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国战略重剑DF-41导弹再次出现在屏幕上。这一次,官方大方地披露了其1.4万公里的洲际射程,甚至确认其命中精度为100米,成为世界上现役同类导弹的第一。此前,精度最高的记录保持者是大洋彼岸的120米三叉戟二号side潜射洲际导弹。
命中精度又称“圆误差概率”,是指同类型导弹在发射阵列位置、发射方向、距离等一系列相同要素的作用下,不断向同一瞄准点发射。由于制导系统误差、瞄准误差和气象干扰的客观存在,最终计算出的50%落点与瞄准点的平均距离是衡量导弹命中精度的圆形误差概率值。
弹道导弹的打击原理很简单,飞行轨迹是抛物线。但随着其射程的不断扩大,导弹结构、机动、点火、制导、控制、防热等一系列问题只造成了极少数玩家拥有洲际弹道导弹,而那些掌握高端战力的DF-41导弹的更是凤毛麟角。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国初步具备洲际远程弹头投放能力。90年代以来,洲际核导弹增加了DF-31、DF-31A、DF-31AG、DF-5B等一系列洲际运载工具,导弹命中精度也从早期的几公里提高到100米,具有全球领先水平。
制约洲际弹道导弹命中精度的因素很多。有人认为DF-41由于应用了先进的惯性制导系统,命中精度高。这种观点是一种只看到树木而看不到森林的错误。
弹道导弹飞行就像接力赛。导弹飞行末段的命中精度受到发射前作战数据包注入和发射前瞄准的影响。弹道导弹的整个作战过程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即瞄准阶段、助推阶段、自由飞行阶段和再入阶段。
瞄准段需要解决发射点的精确定位问题,这是导弹确定射击方向和瞄准点精确打击的首要条件。
发射位置不同,使得发射点定位工作差别很大。比如DF-5主要以保护能力强的井下发射为主,发射位置恒定,不存在发射点定位问题。
为了加强机动防护,DF-3和DF-4采用了山地隧道与地面发射阵列相结合的部署发射方式,发射点定位相对容易。
DF-21和DF-31属于我国第一代陆基机动发射固体燃料导弹。与上一代液体燃料弹道导弹相比,其快速机动、快速发射等核心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国际同行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为了获得更高的命中精度,DF-21和DF-31仍然依靠固定的发射位置。由于机动性的提高,可以设置多个预设位置,因为固定发射位置具有较强的路面,可以满足导弹点火和起飞的需要,更容易定位发射点。但是一旦预设阵地在战时被摧毁,没有野战条件的发射是不可想象的。
2017年6月,某DF-21C导弹旅首次对外展示了应急发射能力。当时一个导弹支队正在向预定位置移动,主任突然通报说阵地遭到了攻击。指挥员主动选择道路发射场进行应急发射。道路的优势在于路面平坦,承压能力强,适合大冲击力的火箭发射。
导弹架设后,需要解决发射点测量问题。测绘兵行动迅速,利用全站仪、棱镜等设备进行大地测量,获取厘米级发射点定位数据。
上面说的弹道导弹都是2010年之前诞生的。当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没有覆盖全球甚至亚太地区,陆基移动导弹很难基于卫星导航系统定位发射点。
这种被动局面很快会在2012年结束,北斗二号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实现覆盖,这种优势在2010年后安装的DF-21D、DF-26、DF-41等新一代陆基导弹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导弹移动运载火箭可以基于车载惯性导航设备和北斗二号卫星导航数据实现发射点的快速定位。情报和信息水平的提高也大大减少了随行支援车辆的数量,甚至具备了单车作战能力。
DF-41采用8轴高机动性越野底盘,具有行驶功能,对地理环境的适应性多样化。这种武器最具象征意义的特征是大型导弹悬挂发射装置和自适应橡胶扩展底座。
以往的DF-31发射阵地是耐压能力很强的平坦混凝土路面,而DF-41追求的是无支撑的随机发射能力,导弹的发射筒竖立后悬挂空,然后自适应橡胶延伸底座在气体的作用下接触地面,在导弹从筒中弹出时起到气体缓冲的作用,从而具备了无支撑发射的物理条件。
像DF-41一样,DF-26也有同样的无支撑发射能力,在一次实弹演习中向我们展示了它凶猛的野外发射能力。它比东风-21C的公路选择发射更进一步。DF-26在高机动性越野底盘支持下,通过性强,不再需要测绘兵定位发射点。具有“进则战,退则战”的实战能力。
为了解决实战环境的适应性问题,东风快车在起飞前解决了三大难题:高机动越野车载、快速定位、地形适应性多样化的导弹发射器。
1.《df41 DF41导弹摆脱预设阵地:千里机动进驻就打,野战实力跨越提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df41 DF41导弹摆脱预设阵地:千里机动进驻就打,野战实力跨越提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631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