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什刹海北岸的郭守敬纪念馆迎来了崭新的一天。经过近两年的关闭和升级,1988年竣工的纪念馆以更加生动的展览形式和更加多样化的运营模式重新向公众开放。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平均每天游客仅百人

改前什刹海旁边的郭守敬纪念馆连附近的高档餐厅都不如。北京有丰富的文化和文化资源,他们也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资源的公共服务功能。目前,郭守敬纪念馆采取了政府和社会力量合作的模式,共同振兴和运营。前几年沈家本故居纪念馆是一个建筑群,经过修缮,移交给人民法院出版社管理。现在是法人朝圣地。

北京也有一些游客少、知名度低的博物馆,如王府井古人类遗址博物馆、古陶器文明博物馆、北京石雕艺术博物馆等。这些“沉睡”的文化资源正等待更好的利用。

郭守敬纪念馆PPP模式盘活科普基地

郭守敬纪念馆的位置曾经是中国大运河北端的码头。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点项目,博物馆于2017年启动了展览和改造项目。现在新开的展厅里,青石砖依旧,房子也装修过。介绍了全息投影、动态视频、沙盘、游戏等展示方式,展示了北京水系的相关知识和郭守敬的成就。科普展厅里,展板下的一排小圆孔吸引了一群参观者。执行董事张鹏告诉游客,这个小圆孔被设计成万花筒。闭上眼睛,可以看到里面小动物的视频,比如蜻蜓、雨燕等,让游客对什刹海水系生态有一个很好的了解。这个万花筒的设计主要考虑的是“小访客”。“改造后,纪念馆将把青年群体作为重要的观众,因为这个博物馆是一个小而美丽的地方,可以告诉孩子们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是什么样的。其实不仅仅是万花筒。展览中的沙盘、陈列柜文物、游戏桌的高度都考虑到了孩子的身高。”

张鹏介绍说,在博物馆关闭维修之前,每年的参观流量是有限的,每个人都不把它当成博物馆,甚至住在附近的人也不知道这个地方是干什么的。“作为2017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点工程,我们其实是想用这个纪念馆来讲解郭守敬和大运河的历史以及北京水系规划,来谈谈大运河的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重新开放的郭守敬纪念馆的运营采用的是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的PPP模式。西城区文化管理处负责行政、保卫、物业工作,北京易//k0/]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开放运营。“利用政府资源和社会力量振兴博物馆,是西城区文化领域制度的微观改革。对于郭守敬纪念馆未来的规划,首先是让它成为北京年轻人了解北京水系和大运河文化的科普基地。其次,希望它成为周边社区包括北京市民的文化社交场所,尝试开展读书、读书活动。成为社区互动的中心。”张鹏告诉北京晚报记者。

沈家本故居从大杂院到法律界“朝圣地”

沈家本故居纪念馆迎来了参观者

沈家本故居位于金景胡同1号,几年前是一个建筑群。经过改造,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开放的纪念馆。因为沈家本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法学家,清末修律的代表人物,杨乃武和小白菜的英雄,所以也被很多法人称为“朝圣地”。

沈家本故居于2015年底开始退役。之前是46户租的。从故居纪念馆的图片可以看出,院子里的房子很旧,是私人建造的,堆满了杂物,非常拥挤。2016年8月,西城区完成了所有居民的疏散,成为全市文物疏散的破冰之旅。今年1月9日,故居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展示基地对外开放,由人民法院出版社管理。

11月20日,记者走访时发现,虽然天气略冷,但深巷沈家本故居纪念馆仍有不少游人。有的人偶然路过,进来看看,有的人是特意来的。拿着单反相机的赵先生告诉《北京晚报》记者,他在北京出差。得知沈家本故居纪念馆重新开放,我一大早从北四环赶来。“这次展览的线索非常清晰,展示方式也非常引人入胜。有视频,全息投影等。,从中可以了解沈家本的生平和中国法治的发展。”

沈家本故居纪念馆负责人告诉《北京晚报》记者:“目前,清华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以团体预约的方式来这里做法制史实地课,一些政府机构也会来这里做党日活动或团体建设。除团体预约外,个别参观者亦可免费入场。」

待关注这些博物馆身居闹市却很寂寞

王府井古人类遗址博物馆位于王府井大街东方广场一街地下三层。该地区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考古遗址,距今约15000年至26000年。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遗址,东城区人民政府和李嘉诚先生共同投资建设了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该博物馆于2001年正式向观众开放。

如今,与繁华的东方新天地购物中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里非常冷清。11月20日,记者走访时,随机询问了东方新天地的几位店员。他们都不知道古代人类遗址博物馆的具体位置。记者几经周折,在王府井地铁站A口附近找到了博物馆。展厅入口处放置的黑色长桌作为售票处,门票10元。面积300平方米的展厅分为三个展区:文明的开始、山川的家园、时间的流逝。展览形式多样,利用场景模型、全息投影、视频墙等形式展示古代北京人的生活场景。在第二个展览区的中间,有一个大约50平方米的场地,是25000年前的。地面是一块透明的玻璃板,玻璃下面放着几十块动物化石和骨制品。

在半个小时的参观中,除了记者,大厅里没有其他人。博物馆的一名工作人员说,“现在是淡季。一般每天只有五六个人来参观。暑假高峰期,最高日有600名游客。”

记者随后参观了位于海淀区西直门外的北京石雕艺术博物馆。博物馆内有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的金刚王座塔和历代石刻,占地2万平方米。在记者一个小时的参观中,几个展区有十多名参观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平均每天的参观者人数在100人左右。

古陶文明博物馆位于大观园北门西侧,是北京最早的私人博物馆之一。记者参观时,博物馆里只有三两个参观者。

专家建议可以把博物馆与学校教学做结合

北京大学考古与文化学院教授宋祥光表示,许多博物馆正因为地理位置、展览主题和观众兴趣而被遗忘。

“因为这些博物馆主题单一,展览内容简单,对这些内容感兴趣的人可能会觉得自己已经对同一件事情了解一两次,不会经常去参观,所以会出现参观者少的问题,这也是博物馆面临的难题。王府井古人类遗址博物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遗址,但是这个历史遗址的主题比较简单,视觉效果不是很好。同时,由于其地理位置在王府井地铁站门口,虽然人流量大,但对于大多数赶地铁的人来说,很难停下来看展览。北京石雕艺术博物馆建在考古遗址乌塔寺周围,里面有许多重要的石雕文物。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对文物和石雕不感兴趣,所以它的主要任务是保护文物。还有一些私人博物馆,如古代陶文明博物馆、自来水博物馆等,也受到展览主题和观众兴趣的限制。知名度不算太高,访客数量也不算多。”

北京有许多名人故居和少数民族博物馆。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公共服务职能?宋相光建议博物馆和学校的教学可以合并。“现在有一个研究的概念,可以把博物馆作为研究的点。从课堂教学、北京历史等方面,发挥他们的教育作用。不可能每个博物馆都像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那样达到人流。作为博物馆的人也在思考博物馆的最佳容量,并发挥它们作为公共资源应该带来的教育、教学和文化建设的作用。”

记者谢雨航

1.《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 唤醒北京沉睡的博物馆,有的身居闹市却很寂寞,有的已经被盘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 唤醒北京沉睡的博物馆,有的身居闹市却很寂寞,有的已经被盘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814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