布斯》中文版采访时,李河君就已经透露将薄膜电池与汽车外壳整合,从而驱动汽车行驶的想法和故事。“李书福当时告诉我驱动一辆汽车行驶100公里大概需要10到12度电。”李河君说,由此产生了涉足太阳能汽车的想法。
去年8月,汉能收购掌握全球领先砷化镓(GaAs)柔性薄膜电池技术的公司Alta Devices,据称其双结电池片的发电效率可高达30.8%。今年2月,汉能通过上市公司公告发布移动能源战略称,汉能薄膜正在与国内外5家汽车企业合作,预计今年10月推出3到5款太阳能全动力汽车。
毋庸置疑,让汽车晒晒太阳就能行驶数十甚至上百公里如若变为现实,那么汉能的创举的确可能超越特斯拉——当然,这也会让汉能一跃而为全球最多人眼球的科技概念股。据汉能透露,根据现有电池性能测算,将6平方米高效砷化镓柔性薄膜电池安装于车身,在日照4小时的情况下,可以驱动一辆重量为1000斤的汽车,正常行驶80至100公里。
除了吸引眼球的太阳能汽车概念,汉能还推出一系列与移动光伏战略相关的产品,直接面向消费者。据汉能透露,今年3月中旬,汉能将在全国开设数十家光伏产品旗舰店和体验店,销售包括太阳能充电包、充电器、可穿戴设备、家用光伏系统、光伏一体化建材产品等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的商品。同时,汉能还将开设电商平台展示和销售薄膜发电产品和解决方案,打通线上线下,通过互联网加速薄膜太阳能产品的民用化进程。目前,汉能自己的电商平台已经上线。
从汉能的公布的信息来看,其在海外探索光伏终端消费市场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果。在2012年9月汉能与家具零售企业宜家的合作中,汉能的薄膜家用光伏系统在英国、荷兰、瑞士的宜家店铺中已经售出1,500多套发电系统,宜家集团计划在欧洲其它国家继续推广。
汉能究竟会成为下一个Elon Musk,还是下一个施正荣(曾经全球最大光伏企业无锡尚德创始人)?人们各执一词。但对于汉能来说,尽管从战略上来看,其从工业转向民用、跨界发展的思维有着出奇制胜的可能,但李河君无法逃避的问题是,其一直坚持的薄膜光伏电池在实际生产中何时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量产?如何保证生产制造的良品率?如何让量产后的产品在商用检验中确保其此前宣称的“高转化效率”?面向消费者产品的品质、寿命等售后问题如何保证?3GW的工厂产能究竟何时能真正的投产运营?
尽管薄膜技术目前在光伏行业中比例仍然不高,但行业专家对其技术发展速度表示惊讶。“First Solar的碲化镉薄膜电池在2014年的量产转化效率比2013年提高了整整1个百分点,达到了14.4%——这是很大的进步。”廉锐说。而身处薄膜行业的李河君则对薄膜的前景更加自信,在他看来薄膜电池通过化合物改变可能创造的转化效率突破远高于晶硅电池物理改善的结果。
近日,汉能薄膜发电集团向新华联集团销售总金额达6.6亿美元薄膜光伏一体化设备的订单公告似乎让饱受内部交易质疑的汉能股票持有者得到一些安慰。李河君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解释:早先的关联交易是“父母保护孩子”的举动,而2015年后,这样的关联交易会越来越少。在2013年接受《福布斯》中文版采访时,李河君也曾预测,2015年以后汉能将进入发展快车道,年增长速度将达到40%-50%。
从水电转型到光伏,敢赌、敢说、敢做的李河君创造万亿销售帝国奇迹的成功可能性有多大?他一定时常想起当年做金安桥站的痛苦与决心:“金安桥建设长达8年,每一天的资金投入都像磨盘一样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最困难的时候,汉能将多年积攒下来的风险准备金全部投了进去,金安桥却像无底洞一样总也填不满······一位部级领导对我说,如果汉能能把金安桥这个项目的难关跨过去,未来没有什么事情会过不去。”或许,时间是唯一的检验。
1.《solarbuzz 李河君:如何从市值2千亿跨越到2万亿?》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solarbuzz 李河君:如何从市值2千亿跨越到2万亿?》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482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