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在后世评价中为“战神”,这个头衔倒也名副其实,他担任秦国主将30余年,攻破70城,斩杀过不少的名将,但最出名的还是初出茅庐的赵括。

“纸上谈兵”的赵括在长平之战折损40多万赵军,也留下了“庸才”这一形象。

若是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全面解析长平之战的话,赵括被认为是庸才就真的有点冤枉他了,这一战白起虽然嬴了,但赢得也不轻松,战后白起对赵括也是做出了一番评价,足以看出赵括不是一个庸才。

上党郡原属于韩国,然而秦国根据“远交近攻”的策略,以攻打魏国为名占据上党,上党郡守不愿降秦,就依附了赵国。

赵孝成王召见了平原君赵胜和赵禹,他们两人建议接收上党,还预测出了白起会作为主将,也就说秦国在长平之战突然换将,对赵国来讲并不会起到太大的冲击,该怎么打仗还是怎么打仗。

赵国最强盛时期是赵武灵王执政期,他引入了胡服骑射,虽然传到赵孝成王兵力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赵国的军队依旧有着强大的野战机动能力,想要从正面拿到优势优势有可能的。

长平之战爆发之后,廉颇就领兵进入上党,廉颇筑起了围墙,以守为攻,打算利用位置优势来拖垮秦军,防守战最讲究粮草问题。若是没有粮草补给,迟早会战败,廉颇拼的就是谁先消耗完粮草问题。

当时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力大大增加,又攻占的蜀地,他们等于同时拥有了关中和四川盆地两大粮仓。为了战争时期的可持续发展,秦国又先后制定了《仓律》《厩苑律》《徭律》等多种律法。

而赵国自赵孝成王继位以来,国内就发生了很多自然灾难,粮食供应十分欠缺,筹粮肯定比不过秦国,单单靠防守战赵国最后的结局只会更惨。

廉颇只守不战,也引发了赵孝成王不满,就撤下了廉颇,换上了赵括。

赵括是赵国名将马服军赵奢之子,他从小就苦读兵法,十二岁就参军,跟着父亲打仗,他从基层做起,父亲死后他便回家守孝;虽然没有统领过大军,但绝对有实战经验,可能在兵法上面不如白起,但绝对也不是什么平庸之辈。

赵括还没有被任命之前,赵国就有意求和,就派了使者郑朱,虞卿劝诫认为先让使者带着珍宝到楚国、魏国走上一遭,提出合纵抗秦之策,这样一来议和才有希望成功,赵孝成王不听,只派了使者入了秦国。

秦国也是隆重的接待了使者,其余几国都以为赵、秦两国已经和解了,放松了警惕,可和解的消息迟迟都没有传回赵国,赵国已经是孤立无援,要盟友没有盟友,要物资没有物资,赵括就被推到了前线。

赵括转守为攻,全军压向了白起,而白起的洞察力比白起要强上太多,断了赵军粮道,又派轻骑兵袭击赵军,秦国得知赵军被围困后,调集河内郡15岁以上的青年去拦截诸国的粮道,这也是彻底断了他们的后路。

赵括虽然被围困,但依旧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的突围,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

秦国大胜之后,白起说了这么一句话:“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半数矣!”

从白起的这句话也能看出很多信息来,秦国军队在长平之战投入了约60万人,伤亡半数也就是应该是损失了近30万人,而赵国45万人全军覆没,虽然秦国、赵国相差了15万人之多,但赵括同样对秦军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秦国在这一战受损严重,也让秦国暂时失去了灭赵能力,白起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一直不愿参与邯郸之战,结果被赐自杀,比起赵括战死沙场,白起也没能得到善终。

若是给赵括一定的成长时间,他或许能够成为赵国的一员名将,可惜死在了长平之战,只留下了一个“纸上谈兵”的典故。

1.《睿历史 赵括真是“纸上谈兵”的庸才?长平之战后,白起感慨说了一句话》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睿历史 赵括真是“纸上谈兵”的庸才?长平之战后,白起感慨说了一句话》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10637.html